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2022-11-21 17:31詹志华邵宇飞
关键词:新形态现代化文明

詹志华,邵宇飞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我国文明发展进步的阶段性、历史性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和人类文明本色。我们只有深入剖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生成逻辑,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更好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文明交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

理论的内涵是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内容在观念上的反映。从价值内核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文明主体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从实践举措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系统性协调,构筑“点线面”一体推动的制度保障;从理论建构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批判性借鉴,以此作为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必由之路。这些内涵使其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文明性质。

(一)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

价值导向是文明形态的内在要求,不同文明形态得以构成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根本在于价值导向不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秉持资本导向,追求利益最大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文明形态的价值旨归。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明进步背后是一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伴随着现实的人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切实践,就有了封建或民主等不同政治形式、农耕或游猎等不同生活方式、平等或尊卑等不同道德范式、私有或公有等不同社会样式,最终构成了体现历史性、富含差异性和具有包容性的文明形态,标志着一定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在这一层面上,文明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享有主体既是个体的人,也是集体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实践产物。因而,文明是一种社会性概念,其演进必然伴随着人发展需要的不断满足,本质上是最多数人的利益和发展诉求得到满足。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地成为文明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享有主体,人类文明才能全面、和谐、持续地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集体实践所凝结的集体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考量,真正将文明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截然不同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内部群体矛盾不断、社会分裂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是其得以成型的中国经验。

(二)注重系统性协调的文明形态

注重内部要素的统筹协调是文明形态的内在品质,协调的程度体现了文明形态演进的高度。几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虽不断发展但始终未解决其文明系统内部的严重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文明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譬如在资本主义文明体系下,人异化为文明附庸的现实窘境始终未曾改变。总的是因为资产阶级资本逐利的贪欲,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持续发酵和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其对五大文明要素的统筹,走出了旧文明形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困境。首先,对五大文明要素的统筹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一体推进五大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轴贯穿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全过程,这是统筹协调各文明要素的基石。再次,还需要配套实施各类政策方针,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点线面”的有机整体,这是文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各文明要素既内涵丰蕴,又协调共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宝贵经验。

(三)注重批判性借鉴的文明形态

在文明交融中推陈出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何种文明形态都受文明发展一般过程和规律的制约,无法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一种文明厚重与否、生机与否、进步与否,不仅取决于文明主体自身的创造,还依赖于对优秀文明成果的兼收并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吸收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市场经济、重视科技创新等经验和有益成果,同时剔除新自由主义、资本至上、零和博弈等伴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错误理念,结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创造性地建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华传统文明中所倡导的“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理念,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被创新性地发展为“共同富裕”“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的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目标。这些都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和趋势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批判性借鉴各类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对抗冲突,为人类文明进步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表率。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这一关系不断把握的过程是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人的实践形成了理论化的成果,其背后离不开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尊重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一)理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古今贤哲对“文明”这一概念都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诸多独到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社会生产与实践、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等问题中也曾使用过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明是人类实践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积极成果的反应,人类在文明创造中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解释和回答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现实困惑、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寻求进步路径以指引人类文明走向光明未来的科学理论。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内在理论逻辑。其创造过程中既有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批判,也有对各类左翼文明思潮的扬弃,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正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前提。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它与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同类但不同质,有程度深浅之分,在各类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理解、实践得最为彻底,创新发展得最为成功。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论之本,坚持以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是非优劣,以苏为鉴,跳出了西方国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包围圈”。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解决现代化建设遇到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时,盲目采用了西方文明开出的泛民主化、休克疗法等药方,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什么时候,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抛弃社会主义本质,亦步亦趋地建设现代文明社会就难逃亡党亡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未曾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决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文明互鉴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人类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终结”等谬论,向人类社会共享了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伟大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集中体现在找到了一条将未来文明要义与文明精华传承统一于现实实践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将富含民族特色的文明精华与现代化文明发展要求相结合,是每个国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重新定义了现代化文明的理论内涵,包括要发展契合人民群众福祉的物质文明,保障文明创造主体享有文明发展成果,确立人民群众在文明进步过程中的根本性地位,彰显现代化文明的人文关怀;要促进文明系统内部各要素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体现现代化文明的历史性进步;要真正秉持和平理念,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交流互鉴中洞悉人类文明赓续传承的内在规律,确立现代化文明的界定原则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创新,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4],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我们解答这一时代课题提供独特的文明视角。

(二)历史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契合文明发展历史规律

深度契合文明发展历史规律,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内在历史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一定时期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既取决于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各文明形态并存的时代原局,又取决于我国两个百年交汇接替的历史现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的实践的产物。

1.时代原局。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各文明形态并存的时代原局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在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优秀文明成果,绽放出更为绚丽的人类文明之花。马克思在研究俄国社会形态演进时曾指出,“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5]。在这里,马克思阐释了依据本国国情迈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这一可能变为现实。文明形态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各文明形态交织的时代原局还令我们更为清晰、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性缺陷: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但人民幸福感却有减无增;民主形式繁琐多样但人民根本利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极度崇尚自由,却无法凝聚起解决现实问题的共同意志……这是我们更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面镜子。

2.历史现局。两个百年交汇接替的历史现局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静态的固有物,而是动态的过程物,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文明实践在理论上的反映,还是未来文明进步的远景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人民群众享有更为优质的幸福生活,这与百年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面貌构成鲜明对比[1]。我们还要认识到,古老中华文明中有诸多的精神财富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仍有许多突出的现实挑战。这些亟待解决的文明问题,伴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成为现阶段文明进步的挑战,将会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创新完善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时代节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将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价值意蕴,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文明密码。

三、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成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是根本问题,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基于此进行实践拓展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针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做出了许多探讨和实践。1963年1月,周恩来总结道:“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6]。改革开放之后,为破除陈规陋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思想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7]。为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全面部署,突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将其与两大文明建设统筹起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要目标一体推进。伴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醒目,全社会呼吁良好宜居生态环境的声音日益高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的基础上扩充了生态文明这一新元素。生态文明的提出对我国长期借鉴西方经济建设模式进行反思与调整,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布局与时俱进地从“四位一体”推进到“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严密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政治建设是根本保证,文化建设是内在支撑,社会建设是重要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是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人心向背之历史应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按客观规律办事,遵从了人类文明演进之历史必然;回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理论关切,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然。历史应然、必然、实然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方面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8],邓小平说:“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作更多的事情”[7]。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能够为各国人民的文明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文明建设的理论总结,经得起检验和比较,其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超越。在认知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漠视文明多样、笃信文明优越的狭隘观念,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文明共存,文明互鉴,为维护文明多样性锚定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9],文明多样性既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现实,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使人们将目光从“文明之争”回视现实,更多关注到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等、现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才能找准文明冲突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

2.路径超越。在路径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奉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文明模式。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并未跳出用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历史怪圈。历史上,西方国家采用血腥暴力的方式推动其所谓“现代化的文明”像病毒般在全球滋长,结果是印第安等文明实体几近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自我生长和病态衍生,给拉美、东亚等地区国家带来文明困顿。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以和平的方式创造的,中华民族在走向文明复兴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还通过加强“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愈来愈多地将社会主义文明成果惠及到全世界,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和平方式谋求文明复兴是可行的,这是数百年资本主义文明史中所不曾有过的。

3.道义超越。在道义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下人异化为文明附庸的现实窘境。西方的现代化文明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内核,是资本至上的文明。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0],在事实上取代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人反而成了维持资本主义文明繁荣的棋子和工具。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文明进步的步伐,而在于多大程度上使人民作为文明主体享有了文明进步的成果。人以满足自身文明需要而进行文明实践,才能真正以文明主体的身份,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厚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异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会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里程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及其不断完善厚积了这一历史进程的文明底蕴。

1.人民底蕴。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改变了人的生活面貌,人进一步成为了更加具有文明志趣的人。处于真正文明社会中的人为进一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必然会提出更高一级的文明诉求,这就为文明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为文明的复兴提供了方向和检验实践成果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人民群众,以其前瞻的时代步伐感召人民群众,必将使人民群众更好发挥其历史创造者的作用,联结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时代主角。

2.制度底蕴。制度是贯穿事业发展全局必不可少的因素。要使得作为文明主体的人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拥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普遍条件,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经济基础,深化改革,完善上层建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高度优化、契合。这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它并非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就陡然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要在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文明的视角优化制度建设,发展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其劳动成果的物质文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人民价值追求的精神文明、表征人民伟大实践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这些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制度伴随着文明发展的进程,其发展成果也代表了文明发展的高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文明意义上的飞跃。

(三)革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生态普遍落后的国家实现文明跨越式、内涵型发展的典范,富含独特文明基因而非趋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模式,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新价值元素,为处于现代化文明困顿中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文明范式。这一新范式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具体实际,契合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文明发展范式。其对文明范式的革新主要体现在:

1.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性。立足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只有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性,才能在文明激荡中创造凝结全人类文明智慧的成果。在观念上要把各民族的文明和历史都视作人类文明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行动中要将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要求与各民族文明进步的具体需要辩证统一起来,只有突出人类文明整体性的文明形态才是受人民欢迎的、与时代同步的、被历史铭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文明发展潮流,博采众长,强调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12]。从人类文明整体出发的宏大视野有利于其他民族更好把握世界文明发展大潮,摆正态度,尤其是在同时代应当尊重文明差异,尊重各民族、国家独特的文明价值,找准自身文明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2.彰显民族文明的独特性。立足民族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民族国家提供了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实现古老文明现代化创造和转化的现实样板。经岁月沉淀过的文明精髓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各民族国家只有植根本民族的文明基因,才能在现代化社会的滋养下增强赓续自身优秀文明传统的自信,绽放出独特的文明色彩。

3.探究文明演进的规律性。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丰富的文明建设经验,有利于其他民族正视自身文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要建设丰富的物质文明以支撑文明的内涵式发展,要注重文明系统的内部协调,要尊重和保障人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性作用等,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

(四)提供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思维理路

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助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独特视角。

1.做到“存异”。要注重保存文明特色,消解文明冲突,推动各文明的现代性转化。造成全球治理难题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采用扁平化、单一化的视角来看待所有问题,企图用一种思想、一种手段就解决各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念头本身就是违反客观实际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3],同样,各民族国家的“文明鞋子”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诉求,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在国际舞台上,应当客观公允地承认文明差异,保障各文明实体作为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人类文明建设事业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推动人类文明百花齐放。

2.力主“求同”。各国现代化文明发展水平要不断趋同,不断缩小各国文明发展差距。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了文明内部要素协调发展的普遍经验,以此为样板,将人类文明作为整体来把握,将各国文明作为要素来分析,能够为“求同”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马克思在探讨印度文明的现代化之路时,论证了英国先进技术和治理模式对印度文明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简言之,借鉴更为先进高效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自身的迭代式发展。推进人类文明事业的整体进步,各国应当互帮互助,同心协力,依据时代发展大势,谋定各民族都认可,都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以此为指导,在大框架下因事而异、因地制宜,制定适用于各民族自身情况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才是实现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要义所在。

猜你喜欢
新形态现代化文明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多维视角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大学之大,重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