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的“技”“艺”“道”

2022-11-21 16:41:29廖一凡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基本功纪录片受众

廖一凡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在《庄子·天地》中,一句“能有所艺者,技也”一语道破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对于当今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的关系探讨极为重要。纵观中国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的发展与变化,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的关系在时代转变、理念更新及受众变迁的影响下逐渐显现出“学技—存艺—入道”的发展过程,这也成为当今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的现实路径。

1 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概述

配音作为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声音元素之一,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介绍信息、解释细节、衔接画面、渲染气氛和抒发感情等基本功能[1]。配音艺术若要与其他艺术元素保持圆融和谐的关系,就不可忽视对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的理解和探索。

1.1 配音技术

关于配音所具有的独特技术性,王明军在《技近乎艺,道也——论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技术性》一文中将其划分为两方面,即“一方面表现为对录音科学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其创作本身具有独特的技术技巧”[2]。但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技术技巧,它们都是决定配音艺术高度的重要因素,是相关人员进行配音创作前率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篇论文主要从配音创作本身出发,讨论创作主体呈现出来的技术技巧。

1.2 配音艺术

艺术作为生命的表达方式之一,往往会受其审美价值的约束。审美价值越大、艺术化程度越高,表现的生命就越具有活力,所以审美成为连接艺术和生命的桥梁。无论是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首倡者和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所提出的“因审美,而生命”,还是范藻教授在文章《生命的“第二次诞生”——兼及潘知常“因审美而生命”命题之意义》中所指出的“审美必将成就生命”,都深刻阐述了审美、艺术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对于配音艺术来说,就是要赋予平面化的解说词以审美价值,使其最终转化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视觉形象,实现解说词“生命的‘第二次诞生’”。

2 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现状

实现从配音技术到配音艺术的超越并不是件易事,现如今配音界能够达到此境界的配音员凤毛麟角。笔者在观看众多纪录片后发现,影响电视纪录片配音艺术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音声不牢,入耳不美。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国》中[3],配音员语音发声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如口腔开度不够导致字腹不开、字音干瘪、吐字不清;气息不沉导致声音漂浮、声画剥离等。从配音创作角度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传情达意,降低纪录片的审美效果,从而不会让受众在此停留太久。

其次是技巧不足,会意不清。纪录片《中国》里对王昌龄进行解说时,如果对诗人王昌龄没有深刻的了解,不对其进行“内三外四”的技巧分析,就很难表现出王昌龄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的特点,容易出现空洞贫瘠、乏然无味等问题,造成无效解说,不能与受众同频共振,更不用说审美意境的传达。

再次是想象不足,传情不达。虚幻是想象的一大特性,也正是这一特性为人们通向审美意境、诗意世界的大门提供了动力[4]。但现如今很多纪录片的配音创作片面追求接地气、生活化,而忽略了想象的功能和作用,只看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忽视了艺术高于生活。

3 解构电视纪录片配音艺术的“超越过程”

从技术到艺术甚至最终到“道”的超越之路,其实就是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说的“横向超越”。所谓的“横向超越”是指,“我们从在场的现实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未出场的)现实事物,并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合一’的状态”[5]。对于电视纪录片的配音创作人员来说,要从解说词本身出发,联想到文字语言背后的故事,然后利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实现声画统一、真幻融合、虚实相生、古今相通。当然,超越之路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配音技术和配音艺术来说,超越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技艺相离”“技艺相吸”“道技相融”。

3.1 看山是山:“技艺相离”

初学配音的人往往仅限于配音技术本身,就事论事,从而处于一种“遮蔽”状态,所谓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这一阶段,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处于相离状态。结合笔者学习历程和思想感悟,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可以用“刻意”形容,刻意练习语音发声、刻意练习配音创作技巧等。在训练过程的初级阶段,按照“求其上,得其中”的理念,学习者逐步建立起技术观,开始慢慢掌握技巧,并追求技术美,但很少真正关注内容美。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刻意练习,为学习者进入下一个阶段提供了可能性。

3.2 看山不是山:“技艺相吸”

通过第一阶段的刻意训练,创作主体对配音技术掌握得越来越娴熟,在运用过程中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此时便易生联想,有时灵光乍现,妙手偶得;有时也漫无边际,疑惑不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第二阶段,配音技术与配音艺术便处于相吸阶段,逐渐实现艺术美、生命美[6]。

对于如何实现“美”,范藻教授给出了答案——劳动。他认为,“我们在征服和改造客观世界时,通过劳动来体验物质成效给人类带来的走出自然的解放感”[7]。换言之,这里的“物质”就是配音技术技巧,“解放感”便是配音艺术带给受众的心灵愉悦和享受,“劳动”便是配音艺术创作实践。所以,实践成为连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桥梁,让配音人员在创作配音作品的同时,将配音技术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断地吸引他们继续探索和挖掘,追寻内容美。这一探索与挖掘的过程,也就是马丁·海德格尔所说的“解蔽”。

3.3 看山还是山:“道技相融”

完成“解蔽”,配音人员的配音创作便进入了“无遮蔽”的状态,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纪录片配音创作在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情而无形”,也就是说,配音创作若想达到“道技相融”的境界,配音人员就需要忘记甚至丢弃配音创作的技巧,不再受其制约和限制[8]。而恰恰是“忘记”二字,导致部分配音人员在追求配音艺术创作时,把“忘记”等同于“不需要”“不重要”,最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创作路径。

4 重塑电视纪录片配音创作的实践过程

明确了电视纪录片配音从“技”到“艺”最终到“道”的超越过程,但是如何实现该超越是电视纪录片配音艺术创作的难点。

4.1 掌握配音创作“入技之真”

胡黎娜教授在《播音主持艺术发声》中提到,“有了基本功,才具有创作的力量;有了基本功,才能展现创作的艺术魅力”[9]。而对于纪录片配音人员来说,基本功包含语音发声基本功、创作技巧基本功及播音相关理论知识等。其中语音发声基本功、创作技巧基本功尤为重要。

4.1.1 语音发声基本功

在语音发声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胡黎娜教授将其划分为“练正确,求稳定”和“练速度,求变化”两个阶段。

4.1.1.1 练正确,求稳定

“练正确,求稳定”阶段以“正确稳定”为目标。例如,在开元音零声母“ɑ”音的发音发声训练中,学习者用手电筒照亮口腔,并仔细观察镜子中自己的舌头是否呈瘦长型平行于下槽牙,舌体后部是否与小舌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一旦发现舌头松懈,就立马用牙签辅助自己寻找丢失的力度。在掌握好口腔的静态控制后,便利用腰带辅助自己寻找气息,并感受腰腹部与腰带的对抗,随后进行发音发声。通过记录速度,把从声母到韵母的每一个音素、音节练正确且保持在稳定状态,再进行词组、语句等的训练。

4.1.1.2 练速度,求变化

“练速度,求变化”阶段以“练习速度”为目标。在训练过程中,配音员的播报速度可以由慢速逐渐转为中速,甚至快速。例如,在贯口《报山名》的训练中,尽可能设计不同情境,感受语流、语气、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4.1.2 创作技巧基本功

如果把基本功的训练比喻成建房子,那语音发声基本功的训练就是打地基,而创作技巧基本功的训练就是砌砖添瓦的过程。这里以电视纪录片《航拍中国》湖南篇为例[10]。

4.1.2.1 配音语言的内部技巧

“内三”就是指配音员在进行创作时所采用到的三种内部心理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

首先是情景再现。例如,在纪录片《航拍中国》中,配音员需要将自己置身于祖国的大好山河中,像鸟儿一样俯瞰整个大地,真正感受风景的壮美和人文的悠久,不仅要感受其中的形象——“景”,更要感受其中的神采——“情”,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是内在语。话里有话、弦外之音便是内在语的特征,如“丛林中的红色岩壁,只是山体裸露出来的一块肌肤,(为什么呢?)事实上,目之所及的整片森林,乃至整个湘西,都曾处于海洋的深处,只不过那是五亿年前”,句子中的设问是与受众心理相呼应的,运用好这种提示性内在语,能够构成潜在的双向交流,防止配音员平铺直叙的表达。

再次是对象感。对象感就是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受众群体范围非常广,大到耄耋老人,小到学龄儿童[11]。在录制过程中,配音员通过这种对象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面对面与他们交流,甚至看到他们听讲时的面部表情。对象感的建立不仅能让风景人文更具人情味,也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4.1.2.2 配音语言的外部技巧

“外四”是指配音员在进行创作时所采用的外部语音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

首先是停连。例如,“层峦叠嶂的湘西大地本没有中心地带,更无所谓边陲,这座小城扬名于世的最初原因与一部小说《边城》有关。凤凰古城……”,对这句解说词进行创作时,停顿位置选择在“凤凰古城”前,连接位置选择在“中心地带”与“更无所谓”之间,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让语言具有很强的推进感,更能突出湘西的地理特征。同时,也能让受众联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古色古香的景象和那个天真无邪、自然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

其次是重音。例如,“沿山脊来到雪峰山的主峰苏宝顶,75台风力发电机隐没在浓厚的云层中,直到飞临眼前才能看清它们高达65米的大身影”。对这句话进行播报时必须强调数字,这在重音种类中属于强调性重音,应采用“快慢”的重音表达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出主峰的高大巍峨,更能显示出它所蕴含的丰富能量。

再次是语气。比如,讲到凤凰古城的过去时,目的是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基调是赞美、歌颂,语势是波峰式,所以配音员在表达时气徐声柔,给受众营造了古色古香的氛围;而讲到凤凰古城的现在时,气足声平,给受众营造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时尚感。

最后是节奏。例如,“起跳,选手飞行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借助风力,更快、更远,或者直击靶心”,配音人员若能做到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整体便会呈现出急促、紧张的感觉,将会更好地把这种危险的极限运动带给人的紧张、害怕、恐惧描绘出来。

4.2 实现配音创作“入艺之善”

配音技术的熟练运用为实现技术到艺术的超越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而真正实现超越到达艺术层面,配音人员还需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4.2.1 探索实践,感同身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纪录片配音艺术创作主体来说,要尽可能地对解说词和画面进行深入了解,就像表演艺术一样,努力做到感同身受[12]。例如,外国很多纪实探险类纪录片都让探险主角给纪录片进行配音,这种画里画外合二为一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更真实的体验,凸显了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

4.2.2 立足受众,贴近生活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电视纪录片配音艺术的创作主体来说,受众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前期,配音员读解说词时,发声的力度相对较强,音调普遍较高,听起来居高临下,与受众的距离较远[13]。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电视纪录片开始趋向人本主义、平民视角,努力贴近生活、切近真实,于是配音创作也走上了平实、质朴、自然的表达路线。这种看似自然的状态,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控制。

4.3 享受配音创作“入道之美”

配音创作过程中,配音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其能够通过想象和超越实现由“艺”入“道”的过程。

4.3.1 赋予想象,回归自然

西方现当代哲学认为,想象是实现超越的途径。其实在纪录片配音艺术创作技巧中,情景再现就有想象的成分在,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利用有声语言将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

4.3.2 超越境界,圆融和谐

在超越路径中,创作主体创造出来的意境之美、留白之美及交融之美足以给予受众审美上的愉悦和享受。

意境之美就是要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效果[14]。比如,在纪录片《航拍中国》湖南篇中,首先是通过不同角度艺术化地再现了湖南多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其次是配音员通过有声语言表达,以声化情,营造出比画面、音乐等元素更强烈的意境美。

留白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甘。例如,在《航拍中国》湖南篇的最后,隆平稻作公园就体现出了留白之美。在长句表达中稍作停顿,以留白的方式作为强调,展现了隆平稻作公园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无穷的留白之美,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考。

交融之美便是由景到情、由象到意,实现情景交融、象意合一,这样的交融让原本单一的表达方式变得更有生命力,仿佛一切都“活”了起来。

5 结语

从几千年前古人对于技术与艺术的美学思考,到今天配音创作在技术与艺术上的深入探索,二者的关系就是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而这种平衡体现在“技”是“艺”的基础,“艺”是“技”的升华,而更高层次的“道”是对“技”和“艺”的超越。配音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声音的要求更为严苛,所以配音人员只有平衡好“技”与“艺”的关系,才能在配音艺术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基本功纪录片受众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4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12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