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涛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广播电视台)
相较于电视民生新闻,短视频具备更强的话题性,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受众和资本的注意力。在此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原本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受众流失速度加快。如何摆脱困境,重新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是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借鉴短视频成功的经验,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信息,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重新获得受众的认可和支持。
短视频可以在短则几秒、长则三四分钟的时间内传递主题明确的信息,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1]。短视频火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覆盖范围广,短视频同时可以被投放到多个平台,且内容较为新奇,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第二,传播渠道多样化,短视频除了可以在媒体终端上传播,还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第三,融合应用大数据技术,短视频平台可以筛选和了解用户需求,智能化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产品,提升短视频传播效果;第四,短视频制作门槛低、成本低,用户可借助普通移动设备实现自由创作,充分彰显自身才华和爱好;第五,交互性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和弹幕等方式实现在线沟通,拉近和媒体之间的距离;第六,大众可以用短视频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事情进行实时记录和传播,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是,短视频也存在视频内容不实等方面的不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一些虚假新闻提供了生存空间,这些虚假信息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就在平台上直接被发布,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短视频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和共享信息,满足受众的碎片化视听需求。而常规的电视民生新闻创编流程较为烦琐,后期制作周期长,播报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2]。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视频的爆火,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大量流失,生存空间被挤压[3]。究其根本,是由于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单一,创新度不足,无法吸引受众,而短视频内容更加多元化、日常化,容易吸引受众关注,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电视民生新闻失去了独家优势。短视频突破了报道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源,人人都是新闻创作者和传播者。相较于电视民生新闻固定的播出时间,短视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更能满足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4]。
相较于电视民生新闻,短视频受众可以直接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信息,其覆盖范围更广,制作成本更小。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范围应用和普及推动了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逐渐完善,在视频拍摄和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种种客观条件为全民参与新闻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全民能够参与其中并成为新闻信息记录者和传播者,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职业。另外,新闻的突发性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报,但短视频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记录新闻,及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新闻,相比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时效性更强,因此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喜爱。相比电视民生新闻,短视频平台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不需要非常专业的设备,一台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新闻视频的剪辑和发布。对于一些突发事件,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时,周围人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第一时间记录,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获得受众的关注,无形中弱化了记者的职能。
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大范围普及前,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其中,电视媒体由于信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获得了受众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在传统媒体中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崛起,凭借其便捷的信息传输、获取和共享等优势,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扩大了受众群体规模。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实质上是取代了电视媒体的部分功能,导致电视媒体用户群体分流。
广告收益是电视媒体得以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媒体为广告客户提供宣传推广产品的平台,广告商提供电视节目运作的资金,双方合作共赢。但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其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大量的电视媒体用户被分流到短视频平台,导致电视节目收视率降低,大量广告商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媒体上,电视媒体的广告收益大幅降低,不利于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受到短视频冲击,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严重威胁到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也正是由于短视频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陷入发展困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比较单一,内容围绕人们日常生活展开,受到人们的关注度较高,所以民生新闻工作者需要充分立足于基层群众生活,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激发群众情感共鸣。如果新闻内容创新度不足,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失去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兴趣。电视民生新闻受到区域因素限制,播报内容主要是围绕某城市或下辖地区事件展开,很少涉及跨区域内容,因此不可避免地压缩了节目创作空间。部分电视民生新闻为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仅仅展现热点新闻内容表象,对新闻潜在价值的挖掘力度不足,这虽然使新闻吸引力较强,却违背了电视民生新闻本质内涵,极大地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效果。
纵观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受到短视频冲击较大,很多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泛娱乐化发展,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实际上,尽管这种行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长此以往,由于媒体未能切实履行新闻职能,挖掘和展现新闻价值,将会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出现舍本逐末的结果。
电视民生新闻立足于基层群众生活,目标群体是基层群众,对于新闻题材的选择要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传播社会正能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短视频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压力骤增,部分电视记者未能及时转变理念,把握新闻内涵,盲目选择传播互联网热点内容,致使民生新闻出现价值观偏差、内容粗俗、泛娱乐化的问题,带来错误的舆论引导。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内容大多是短视频平台已播报过的,时效性较低,且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电视民生新闻大多是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报道,并加入一些新闻评论帮助受众理解事件,但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短视频的表述更及时、清楚,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究其根本是因为相比较短视频,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不强,对于新闻事件需要经过深入调查、后期编辑制作后方可发布,当这些环节结束时,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相关报道,这时电视民生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吸引力大大下降,内容同质化明显。随着短视频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出现了更多的视频宣传推广平台,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夸大新闻内容,做“标题党”,甚至违背新闻价值观来播报事件,引发恶性竞争,这不利于新闻行业的长远发展。
面对短视频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媒体应积极应对,正确对待当前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认清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新闻栏目质量,创新新闻内容,以质量来巩固电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有效抵御短视频的冲击。一方面,注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选材。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在理解新闻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升华报道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跟踪报道。电视新闻工作者应牢记初心使命,在内容创新中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亮点,以此来寻求突破[5]。这就需要电视媒体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帮助新闻工作者夯实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推动电视新闻事业发展。
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不仅可以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还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所以短视频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在传统媒体受到短视频的冲击后,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短视频的优势,纷纷在新媒体平台上注册账号,定期发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视频。但是,由于受到新媒体平台关注点和热度等因素的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传播一些娱乐化、碎片化的新闻信息,降低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对此,新闻从业者应增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避免新闻内容庸俗化、低俗化。为提高民生新闻内容的质量,记者应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关注社会热点,多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新闻亮点,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同时,电视媒体要制订完善配套的考核制度,不定期考核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成效,不把收视率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加强新闻内容质量考核,以此来增强民生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电视新闻工作者报道民生新闻时,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牢记职责使命,深入挖掘和报道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有效应对短视频的冲击,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力,电视媒体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定期组织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制作水平。第二,增加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将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作品带给受众。第三,提高民生新闻质量,通过深入调查,报道正确、真实的新闻内容,还原新闻事件真相,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形象,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力。
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在信息来源渠道方面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所以电视媒体应针对信息共享渠道狭窄的问题制订针对性方案,如成立跨省新闻协作体,通过协作体实现新闻信息实时共享,同时进一步丰富新闻主题类型。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在信息来源渠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受众可通过短视频平台上传新闻视频素材,电视媒体应加强与其他平台的相关合作,实现各平台间的信息共享与服务整合。例如,与民生相关的政务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政务与民生新闻一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民生新闻的影响力。针对民生新闻主题类型单一等问题,可通过整合网络、多媒体平台等方式充实新闻内容,让受众能够在民生新闻中了解到国内外重大新闻,并在节目中了解社会最新动态。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专业角度选择新闻内容,播放期间增加与受众互动的环节,实现与受众的在线交流,充分拓宽受众参与空间。
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强力冲击下,电视媒体只有报道内容全面、真实的新闻,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求得生存和发展。新闻工作者应加强新闻内容监管,播报正面、积极的新闻内容,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短视频的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商业化趋势愈发明显,新闻工作者应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电视民生新闻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多样化,新闻工作者应对新闻内容做好把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挖掘独家深度报道,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提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使其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受众大量流失。为使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显著的竞争优势,新闻工作者应进一步发扬传统媒体的优势,挖掘栏目特色,关注受众需求,借鉴新媒体成功的经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传播更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信息,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