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还 王丹 朱洁
2020年,青海省实现了贫困全面“清零”目标。但是,相对贫困依然是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青海省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凸显的志智双贫特征,“志智双扶”有利于解决志智双贫问题,有利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力量助推下,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转变“输血扶贫”模式为“造血脱贫”模式,自觉、自悟、自省摆脱志智双贫的困境,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抗风险的生存能力。
所谓“志”是一个主体内心的趋向,是其愿望和志向,可引申为目标。扶志主要是通过外力开启民智,引领激发贫困主体从内心树立脱贫致富的愿望,将脱贫设定为目标,并落实在行动上。所谓“智”强调的是智力,可引申为智慧、志气、意志。扶智是通过文化教育等外力作用,帮助贫困主体掌握生存方法和技能,以此提升脱贫的能力,为“造血脱贫”创造条件。志智双扶是深层次的扶贫模式,其目的在于培育意识,开发思路,创新观念以激发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力,以内源式的“造血脱贫”模式巩固“输血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果,为脱贫创造思想条件。
“志智双扶”是更为艰巨的扶贫任务,在具体工作期间存在一些困境。
有的民族乡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收入主要来源畜牧业,收入途径单一。单一渠道的畜牧业收入决定了对教育的支持程度,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对生产技能的需求与现代教育的供给存在不一致现象,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受教育的概率就会偏低。导致劳动者要么缺文化,要么不懂技术,这势必影响就业效果。精准扶贫逐渐打破了这些地区的封闭性,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开始意识到教育对家庭生存的重要意义。
据调研,青海省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汉语沟通能力不足的现象,除了学生以外会讲汉语的村民为数不多。语言交流的障碍成为“造血脱贫”的障碍,既削弱了劳动者与市场的对话能力,也削弱了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青海省贫困地区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缺少专业技能,影响自身收入。有的贫困村,因技术缺失而致贫的比重在致贫原因中达52.75%,这是影响家庭收入,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2015年开始,各贫困村通过技能培训解决这一致贫因素,但现实中因缺乏技能影响就业的现状仍然比较普遍,影响了“造血脱贫”绩效。
部分贫困地区依赖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贫困户缺乏“造血脱贫”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普遍,显然这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是志智的贫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不仅需要经济扶贫,更需要志智扶贫。
有学者认为相对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美国企业家霍华德·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人口质量的提高,知识获得和收入成正比关系。贫困文化理论提出贫困人群往往在相同的价值观、生活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中形成和共享贫困亚文化,这种文化一旦生成便会固化,影响扶贫成效。相对贫困不仅包括“贫”的经济维度,还包括“困”的社会发展维度,以及生态环境等多维度。“志智双扶”强调能力提升、政策执行、精神激励,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素养,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造条件。研究成果给予的启示是“志智双扶”参与主体应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起辅助作用,学校起支撑作用。
相对贫困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历史经验,可预见返贫的风险大,相对贫困视域下可知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数量多。这就决定了“志智双扶”的困难性和特殊性,也显示出长期的脱贫过程中,从驱动内力的“志智双扶”着手,从长远的视角思考,这是有效的对策。为此,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正视青海省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结合经济贫困与志智贫困的关系,提高政府、社会和教育层面对“志智双扶”有效性的认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对策,也是关键对策。应该意识到,以“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可有效应对和阻止返贫的发生,有利于培养贫困地区持续有效脱贫的能力。
众所周知,影响青海省精准扶贫绩效及其成果巩固的最大障碍就是志智贫困,表现为思想愚昧,观念落后。有些贫困群体创新意识欠缺,不能多方面思考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为此,应该由政府制定激励政策,帮助贫困群体转变传统阻碍脱贫的想法,使其认识到不能仅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特长和当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发展。让贫困群体学习一些网络短视频制作等技能,通过网上各大销售平台,增加牛羊肉的售出量;还可以将牛羊肉深加工,制作成品牌产品,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而不是只局限于将牛羊年复一年的养殖,再将牛羊卖出去,这样不仅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成本,而且难以获得相应的利润;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带领大家创立合作社等,以拓展多元化的方式去提高贫困群众脱贫的能力;教育部门要发挥启智功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支教机制,组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师发挥作用,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素质,为“志智双扶”打下基础。
相对贫困视域下,以“志智双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内生力。通过外力“志智双扶”作用,明确发展是关乎每个人的大事,而不只是政府的事,只有自己想致富,才能够有动力有信心去学习技能,才能够实现发展。不能只给贫困家庭发放补助,也要让贫困主体明白,外援的一切需要内在改变的驱动力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期待的成果。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学习技能,或者加入乡村合作社劳动,获得报酬,将好政策落到实处。有志向,有智慧,以积极的态度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志智双扶”是驱动力,可以使志智转化为能力以及生产力,以形成脱贫的有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