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海鹏 吴金光
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探讨了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行动策略,并从注重政治引领,全面加强思想教育建设、注重组织引领,全面深化组织制度建设、注重文化引领,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三个层面提出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不断优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培育具有“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时代青年,增强各族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打通高校党建“最后一公里”,严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这一重大原创性理论写入党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以及凝聚人心意义重大。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打通高校基层党建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引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严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高校提供智慧和方案。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
推进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波谲云诡的局势勇于坚持中华视野认识问题,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早在1935 年长征途中就成功实践了党一直贯彻的民族政策,使“彝海结盟”成为一座历史丰碑。
1935 年8 月,红二十五军来到六盘山下回族群众聚居的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严格执行“三大禁条、四项注意”等党的民族宗教和民族团结政策,军首长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向清真寺赠送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回族群众回访了红军。10 月5 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途经单家集,回族群众用最高礼节招待了红军,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
1936 年6 月,在西征红军相继解放豫旺、海原大部分地区后,党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79 年以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逐步发展,“草原母亲哺育三千孤儿”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民族团结实践的生动展现。
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粮食短缺,3000 名孤儿面临断奶危机,把孤儿送去内蒙古大草原的决策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新篇章。
1984 年10 月,邓小平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有利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夯实思想根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 年5 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为摆脱敌军围堵,中央红军决定北上,于是派刘伯承率领的先遣支队通过彝区,抢夺大渡河。5 月20 日,先遣支队顺利占领冕宁,并将彝族家支人质释放,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5 月22 日,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会面并以诚恳的态度表明红军来意,表示红军和彝族同胞要做好朋友,强调要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中国。结盟当日晚上,刘伯承把红旗赠给了小叶丹,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民族政策率先在这里落地。
1935 年8 月15 日,红二十五军4000 余人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的带领下进入宁夏回族聚居区。9 月22 日,党中央在甘肃宕昌哈达铺召开会议决定“要到陕北去”,途径回民聚居区时坚决执行《回民地区守则》。红军在回族地区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其中一则标语是“回汉两大民族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1954 年9 月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邓小平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民族团结,国家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如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在世纪之交又强调中华各民族血肉联系,着重突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胡锦涛强调,“两个共同”是21 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始终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
2004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这是第一次以民族工作为核心的专题学习,胡锦涛强调要把民族团结工作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统筹推进。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共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产生“五个认同”理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理论。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是培育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
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国各民族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在长期频繁的互动融合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观念体系、情感表达体系和信仰体系,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有助于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发掘、整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享有的中华文化符合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提升高校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最后,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和研究基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文化和政治融合的诉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追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各族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精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国家层面要坚持爱党爱国,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观的教育;在社会层面要引导群众同党中央、同国家战略、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在个人层面要引导群众树立家国一体思想,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最后,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开展“三会一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融合,确保这个最大公约数在各族群众中落地生根。
注重政治引领,全面加强思想教育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履行好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在政治上,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方向,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全局中考虑。在思想上,高校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要熟悉民族工作,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民族政策,不断提高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知晓率,定期组织应知应会考试,巩固学习成果,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学懂弄透。
注重组织引领,全面深化组织制度建设。在组织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建团建与民族团结融合,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做好统筹安排,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在制度上,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制定党支部建设质量标准,切实加强和细化对党支部的规范化考核,在不断完善考核措施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在制定完善党支部述职测评考核办法、“三会一课”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制度、党员活动室管理办法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在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党团班协同育人制度中增强“五个认同”。
注重文化引领,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抓好党建品牌的推进落实,按照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突出、党员参与率高的要求,对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提炼品牌主题,完成载体设计和推进实践。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教职员工密切关注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品牌化创建,形成“一个党组织一品牌、一个支部一特色”,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深入推进已经成型的党建工作品牌,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的亮点,丰富和完善党建品牌;对没有成型的党建工作品牌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出成效,努力形成品牌。基层党组织要通过经验交流会、新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推广基层党建品牌的成功经验,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