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国家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宗教工作具体实际出发,推动党的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2021 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用“九个必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宗教、如何处理宗教问题、如何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一般规律和方向,也为深刻认识宗教现象、处理宗教问题、开展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领会精神实质、吃透要义精髓,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完整准确理解、一体遵循推进。
人类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宗教,能够存续至今的并不多,大多数宗教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现存的五大宗教,都经历了逐步适应中国社会的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佛教经历“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三武一宗灭佛”的冲突,几经嬗变,开启了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中华文化的重大转变;伊斯兰教界“以儒诠经”活动,把伊斯兰教经学逐步培植在中国土壤中,形成了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经历“礼仪之争”,遭遇“百年禁教”,传播几经波折,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地位的沉浮。
历史证明,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只有适应中国社会、融汇中国文化,才能在中国这方水土扎根生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湖北实践”是全省各宗教的使命之所在、精神之所系、方向之所指。
——在政治认同上凝聚共识。政治认同是根本性的认同。在与党同心同行、和衷共济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宗教界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太虚大师、闵智亭大师、达浦生教长、吴耀宗牧师、丁光训主教等老一辈爱国宗教界人士,把宗教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树立了爱国爱教的风范。湖北省已故的董光清主教、昌明长老、净慧长老、谢宗信道长等都是爱国爱教的楷模。
在新的时期,各宗教要赓续优良传统,深入系统学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持续开展“四史”学习,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研究宗教中国化的湖北历史与传承,发挥湖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建好宗教界“红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化历史教育”等基地,讲好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湖北故事,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文化融合上凝聚共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华文化气质,我国宗教才能立根生长。
北方冬日有暖气的室内较为干燥,孕妈妈喜欢打开加湿器。加湿器可以使用,但要注意卫生,最好每周清洗一次,这是因为水中细菌容易繁殖。使用加湿器时,并非湿度越高越好,最好控制在40%~60%,湿度高对身体也不好,容易引起胸闷、痰多、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各宗教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前提下,通过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研讨,宗教活动场所“四进”交流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经典教义阐释、宗教制度建设、宗教活动方式、音乐服饰建筑表达等各个方面,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自觉抵制“去中国化”“逆本土化”主张,成为“中国宗教”,而不是“宗教在中国”。
——在社会适应上凝聚共识。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观念和信仰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宗教也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革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各宗教要对经典教义与制度礼仪作出适应时代变化的阐释与调整,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关社会和谐、时代进步、民族团结、济世利人、健康文明、自然宽和的积极内容。
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探索制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行动规范,以宗教活动场所“四进”为载体,打造一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讲经讲道范本”“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宗教活动场所示范点”和“平安宗教活动场所”,自觉革除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陈规陋习,使其顺应时代、融入社会与服务社会。
近年来,湖北省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为引领,大力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影响宗教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好评。但是,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在仍存在个别教职人员信仰淡化、戒律松弛、好大喜功,追名逐利以及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和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等现象,这些虽然是极少数,但都在社会上和广大信教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也有违教职人员的形象。
去年以来,国家宗教局相继制定出台了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等一系列制度性办法,为推动宗教事务管理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管得住”向“管得好”提升提供了依据。
——坚持全面从严治教。教风关乎宗教的前途和命运。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各大宗教的兴亡盛衰,固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但与教风好坏有着密切关系。
——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要按照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标准,加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宗教团体负责人述职和民主评议、履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能上能下机制。
要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宗教内部事务管理,健全本宗教教规制度体系,对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卫生防疫、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计,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活动。
要培养和选拔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宗教事务、工作能力突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教群众代表充实到宗教团体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健全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制度,帮助解决宗教团体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的合理诉求。
——重视爱国爱教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宗教界人才数量不足、青黄不接的状况已经基本解决。但还存在宗教人才的质量、结构和新时代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这是各宗教面临的共同挑战。
各宗教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过硬、梯次合理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宗教院校要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发挥培养爱国宗教人才、正确阐释宗教教义、轮训宗教教职人员“三个基地”作用,统筹抓好国民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活动场所要把教育培养、选拔使用、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精通经典教义、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层次“双通”人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在社会上、网络上对党的宗教政策断章取义,歪曲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把国外宗教的教义教规奉为圭臬,还有的把外国价值观作为衡量我国宗教的标准;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干扰屡禁不止,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
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维护好宗教领域持续向好局面,对于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至关重要。各宗教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依法办教。自觉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宗教领域矛盾和问题,积极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工作,要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对涉及宗教因素的问题具体分析,绝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绝不允许非法宗教活动扰乱正常的宗教秩序,绝不允许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渗透到国内和在国内宣扬宗教极端思想。这是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广大信教群众应担负的责任。
——解决突出问题。各宗教要发挥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佛教、道教要持续解决好商业化和教风不正问题,防止反弹;伊斯兰教要持续深化对“沙化”“阿化”和“清真”概念泛化问题的治理,遏制宗教极端化的思想苗头,铲除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土壤;天主教要巩固天主教专项工作成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断壮大爱国宗教力量,牢牢掌握天主教教会的领导权;基督教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深化基督教专项治理,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干扰。与此同时,各宗教要遵守互联网宗教事务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宗教行为,坚决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努力消除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隐患。
——防范风险隐患。当前,疫情防控与各类安全事故频发叠加,各宗教要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不动摇,及时调整宗教活动场所的“开”“关”状态,做到“应停尽停、能开则开、精准防控、确保安全”,防止层层加码,引发次生矛盾。
要紧盯重点部位、重要活动、重点人群,精准发力,加强风险隐患的摸底排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细化实化应对预案,把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做实工作清单,努力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防范和管控增量风险,切实把疫情防控、消防及房屋安全整治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宗教领域的平安稳定服务中心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