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浩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 沿河565300)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海洋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其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场所。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针对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建立合理的管理保护机制,是维护生态安全、实践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1]。为提升自然护区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平提供参考,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分析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现阶段,我国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极为重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林业覆盖面积较之前明显增加,但我国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林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2]。一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在林业防护中极度缺乏防火意识,导致火灾事故发生数量不断攀升,发生火灾时也无法及时开展灭火工作,造成相应损失。二是滥砍乱伐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人员为谋取自身经济利益,丝毫不顾自然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导致许多稀缺物种因森林生态破坏而灭绝,加剧生态系统紊乱[3]。
同时,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需专业化人才作为支撑,而许多管理队伍专业性较低,缺乏专业知识,且基层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许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逐渐流失,许多专业技术岗位存在空缺,无法满足林业资源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在落实相关工作时缺乏经验,导致火灾或其他灾害发生,造成极大损失。另外,林业所在地区普遍较为偏僻,虫害等灾害较多,防灾减灾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保障,但目前支持林业资源保护的资金仍不足,许多设备已逐渐老化,且未得到及时修整和更新,无法满足目前林业防护需求,为实施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降低工作成效。
应明确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目标,为落实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正确方向,有效提高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效果。制定良性循环目标,提高林业资源增长速度,促使林业资源正增长。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对林业资源保护管理要求的变化,应从传统消耗型林业经营发展观念转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保护管理目标,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作用,对破坏林业资源的人员及其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落实好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4]。在落实相关工作时强化资源管理责任意识,相关部门要不断深化整改效果,不断取长补短,通过利用设备设施或其他方式弥补不足,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相应工作。
为保障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加强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管理及相应的监督工作,避免森林资源损失、浪费。监督部门应对自然保护区林业的使用、审核、破坏问题开展深入监察,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5]。通过加强监督力度,有效保护其森林资源。
森林发生严重病虫害会对其带来毁灭性打击,造成资源损失,因而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需结合区域特征配置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侵袭。在防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化学手段的使用,以避免化学防治手段带来的副作用[6]。应根据地区特点,适当增添病虫害防治设备,为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设备支持,充分利用灭虫设备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应地,管理人员需做好设备记录等工作,发现设备老化或损坏时,及时登记或维修,以确保设备实用性。
对于保护区林业资源的防火管理,需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利用社会力量,以及时发现火情并开展相关作业。同时,提高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根据火灾预防和处置的实际需求,适时更换灭火器材。交通工具等设备,扩充防火人员队伍,确保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状况时能在可靠的设备支持下科学解决相关问题,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林政管理队伍。根据发展需求选择高素质人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和吸收专业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考核制度,通过科学的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以达到鞭策人才的目的;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活动,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增强全社会及从业人员对保护林业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相关人员端正工作态度,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有效管理和保护其林业资源,不仅有利于保障其生态保护作用,也有利于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实现林产品的可持续供给,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在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方面仍有所不足,仍需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为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