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琦,王亚丽,龚璐璐,翁飞帆,丁 铮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其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与价值。习近平同志曾为《福州古厝》撰写序言,表达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提升设计,要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好传统街区。良好的景观空间是人与社会能够融洽相处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产,以及活化老街的必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景观空间设计可以在历史文化及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到契合点,使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及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与现代生活接轨,从而恢复活力。福州朱紫坊是福州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但由于宣传和规划设计等问题,街区活力欠缺。因此,有必要从景观角度对朱紫坊空间进行设计提升,以此恢复街区活力,进而促进街区景观空间的生产。
20世纪初,法国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从单纯的物理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斐伏尔提出了三元辩证法,将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作为三元空间的3个部分[1]。这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1]。列斐伏尔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作为三元辩证法中的3个空间维度,并认为三者是同时存在的。
在列斐伏尔提出的三元辩证法中,空间的实践指的是可以被感知的事物,即物质空间,包括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建筑等,是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一种具象的物理形态;空间的表征指的是一种精神空间,是设计师、规划师以及政府等对空间的设计规划与构想;表征的空间指的是一种社会空间,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空间,蕴藏了人们的丰富情感,并与社会生活以及艺术活动联系在一起。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者形成辩证关系,体现了群体的意志。在社会发展快速的城市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空间在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循环。
景观是一种视觉效果,隶属于空间的范畴[2]。三元辩证法可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研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与理论支撑。作为人们日益发展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景观可以对人们的消费情感产生影响。三元辩证法中的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对应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皆不是独立的空间个体,而是相辅相成的三元空间关系。
列斐伏尔三元辩证法不仅可以帮助设计者理解景观空间背后的联系,还能让使用者了解景观空间的生产关系,感知景观带来的生活情境,进而提升对景观改造的参与感及认同感[3]。在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中,良好的景观体验可以促进人们消费,进而促进空间的生产。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城市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改造与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热潮不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旧城空间的更新与再生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4]。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但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景观风貌破败不堪,亟待提升景观及重构景观空间,以使历史文化街区在维系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恢复原有的活力。
明朝正德时期,福州的坊巷内存有200余座建筑,而如今保存较完整且基本保持原有风貌的仅剩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福州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唐代,是一条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因当时通奉大夫朱敏功四兄弟居住于坊内,且皆为朝廷命官,一时朱紫盈门,因此得名“朱紫坊”。作为福州市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朱紫坊独特的历史风貌为商业气息浓厚的商业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韵味。朱紫坊街区建筑密度较高,主街空间受限,街道狭窄,主街入口处的牌坊在喧闹的商圈中略显孤寂。沿街的安泰河畔遍植榕树,河岸还有一些铺设了石板楼梯的亲水平台。一些用作民俗活动的小型公共景观空间摆有景观小品或花池,作为配景。空间周围的一些建筑外墙上绘有文化墙画,以为景观。街区内有坐凳式树池和休憩座椅供游人停留休息,还放置有少许景观雕塑以增添街区的文化氛围。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也是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特色的主要场所。目前,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面临许多问题。商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为了商业目的而设置的人文景观。许多街区过分商业化,使得本该用来传承文化的历史街区被改造成以消费为主的商业街区。这违背了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初衷,也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现今,许多城市逐渐发现了这种修复模式的弊端,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设计与提升,以及街区活化等问题。福州作为国家历史名城,一直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保护和改造提升。朱紫坊虽没有被过度商业化,但也缺少活力,在景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景观空间的提升设计为朱紫坊寻找一个消费与文化兼备的模式,以此恢复街区活力、促进空间生产,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区自然景观空间逐渐社会化,进而转变为社会景观空间。街区景观空间人为地进化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能进行生产的空间。要让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活力与生机,就要理解其空间生产过程。经过空间的实践,朱紫坊逐渐形成了以文创、商业、民俗、旅游为一体的街区空间。根据三元辩证法理论,朱紫坊景观空间提升的重点在于街区可以感知到的物质景观。经过现场考察发现,朱紫坊在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文化空间:缺少体现朱紫坊特色的文化标志和符号。独特的文化标志是历史文化街区区别于其他街区的重点之一,也是代表街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的表征形式。历史文化是空间增值的主要动力之一。张鸿雁认为,城市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再生产过程物化为实体空间或实体性的产品,从而推进社会朝着正态的方向发展[5]。朱紫坊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但坊内可供游人了解朱紫坊文化和历史的景观设施不足,且朱紫坊的文化符号设计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相似度较高,极易混淆。相比三坊七巷琳琅满目的宣传标语和特色文化符号,朱紫坊在繁华喧闹的商业圈内显得寂寂无闻。城市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及其精神价值,以及城市在更新过程中由自身发展而出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等,都具有典型的资本属性和意义[6]。朱紫坊作为福州现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朱紫坊文化空间氛围不足,文化标志缺少记忆点和代表性,对游人的吸引度较弱。朱紫坊入口处的游客服务中心内虽有各种文化遗产以及艺术作品展示,但关于朱紫坊的历史文化展示度与宣传力度不足,且文创产品缺少朱紫坊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整合与宣传,整体文化产业的提升还有待加强。
2.生活空间:朱紫坊的感知度与人文情感体验度不足。作为当代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空间,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人们对城市变迁的记忆。历史保护要注意保护生活的延续性[7]。朱紫坊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很多古街的历史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朱紫坊缺少活力,知名度较低。外来游客大多被附近的三坊七巷所吸引,鲜少会来朱紫坊游憩,政府也将宣传重点放在三坊七巷上。提起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数市民对三坊七巷和上下杭的感知度较高,而对朱紫坊的感知度较低。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街区中可以感受到独一无二的城市记忆以及生活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人们的特殊情感寄托,对于街区的景观设计与提升,原住居民的参与度和后期的评估与体验十分重要。对游人来说,朱紫坊是他们了解和探究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感受民俗氛围和精神的场所,但朱紫坊街区内的人文情感体验并不佳,街区景观与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契合度有待提升,景观与人的交互作用比较欠缺,使得街区人文情感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3.生产空间:朱紫坊的景观美感度和吸引力稍显不足。三元辩证法理论视空间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并认为空间与生产是不可分隔的。朱紫坊的生产空间包含了街区内的全部空间,这些空间都可以看作是具有生产能力的空间。城市是空间生产的主体,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基于政府、商业、居民三元利益主体的空间生产模型[8]。生产空间为物质场所赋予了更多的景观化内容,而朱紫坊的生产空间明显生产力不足,具体而言:(1)入口空间吸引力不足。入口景观缺乏特色与美感,不易在第一时间吸引游人的注意力,易被游人忽略,空间利用率不高。(2)主街景观美感欠缺。主街核心区受地形以及建筑布局的影响,空间较为狭长,许多街边景观以及小品都缺少维护,木质座椅老旧、发霉,墙体老化、开裂。主街内有许多空间被闲置,仅随意摆放盆栽植物进行装饰,没有充分利用好可以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的空间。(3)街区活力不足。缺少能吸引游客以及能够满足游客互动性的街区景观,仅靠沿街的商店、夜市或一些不定时举办的民俗活动来吸引小部分游客。这使朱紫坊的景观空间进行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受到一定的阻碍。(4)夜景舒适度欠缺。夜间街区内灯景的设置略显粗糙,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朱紫坊的景观美感,且部分灯景与建筑外墙上的图案不能完美融合,无法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夜间景观。此外,夜间灯景的光线明暗对比度设置不利于游客活动,一些空间内照明过于刺眼,一些空间光线又过于昏暗,舒适性欠缺,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总之,从景观层面上来说,美好的街区景观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促进街区商业消费,给街区生产空间生产力带来进步。提升生产空间内的景观设计是朱紫坊恢复活力、提升价值的有效途径。
朱紫坊内古榕树多,尤其以树龄上千年的龙墙榕最为出名,“河—桥—坊”格局是其最具特点及个性的空间格局。但朱紫坊内的建筑密度过高,居民以及游客的活动空间不够充足,街区景观缺乏吸引力。在对朱紫坊景观空间进行设计提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化劣势为优势,将有限的空间改造成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的景观空间。因此,根据景观空间的表征意义,本文在三元辩证法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朱紫坊提出相应的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1.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文化宣传。可通过街区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历史文化知识宣传,以便游客更方便地了解朱紫坊名人故居背后的故事及历史建筑的背景知识。制作朱紫坊典型景观的宣传照片或宣传视频,记录街区内经常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并上传至抖音、bilibili、快手等小视频网站,进一步扩大朱紫坊的知名度。
2.进行文化符号创新。街区的历史文化可通过符号化的途径来加大传播力度。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梳理文化资源,借鉴故宫文创的经验,寻找适合做朱紫坊文创产品的元素。在景观符号化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模仿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符号,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符号创新,并配合景观改造,打造独有的特色文化符号。同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将商业空间融于文化空间,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文化符号收益。
3.寻找商业与文化的契合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要素形式多样,应将文化因素嵌入空间生产中[9],而商业空间的再生产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文化生产的主要途径。相关部门要加强把控朱紫坊的商业入驻形式,既要发扬朱紫坊的历史文化,也要促进街区的空间生产力度,从而达到增加街区活力的目的。要把握适度原则,平衡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避免千街一面。
街区的原真性是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能否有效传播的重要依据。历史遗产保护要加强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文化特色的保护,增添原真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10]。历史文化街区既包含由各种历史建筑组成的有形整体,也包含由传统节日、坊巷内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等组成的无形文化,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宣传街区民风民俗。积极举办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动,让游客获得街区的原真性体验,感受到街区生活空间中的烟火气息。朱紫坊的街区空间既是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空间,也是游客休闲体验的空间,可通过街区内的民俗文化活动来维护街区的原真性。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和原住居民感受到街区欢快的人文氛围,还可以增强空间内的人际互动,使街区生活空间的氛围感更加浓郁。
2.宣传街区文化。街区文化以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作为创作的立足点,通过场景构建与线索挖掘,探讨当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的具体策略[11]。如可以设计街区绘本,将街区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景观,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实体文本、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扩大宣传。同时,与街区文化符号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及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增加空间的生产价值,还可以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风情和景观场景。
3.以人为本,注重情感需求。根据三元辩证法理论,空间能够产生价值,但在增强空间生产力的同时不能破坏传统的街道风貌格局,丢失原本具有人文气息的空间尺度感[10]。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保护和改造,设计者在考虑其商业性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原真性。从景观空间生产的角度来看,要求注重社会关系的变化,注重人文和社会关系的特质,避免将朱紫坊当成简单的物理空间来进行景观设计和提升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原住居民的情感寄托与需求,维护街区的原真性,增强原住居民对朱紫坊景观提升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针灸式景观改造指找出重要的街道空间节点,以小尺度、小手法进行区域微更新。针灸式景观改造在一定的街区范围内通过“点式切入”的方法进行景观微改造,从而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改变街道面貌,最终达到更新街道的目的[12]。在列斐伏尔的理论中,空间作为一种消费对象,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可以创造剩余价值。景观元素作为一种商品,只有提升其作为商品的景观本身的价值,才能使消费者愿意为此消费,才能更好地实现景观空间的生产。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表征性的空间,其建设和改造需要对景观空间进行不断的解构和重构[13]。从朱紫坊“河—桥—坊”的空间格局来看,其空间的局限性恰好是其特色之一。设计者应对朱紫坊的空间加以利用,提高景观空间的生产效益,使空间得以产出。
1.提升入口景观设计。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入口是人们进出的主要线路,但朱紫坊的入口景观缺少特色,吸引力不足,亟待改善。朱紫坊入口景观的设计提升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握街区环境,捕捉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特征,注意内外环境的统一,营造视觉感和归属感。入口景观宜朝着更加细微的方向设计,注重景观的质感与色彩,以快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同时,可在朱紫坊入口牌坊处用植物种植分隔空间,使空间既隔又连,丰富空间景观的层次,给游客建立该景观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第一印象,从而刺激街区景观空间的生产。
2.街区设计突出主要节点。朱紫坊街区设计可突出主要节点,打造供游客休憩、娱乐及观赏的景观场所。朱紫坊可用于造景的空间有限,设计者可充分利用闲置的微空间,综合考虑点、线、面的成景因素,设计出有节奏和韵律的景观视觉,以协调主景、配景、背景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文化景观与消费空间巧妙融合,从而促进景观空间的生产。
3.完善夜间景观设计。夜间景观在景观空间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夜间景观空间生产属于城市景观生产的构成部分,是城市开发进程中的重要实践[14]。灯光是夜间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光景照明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增强游客观景休憩的舒适感与幸福感。可增强朱紫坊景观照明的艺术感,运用灯景艺术营造出变化多样的空间形态,提升夜间景观的层次感和美感,为游客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如调整光影亮度、改善光景动静变化、增加光的色彩变化、丰富光的图案设计、增加灯景小品的造型设计等,提升朱紫坊的夜间景观设计。此外,还可结合朱紫坊夜市的摊点灯光以及坊内商铺的灯光,对朱紫坊景观空间进行整合规划,大力发展夜景经济,在增加景观美感的同时促进空间的再生产。
4.合理利用植物造景。朱紫坊有着得天独厚的植物优势,沿街生长着笔管榕、银桦、白兰等树木,尤其以树龄达上千年的龙墙榕为著。用植物造景,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还要结合建筑风格,在保证装饰性的同时,从色彩、形状、种类、气味等方面突出建筑本身及周围空间。如此,植物的自然柔美感与建筑苍劲的轮廓线条形成对比,既可丰富整体景观画面的层次感,又可完善建筑功能,使得植物与街区建筑达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同时,可合理置石,在合适的景观空间点缀各式各样的景观石,以增添景观的层次感与艺术感。
5.完善服务设施。更新并完善朱紫坊街区内配套的服务设施,如座椅、遮阳伞、指示牌等,选择与街区环境相适应的低维护及耐用材料。合理增加公共绿地,规划并设计出适合游客休憩停留的公共用地,增加游客在朱紫坊的停留时间,充分体现朱紫坊街区的人性化原则及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一种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使得城市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受到了各方力量的重视。设计者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时,应厘清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者的关系,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出发,尊重景观三元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对城市的触媒作用,进而激活城市空间的活力。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景观提升设计和改造的时候,既要注重景观美观性与实用性的提升,又要注重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问题。朱紫坊的街区活化应增强街区景观空间的人文性,在不违背原真性原则的前提下,协调好各方力量对景观空间的参与程度,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延续,配合街区的特点,设计并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符号,合理规划,打造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街区形象。同时,希望在未来的探索和研究中能够不断拓宽三元辩证法在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中的指导思路,完善我国现阶段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空间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