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君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事关祖国安全统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团结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风格的系列重要论述成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一)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李卉青和刘星指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2]崔晓琰和扎西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3]可见,学者们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理论渊源的研究异议较小。
(二)现实背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提出,是国内国际新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需要。一是基于国内国际新形势。李卉青和刘星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应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境内外反动势力奉行的“话语霸权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2]二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乌小花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新形势和新变化,新形势新变化必然要求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便顺势而为,应运而生。[4]吴春宝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应对当代出现的新民族矛盾而产生的。[5]三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成杰和任新民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基本依据。[6]李卉青和刘星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民族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2]
学术界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主要包括思想基础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形成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现阶段,国内国际新形势、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我国基本国情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从政经历和主政实践活动,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另外,还需深化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实践基础和历史基础之间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学者们仍需深入探索和广泛研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生成条件。
(一)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研究
从主要内容的视角出发解读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所谓从主要内容视角进行研究,就是力求从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出发阐述和概括其科学内涵。崔晓琰和扎西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一是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原则和方针;二是科学研判了当前民族关系的主流;三是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建设各民族精神家园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等举措。[3]刘莹和李晓兰指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容包括: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基本依据”;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道路方向”;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根本任务”;以法治化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障举措”。[7]毕跃光和马仲雄指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有:澄清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提出了“中国梦”是各民族的团结梦、多民族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重、法律保障和争取人心相结合、创新宣传载体等新方略。[8]吴春宝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概括为“新认识、新思想、新举措”:一是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最关键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三和”“三交”是民族关系主流等新认识;二是“六个相互”“四共”的新思想;三是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用法律保障民族民族团结等新举措。[5]由此可知,学者们概括出的内容较为全面,涉及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方方面面,但学术界对其主要内容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并且所概括的各部分具体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从理论体系的视角出发建构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这种研究视角旨在通过总结提炼的方式梳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主要脉络,并按照一定逻辑方式构建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蔡诗敏和杨斌从整体性出发,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涵盖“地位论”“基础论”“目标论”“方法论”“途经论”“保障论”六个方面。[9]李卉青和刘星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包括:“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核心;“生命线”是战略定位;“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前提;“优化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战略部署;“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正确路径。[2]成杰和任新民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以“起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定位(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目标(中国梦)”为理论架构,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五个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为方略举措。[6]祁帆和徐柏才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目标追求”,生命线是“价值定位”,争取人心、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着力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核心要义”,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10]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阐释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学者们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出发,普遍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主要回答了新时代“要什么样的民族团结”以及“怎样加强民族团结”两个核心命题。赵新国等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其中党的领导是政治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化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法治基础等。[11]李贽和金炳镐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涵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思想基石”,争取人心的“群众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缩小差距的“社会条件”,民族事务法治化的“法治保障”。[12]刘桂阶和邵莉莉认为,认识和梳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可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总体国家安全观四个维度展开。[13]刘宝明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怎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两个根本性问题。[14]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方面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概括,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如这一重要论述有哪些部分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等。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重要特点研究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在民族工作的新实践和新思维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丰富起来的,是在特定的世情、国情与党情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是战略性。吴春宝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来定位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奠定认同基础,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序开展凝聚能量。[5]李卉青和刘星认为这一重要论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
二是时代性。习近平依据世情、国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依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民族矛盾场域发生的新变化及国际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团结理论。[5]李卉青和刘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当前我国民族实际及国际新形势,提出了呼应时代要求的民族团结进步理论。[2]
三是创新性。吴春宝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总结我国各个时期的民族团结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以我国民族团结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创新。[5]成杰和任新民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在基本内容、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上都有创新。[6]这些特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可见,学术界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不仅具有科学性与战略性,时代性与创新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但是,学者们概括出的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特点的差异较大,各个特点之间也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有观点继承,又有创新发展。曹奕阳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创新主要有:指明了民族团结的根本方向,阐明了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辨明了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民族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新论断。[15]杜君和韩波认为,其创新点主要有:提出了中国梦的目标愿景,“五个认同”的情感归属,精准扶贫的物质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引领,“争取人心”的方法论等。[16]彭英明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关系的角度梳理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创新点,认为其提出了“四观”“四认同”“三交”“两个共同”的新思想,发展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系理论。[17]马和平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的创新主要有:将民族团结内含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进行谋划,将民族团结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用“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等。[18]杨昌儒和柏友恒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新理念、新观点主要有提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关键要素,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要件等。[19]张慧君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地位;二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内涵;三是科学构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方略。[20]周竞红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新部署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广大群众多看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光明面,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争取人心,使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和方式实现“三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21]
综上,学者们总结和提炼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之处,对准确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有研究缺少将这一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理论进行比较,以展现其究竟怎样和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原创性贡献,另外,揭示这一重要论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坐标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不仅指导着我国民族问题的治理实践,同时对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启示,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对我国民族团结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曹奕阳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增进文化认同感和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为我国民族团结奠定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和法律基础。[15]李卉青和刘星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思想武器,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2]张学立指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并赋予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新内涵。[22]崔晓琰和扎西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诉求、各族人民主人翁意识的主观诉求、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现实诉求、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诉求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诉求。[3]
(二)对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具有启示意义。曹奕阳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为促进世界各民族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15]乌小花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研判,为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4]
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不仅对推动我国民族团结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促进世界各民族团结合作具有重要启示。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比如:很少有学者立足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形势来探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战略意义,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意义等。
(一)总体评价
国内学者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条件、内涵特征、创新发展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后来者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研究成果同质性明显。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集中于“四维模式”之上,即理论来源之维、科学内涵之维、重要特点之维和价值意蕴之维等,虽有利于人们增进对这一重要论述的来源、内涵、特点、意义等的了解,但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某一点或几点上容易出现研究同质化现象。这就要求学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研究的内容,如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历史形成过程、社会功能、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系统性研究及哲学自觉还需强化。学者们虽然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稍显不足,宏观战略与治国理政思维较为欠缺。同时,很少有学者从哲学高度去探索和分析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研究大多围绕具体的要素展开,很少上升到哲学层次,体现哲学思维。实际上,这一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合力论、整体性方法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是研究方法较单一。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研究多为解释性研究,即通过对相关讲话、著作进行再阐释,从而形成相关结论和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研究初期的需要。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多学科协同研究。另外,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当前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行动指南,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要进一步围绕社会实践强化实证研究。
(二)未来展望
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研究和再探索。
一是在研究内容上,探索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历史、现实、未来三大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共历届领导集体民族团结思想实现了哪些创新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实践经历在这一重要论述形成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在现实逻辑方面,则要注重以新时代背景为研究视域,认识到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不仅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科学指南,也为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对于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未来发展,要避免现今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要把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观照,以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二是在研究问题域上,应强化系统研究及哲学自觉。笔者认为,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今后研究应更加注重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演进轨迹、内在逻辑、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系统化、多样式的科研成果。另外,要增强哲学自觉。“哲学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虽然有少数学者从哲学角度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哲学自觉和哲学自信。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强化哲学思维以抽象出这一重要论述的本质和规律,使得研究在整体上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必将有助于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和价值意义的挖掘和判断。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除了目前学者们运用的文本解读法外,可以着重加强以下方法的运用:一是比较研究法。通过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进行横向国际间比较以凸显该理论体系的特色和先进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方面是进行同类比较,即与其他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民族团结理论在实践中的得失成败,立足于我国实际,吸取其合理性成分;另一方面是进行异类比较,即与海外一些社会性质不同,但民族团结搞的比较好的国家进行比较,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实证研究法。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研究不应该缺席、缺位。为了使研究更好地指导实践,应加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使研究从理论到理论转向“现实——理论——现实”的科学范式。三是多学科协同研究法。广义上讲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涉及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论题。今后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实现跨学科交流、多学科协同,由此提升研究的厚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