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阳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麻沿林场 甘肃陇南 742303)
侧柏亦称“扁柏”,柏科,常绿乔木。侧柏高可达20 m,胸径1 m。其小枝扁平,直展;叶鳞状;球果长卵形,种鳞长形,木质,较厚,背部具一反曲的尖头;种子无翘。侧柏在我国分布甚广,北起吉林,南达广东、广西、海南,多人工林或庭园栽植。侧柏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在向阳干燥瘠薄的山坡和石缝中都能生长。侧柏对基岩和成土母质的适应性强,在石灰岩、紫色页岩、花岗岩等用地都可以造林;在中性土壤,在微酸性及微碱性土壤上都能够正常生长。侧柏的抗旱性、浅根性、萌芽性、耐高温性等生长特性也比较突出。为了改善绿化环境,提升侧柏的种植效益,应不断优化侧柏育苗技术及抚育管理技术。文章分析了侧柏育苗及抚育管理技术,为提高侧柏种植质量提供参考。
侧柏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对育苗地环境的要求不高,但为了提升育苗成活率,仍需要尽量选择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排水通畅、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区域设立苗圃。确定苗圃位置后,则要对苗圃内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将步道、沟渠等基础设施的位置明确下来,并保证育苗地利用率达70%以上[1]。苗圃内划为育苗地的区域,要在播种前20 d~30 d开始整地,通过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等方式来疏松表土,改善土壤耕层构造。如果育苗地存在活土层厚度不足(低于30 cm)、土壤退化严重、酸性或碱性过强等问题,还要及时采取取土垫厚、施有机肥、加入森林土、施用碱性或酸性肥料等土壤改良措施,以有效恢复退化土壤,使土壤pH值为7.5~8,地表活土层为30 cm~40 cm。
完成整地、土壤消毒、土壤改良等工作后,可按照苗床宽0.8 m~1.5 m、床梗高出床面20 cm~25 cm的标准开始作床,并根据圃地的形状特点确定合适的苗床长度,相邻苗床间还需要设置宽度为30 cm~50 cm的步道。
在育苗容器准备阶段,应根据跟苗床特点与实际育苗需求来合理选择育苗容器。目前,常用的侧柏育苗容器主要有硬质塑料容器、塑料薄膜容器、无纺布容器、穴盘,每种育苗容器还可具体细分为不同规格。在实际育苗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育苗容器[2]。例如在成本控制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直接采用规格与苗床大小相符的塑料硬质容器进行育苗;为避免容器污染圃地土壤环境,应使用无毒、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容器作为育苗容器;而在造林地与育苗地相距较远的情况下,则可以选择穴盘作为育苗容器,为后续的侧柏幼苗长途运输做准备。
基质作为用于固定侧柏植株、并为其提供养分的材料,通常应符合保水能力较强、孔隙度较高、重量轻、具有一定阳离子交换能力等要求,根据取材方式、成分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传统基质与机械成型机基质两种。其中传统基质可直接在育苗地取材,选择透气性、透水性、保肥性均比较好的轻质土壤,并与腐熟厩肥按照9∶1的配比均匀混合;而机械成型机基质则要选择育苗地表土、锯末或碳化物、腐熟厩肥作为原料,并按照6∶3∶1的配比进行混合配制[3]。
育苗基质配制完毕,应采用化学药剂熏蒸(或高温消毒、蒸气消毒等)的方法对其进行消毒,之后再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对其孔隙度、重量等进行抽样检测,并查看基质内是否带有杂草种子或各种虫卵、病菌,确定各项质量指标符合要求且基质内不存在杂草种子、虫卵、病菌后,方可将其应用于育苗生产实践。
经过配制、消毒、检测的合格基质,需要及时放入容器内并镇实,使基质能够处于内部结构充实致密的状态,基质表面与容器口之间还要预留出0.5 cm左右的空间,为后续播种、灌溉及侧柏植株根系生长提供支持。完成基质装填后,需要将装有基质的容器有序放入苗床,每个容器放置时都要与周边相邻容器紧贴,以尽可能缩小容器间空隙,无法消除的空隙要用湿土、细砂等材料填充紧实。
1.5.1 种子选择
根据《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 7908-1999)等国家标准,对种子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保证种子净度在90%以上,发芽率在8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0%,且符合其他方面的良种要求,尽量选择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种子[4]。
1.5.2 种子消毒
选出合适的侧柏种子后,播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需要将种子放入45 ℃的温水中,持续浸泡24 h左右。浸泡过程中空粒种子会逐渐上浮至水面,到达浸泡时间后需要先将水面上的空种清除,之后再捞出剩余的种子,放入浓度为0.3%~0.5%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 h左右,以杀死种子中可能携带的各种病菌[5]。
1.5.3 种子催芽
经过浸泡消毒的种子可均匀摊铺在空旷场地上进行翻开晾晒,并坚持每天进行清洗,等到有1/3以上的种子裂嘴后再收起并用于播种。若缺少合适的室外场地,也可以将种子堆放在室内并用麻袋盖上,或是直接装在麻袋内,坚持每天洒水,等到种子有80%以上裂嘴后,再将其用于播种。
侧柏播种育苗通常可分为春播与秋播两种,其中春播需要安排在每年3月—4月,秋播通常安排在每年10月中下旬,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天气状况来灵活调整。播种时应尽量采用手工播种的方式,用打孔棒在容器中间位置打出小孔作为播种穴,播种穴深度则需控制在1 cm~1.5 cm,等到所有容器均打出播种穴后,再按照每个播种穴2~3粒种子的标准,将侧柏种子准确放入播种穴内,并用细营养土均匀覆盖孔口。
间苗工作通常应在侧柏幼苗开始长出真叶后进行,选择傍晚或阴天为宜。实际操作时需要先仔细观察每个容器内的幼苗数量,发现容器内幼苗过多(超过3株),及时将其中生长状态相对较差的幼苗或病、弱、小苗拔除。若发现有容器内生长的幼苗过少,则可以将拔除的幼苗(病、弱、小苗除外)补栽到该容器内,使每个容器内的幼苗数量均为2~3株[6]。等到侧柏幼苗长出第四片真叶后,则可以开始定苗工作,在每个容器中选出最健壮的1株保留下来,并将其他幼苗全部拔除,以达到培育优质壮苗的目的。
1.8.1 灌溉
在侧柏育苗过程中,初次灌溉的时间需要根据播种时间而定,播种后坚持每天向田间适量喷水,为种子发芽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等到种子发芽之后,要根据土壤湿度来判断是否需要灌溉,如确定需要灌溉,应注意对灌溉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因灌溉量过大而影响侧柏幼苗生长[7]。等到侧柏幼苗进入速生期后,需要按照“一次灌透”的原则进行持续灌溉,为苗木生长补充水分,每次灌溉的间隔通常在10 d~15 d;若苗圃地所在区域年降水量较大,还需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
1.8.2 施肥
侧柏育苗过程中的施肥工作可分为施基肥、施种肥、追肥三个阶段,其中基肥、种肥需要分别在整地、播种阶段施放,而追肥具体时间通常为侧柏幼苗长出后40 d、60 d。初次追肥可选择磷酸二氢铵作为肥料,施肥量以20 kg/亩~27 kg/亩为标准;第二次追肥则可选择尿素作为肥料,施肥量应控制在3.5 kg/亩~4 kg/亩;第二次追肥结束后1个月,还可以根据侧柏幼苗生长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追肥,如需要进行第三次追肥,则可以选择施放适量的腐熟粪肥(根据幼苗生长情况来灵活调整施肥量),并在施肥后及时浇水冲洗,以免粪肥长期堆积在容器上方[8]。
1.8.3 除草
侧柏育苗阶段对除草工作的要求较为严格,为确保侧柏幼苗能够实现正常生长,应尽量避免使用农药除草,而是要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人工拔除苗床上杂草。人工除草通常需要在侧柏出苗后进行,根据杂草生长情况,每年除草次数应控制在6~8次。
1.8.4 苗期病虫害防治
侧柏在苗期的病虫害抵御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往往很容易出现生长缓慢甚至直接死亡的情况。因此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育苗工作人员一方面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将土壤消毒、种子消毒等病虫害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另一方面则需要密切关注苗圃内幼苗的生长情况,力求在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控制措施[9]。例如,在苗木发生猝倒病时,可以先向苗木叶面喷施0.5%硫酸亚铁、多菌灵、苏化911等药剂,待施药0.5 h后再用清水清洗叶面,以减轻农药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在苗床内出现蝼蛄等地下害虫时,则可以按照1:20的比例,将50%敌敌畏与谷物混合起来,夜间灌水后将其撒在苗床上,以有效杀死地下害虫。
1.9.1 苗木检验
在侧柏苗木出圃之前,应先按照《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待确定苗木地径、苗高、根系、综合控制指标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后,方可允许其出圃,应用于造林工作。
1.9.2 起苗
出圃起苗应尽量选择在无风的阴天进行,确定具体出圃时间后,应提前3 d左右向苗床浇水,以保持土壤水分,之后再以不损伤容器为标准,将苗床上的全部苗木起出,并尽快送往造林地[10]。
1.9.3 运输
苗木运输时需要根据容器规格将苗木合理放置在运输车辆上,并用篷布将全部容器覆盖起来,以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磕碰,或出现水分流失过快的情况,影响其移栽后成活率。如造林地与育苗地距离较远,还需要提前设计出合理的运输路线,以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提高移栽成活率。
侧柏的生长速度较慢,移栽造林后其生长状态往往很容易受到杂草影响。如果侧柏苗木周边区域的杂草较多,那么其移栽后的成活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在苗木抚育管理阶段,林业人员完成前期的侧柏苗木移栽工作后,还需及时松土除草,将植苗穴周围的高密杂草全部割除,之后如苗木周边区域内杂草依旧较多,则需要按照每年1~3次的频率,继续割除高密杂草,至苗木移栽3~5年后停止,使侧柏苗木能够顺利度过移栽初期较为脆弱的阶段[11]。另外,在松土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方式通常以人工割除为主,因此为避免侧柏苗木根系受损,还需要按照“里浅外深”的基本原则,拔除高密杂草的根茎,拔除深度通常应控制在5 cm~10 cm。如果造林地区气候干旱,还可以在除草时扩大植苗穴,以有效扩大苗木根系获取营养的范围。
在侧柏苗木移栽结束之后,应持续关注苗木的生长情况,并根据移栽苗木数量、存活苗木数量来准确计算移栽成活率。若苗木的移栽成活率低于41%,则应立即选用同龄大苗进行重造;若苗木移栽成活率高于41%但低于85%,则需要选择合适的大苗植株补种,以免因林间存活苗木过少而影响造林效果。
在侧柏完成移栽后,由于造林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难以控制,如出现降水不足、气温偏高等情况,幼树生长往往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林业人员还需通过修枝、整形等方式进行幼树管理,以达到促进幼树生长的目的。侧柏幼树的修枝整形工作通常应在每年冬至前后进行,如幼树进入休眠时间较晚,也可以延至春节前后开展修枝整形工作。修枝整形时,需要先剪除所有的枯死枝、衰弱枝、病虫枝,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传播,之后再对生长过旺的枝条进行适度回缩,改善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条件,逐渐培养出理想树形。修枝整形结束后,还要仔细观察幼树各处的修剪伤口,如发现某处伤口较大,则应在伤口处涂抹药物与煤焦油,以达到杀死上方病菌、避免病毒接触伤口的目的[12]。另外,如在混交林中移栽侧柏,还要根据造林地各处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幼树的树形进行调整,以有效协调侧柏与灌木、草本植物间的关系,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
2.4.1 病虫害预防
侧柏造林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样须遵循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例如在每年秋末冬初时,需要全面清扫树下的枯枝、果实以及枯死树,并将其运至指定区域集中烧毁,以有效清除林间可能存在的病菌、虫卵,避免枯枝、脱落果实、枯死树等成为病虫害的传播载体;在林间侧柏生长过密的情况下,可选择对生长密集区域的部分树木进行疏伐,以提升林地的透光度,改善林间通风条件,以免因通风条件过差、光照不足而导致大量病菌滋生。
2.4.2 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各类林木病虫害很难完全避免。为有效治理各种已发生的病虫害,尽可能将病虫害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林业人员还需熟悉了解当地的侧柏常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在发现病虫害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治理措施。
例如,叶枯病作为侧柏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通常发生在春季,树木发病时新叶与幼嫩细枝上出现黑色颗粒物,受害鳞叶从先端开始逐渐向下枯黄,鳞叶中部或茎部失绿,全叶变为褐色并枯死等症状。一旦确定侧柏发生叶枯病,应在病菌子囊孢子释放盛期(一般为6月中旬)使用专门的烟剂于傍晚放烟,烟剂用量应控制在15 kg/hm2左右。
侧柏毒蛾作为常见虫害,其危害时间通常在每年的4月—5月和8月—9月,受害树木会出现树冠枯黄的特征。同时,毒蛾虫卵直径通常为0.6 mm~0.7 mm,为橘黄色或淡黄色的圆锥形,幼虫体长为25 mm~40 mm,具有头部为褐黑色、前胸背板为黄色、前两个腹节较宽的特点。一旦确定发生了毒蛾虫害,可以选择在林间设置黑光灯来诱杀成虫,并向树木喷洒50%敌敌畏800~1 000倍液,以有效杀死毒蛾幼虫。
林业人员必须在侧柏育苗工作中把握好圃地准备、育苗容器准备、育苗基质准备、基质装填与容器摆放、种子处理、播种、间苗与定苗、苗期管理、出圃等环节的容器育苗技术要点,并在苗木抚育管理阶段做好松土除草、补植造林、幼树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除外,还应持续优化侧柏育苗技术及抚育管理技术,以提高侧柏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