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组织理论三要素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新路径

2022-11-21 13:27丁钊颖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生建设

郑 军,丁钊颖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1 巴纳德组织理论三要素理论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适用性

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共同的目标、组织内部的协作意愿和组织能否进行有效沟通[1]。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的共同目标、教学团队内和校企之间的协作意愿、教学团队内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均是影响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将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开发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教学经验讨论和学术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有限选择能力和合作意愿的有限理性人,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由人的合作行为组成的合作系统,这一合作系统的存在和持续运行取决于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与信息沟通三个核心要素在系统中的动态维持。巴纳德组织理论三要素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普适价值,能够适用于高校、政府等各类组织机构。例如,有学者采用巴纳德组织理论,探讨大学生评教失真的原因及评教回归真实的路径,以期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2]。也有学者从巴纳德的协作系统理论角度出发,指出该理论对当今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3]。有些学者指出要改变高校教学负偏好倾向, 提高高校对教学的主动性投入, 支持教学团队建设, 需要增加高校收益函数中的教学效益, 改变博弈双方的支付得益[4]。还有一些学者从全局考虑,对教学团队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改革和发展教学团队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5]。

2 共同目标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

2.1 从个体层面的共同目标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2.1.1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

民族振兴需培养专业化高校教学团队,而建设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作。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探讨高校教师专业素质如何。首先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教师需精通各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其次是高校教师具备的文科理科相关的知识基础,使其能够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是高校教师应具备教育素质,这种能力能够帮助高校教师更形象地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6]。当高校教师意识到需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时,教师个体会选择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最终有利于整个高校教学团队创造性地完善与发展。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有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首先,学校创办教师发展中心,对应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他们要进行继续教育和后续相关的业务培训等工作;其次,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制定《本科教学主讲教师准入制实施办法》,让资历较深的教师帮忙传授经验,使得资历较浅的教师适应教学环境,助力他们快速成长;最后,学校可安排几批教师赴国外或者外地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切实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让具有创造性的卓越教师培育和引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2.1.2 重视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对高校团队建设的影响

2021年9月13日,《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校要将习总书记回信精神融入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德专题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职业道德是一种专业道德,是对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道德要求,从这个意义说,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实际与其专业规范是完全等同的[7]。首先,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可以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其次,完善教师的职业规范,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如《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最后,对学校教师的考核、晋升等评价标准将锚定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表现情况,教师的师风师德表现优异的给予优先晋升机会和评奖评优机会,同时向外界公开对教师师德监督的举报联系方式,与社会、师生共同监督。因此,高校应多开展各种师德教育活动,从思想层面上防微杜渐,完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2.2 从整体层面的共同目标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2.2.1 科研与教学失调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

教学与科研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能够相互支撑,也能够表现出相互矛盾的关系[8]。教学与科研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这可以说是教学与科研在某种程度上所具有的共性[9]。目前,大部分高校更倾向将焦点聚集在科研成果上,认为高校的办学水平只能通过科研实力的强弱来体现,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科研的地位远远超过教学的地位。付出了而不能获得回报,长此以往,没有人会在教学上继续努力,只会对教学产生应付、敷衍的态度。然而,大学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场所,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关系能有效提高部分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或科研积极性,这些都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坚持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把校院的领导、老师、学生列为评价主体,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业绩三个角度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贡献情况做一个综合性评价,然后在年终时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考虑进该综合评价结果,同时开辟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通道,引导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其次,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时,采取分类分层次分学科的模式来对教师提出不同要求,但对所有教师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不做要求。

2.2.2 培养合格创新人才是共同目标的攻关重点

帮助高校学生获取更多专业知识、推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促进其解决专业领域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交叉学科的课程知识。然而旧模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 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10]。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攻关重点,能为高校找准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引导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整合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工作职能,成立教务部(研究生院),统筹本研一体化培养,对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其次,在学校里开展各类报告会、讲座、研讨会等,对如何全面提升高校创新人才质量进行探讨;最后,学校将改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公共必修课程,让研究生自行选择专业、课程、培养计划等。

3 协作意愿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动力

3.1 从教师团队内的协作意愿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3.1.1 科研协作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

要实现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共同目标,需要团队成员的合作,只有彼此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目前,我国的社会科学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协作”的概念在各高校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科”与“跨专业”等名词随着科研模式的调整逐渐凸显其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这种横向型协作特点使高校教学团队具备了较强的伸缩能力,有助于教师扩展学习、合作的视野,关注专业间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11]。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教师之间的科研协作:首先,开展一系列以提高老师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项目,大力支持老师学术的提升;其次,在学校内组织教师之间的研修活动,对教师进行科研指导,为教师的科研合作打好基础;最后,制定全新的选拔教师人才的方案,将目光聚焦在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上,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跨学科跨资历的协作。

3.1.2 激励机制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

各所高校开展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教师进行的,首先从高校的管理制度出发,探究高校教师的工作情况,包括各个教师对于奖励的心理接受程度,以此向其表明明确的激励信息,推动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保持足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传授学生充分的专业知识,发挥高校教师的潜力,培养创新人才[12]。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对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也将同步推进,《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教师的收入须挂钩其增加的知识价值,呈现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以此来完善教师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为完善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学校构建全新的绩效薪酬体系,并发布《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以此来推动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绩效相互作用、相互挂钩和相互联动;其次,给予各个学院对于教师薪酬分配标准的高度自主权,以此来激发校内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将绩效考核引入教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指出教师的绩效要参考他们对教学任务和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

3.2 从校企之间的协作意愿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3.2.1 互利共赢、互聘共培机制对校企间协作意愿的影响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和指导难题的讲解和指导,并将较难的题目上报给老师,老师及时进行讲解,甚至可以在每周两次如周二、周四两天第五节的辅导时间辅导讲解,从而达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良性循环。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一定是建立在相同的合作价值观基础上, 并且是一个优质的关系匹配,这种合作价值观即校企双方所看重的共同利益点[13]。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都明确强调,要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各类专业紧缺人才,服务多样化的强国建设,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校企之间构建互利共赢机制,完善互聘共培机制,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获取双赢的局面,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协作意愿达成,最终服务于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打造命运共同体,走互利共赢、互聘共培道路,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各个相关企业中选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校内学生的实践导师,与校内学生的学术导师一起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与实施;其次,学校将把目光聚集在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工业机器人领域,与多家相关企业进行协作,为学校师生搭建畅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协作意愿,致力于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新人才。

3.2.2 产教文化融合机制对校企间协作意愿的影响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产业孵化基地为载体,打通教育新基建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支持高校将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新基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科技支撑。产业和教育两个系统在“产教融合”的语境下, 能够显示出这两种系统在性质和运作机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14]。因此,分析客观上存在的融合矛盾与解决策略,对校企间的协作意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产教协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积极争取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重大课题,并安排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为改革发展教学培养模式指引了新的方向目标;其次,在地方政府和其他地方企业的帮助下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等;最后,与一些相关企业配合创建暑期训练营,在营内举办各类交流会,探讨全新的校企协作的育人模式。

4 良好沟通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

4.1 从教师团队内的良好沟通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4.1.1 优秀人才的遴选助推教师团队沟通

2021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党支部书记、司长任友群在《赓续百年初心 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确保既能激发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师入职门槛,遴选优秀人才从教。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大力招聘先进人才的举措,以此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然而这些优秀的教师人才大多都经验浅,阅历不深。根据历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可以得知,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必须要和其他领域学者进行合作,通过这种学科交叉式互动,在知识、思想上进行交流[15]。跨学科交流需要高校教师之间进行顺畅的交流,良好的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够有效地聚集不同的专业知识,虽然不同专业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冲突矛盾,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克服的、可以解决的[16]。因此,优秀人才的遴选会帮助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而使得教师团队内保持更好的交流通畅性。为配合教育部要求的优秀人才遴选工作,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对学校里的教师人才进行工作指导,并加强建设人才领导工作机制,吸引各地优秀人才;其次,人事部门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人才称号获得者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发展,结合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水平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学校人才培育计划;最后,制定《高校加强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工作办法》,建立领导定期谈话机制,校领导带头联系人才,通过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工作等各方面情况。

4.1.2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团队沟通升级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能够整合大量的虚拟资源,丰富高校原有的资源内容,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随时获取到知识,这种智能化教育方式提供的教学资源不仅充分,而且凸显了现代社会要求的资源分配均衡[17]。2021年教育部表明,要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力,将“名校网络课堂”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普及,同时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高校教师团队建设中,探索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新路径,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信息公开化、资源透明化,教师团队之间的资源共享会更加畅通,为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学队伍做好铺垫。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树立全新的智能教学环境,着重建设智能化高校教室和实验室等,将人工智能引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师团队的教学资源透明化;其次,建立多项智能化平台项目,如智能化课堂和慕课,使得学校教师团队的教学资源公开化。

4.2 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

我国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所高校对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视程度促使师生面临不同情况的压力。师生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可以定义为特殊化的社会人际关系,但是由于高校师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关系,这会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比如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年龄、阅历以及社会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是导致师生之间存在无效沟通的原因[18]。师生相互关系中的无效沟通在变革的环境中不可避免,这种无效沟通中自然存在许多消极因素,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并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解决师生双方的各种差异,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丰富的课后业余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打破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从“师生关系”角度出发,为建立新型的师生融洽相处关系,高校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以平等关系促进师生融乐,举办“读书节”活动,使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引导师生平等交流读后感。另外,规定在学校运动会中,校长老师等需要与学生自由互动,并将颁奖人更改为师生,部分评委也更改为师生等。其次,以共同参与促进师生融乐,安排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校园环境、带领学生体验校园迎新活动、带领学生畅想未来的校园生活等。通过以上丰富的课后业余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4.2.2 师生课堂互动冲突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影响

我国各所高校的招生质量呈现下滑趋势,这不仅反映在高校培养创新学生的难易程度上,更体现在高校能否有效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上。从高校教师视角出发,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来配合学校各种各样的考核项目,申请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写论文、评职称,很难兼顾学生对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否完全吸收消化。在高校各种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或者课后实践的指导过程中,都是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为依托的,首先通过老师传达相应的专业知识,然后由学生及时反馈吸收知识的情况,以此实现专业知识在高校师生之间的传递和再次生产[19]。教师凭借这种教学信息的传递去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获得交换与反馈,有效地调控学习进程,推动师生之间有效沟通,这也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针对师生课堂互助冲突,以课程思政为例,高校可以从情感共鸣、从思到悟、实践力行三个层层递进的角度出发,抓住课堂主阵地,打造丰富多彩的“理论课堂”“互动课堂”。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诵经典、讲党史、情景剧、成就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发学校师生对该活动产生共同的情感;其次,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教师挑选的讨论话题,从教师讲变成学生讲,使得同学们踊跃发言,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问题理解变得更深刻;最后,鼓动学校师生参与“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党史进一步刻入师生的思想中。

5 建议

5.1 教师团队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高校需提高教师凝聚力,给予教学团队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保障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协作顺利开展。(2)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与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相挂钩,使得个人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3)优化教师工作环境。为高校教师营造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先进的教学环境。

5.2 确立合理的高校教师培养机制

(1)高校定期组织各个院内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让其他年轻教师有机会有平台接触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讲授课程的课堂质量。(2)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内的各类学术报告和各种交流活动。安排我国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来高校开展系列座谈会,给高校教师提供接触领域内前沿知识理论的机会;同时,高校教师能够与各个专家进行线下互动交流。这些举措都能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3)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团队参加国外高层次教学培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开阔教师团队视野,并进行团队内的交流。

5.3 校企之间构建互利共赢机制、完善互聘共培机制

(1)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企业向高校提供资金和各类资源,高校提供场地平台,校企共同开展对高校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和教学能力培训等活动项目;由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平台,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国家各行业提供人才输出服务。(2)由企业继续向高校提供资金等资源,为高校创新校内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师生实践训练平台建设提供支持条件,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3)从高校教学团队对企业的角度,前期由企业对高校进行资源与资金的支持,后期由高校教学团队为国家、企业源源不断培育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利益,最终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共谋、人才共谋。

5.4 协调科研和教学失调问题

(1)高校需要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资金投入,当出现二者失衡的情况时,高校可以做出对弱势一边的政策上的倾斜,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2)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办学的目的和教育的宗旨,教学与科研应该并行,绝不能分出主次。(3)高校教师自身思想上的权衡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意识到教学和科研失衡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科研和教学状态。

5.5 构建高校教学团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要有规范的师德评价标准,并按照这个评价标准严格执行。(2)监督必须民主,健全师德监督组织机构,及时收集监督信息,确定重点监督环节和监察点。(3)建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环节评估机制,健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生建设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幸福从“心”开始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