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 中国塑料机械行业优势企业评选结果公示。该评选工作由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组织,分别以“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排序,确认出“2022中国塑机制造业综合实力30强企业”、“2022中国塑料注射成型机行业19强企业”等名单。
从细分榜单来看,海天塑机依旧牢牢占据着C位。以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为主,综合实力前五名的另外四家企业分别是伊之密、上海金纬、震雄集团和大橡塑。按2021年净利润排序,排名则略有波动,第二至第五名为上海金纬、伊之密、震雄集团和泰瑞机器。
塑料机械工业是加工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工作母机”,所有塑料原料均需经过塑料成型设备进行制造生产。据统计,注塑机产值占塑料成型设备总产值的40%以上,是产量最大、使用量最多的塑料加工设备。我国注塑机制造企业大多集中在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行业上市企业有海天国际(01882.HK)、伊之密(300415.SZ)、拓斯达(300607.SZ)、泰瑞机器(603289.SH)等。
纵览全局,我国塑料机械行业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但应看到,在疫情分散蔓延、成本上升幅度大等多重挑战下,塑料机械行业难以独善其身。
一方面,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时期较大的下行压力。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数据测算,2021年我国塑机产量34万台,同比增长7%;营业收入949亿元,同比增长17%;利润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11%;营收利润率10%,与2020年持平。但由于成本上升幅度超过了收入增长幅度,利润空间受到压缩。
今年1~5月,中国塑机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其中,营收348亿元,同比减少7%;利润总额32亿元,同比减少12%;产量12万台(套),同比减少13%。出口交货值49亿元,同比增长3.6%。
另一方面,中国塑机向外伸展的“筋骨”面临打击。目前,行业在“走出去”时不得不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印度对华塑机反倾销调查就是一例。
对此,中国塑机积极应诉印度反倾销调查,对其他国家形成了正面示范效应,进而为在多边贸易规则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2022年5月26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称,财政部未接受其于2022年2月16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塑料加工机械或注塑成型机作出的反倾销终裁结果,决定不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挑战与磨炼并行,那么注塑机未来需求增长点又在哪儿?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发展势头依旧迅猛。据了解,从年初至今,中国几家本土注塑机头部企业陆续公开宣布了与比亚迪展开合作的消息。如:3月,海天为比亚迪提供一批大型多组份注塑机,应用于多色车灯生产; 5月,近百台震雄注塑机将用于生产比亚迪“汉”、“唐”、“宋”等当前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内不同尺寸的内外饰件;7月,18台伊之密二板式注塑机陆续入驻比亚迪合肥工厂,专用于生产空调等内外饰件......
熟悉比亚迪的人士透露,今年比亚迪集团各生产基地对注塑机产品的订单总金额大约在30亿元上下。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粟东平也曾表示,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等订购了约20亿元中国注塑机。这必将拉动更多新能源汽车企业采购中国塑机,国内的注塑机行业可充分享受这一市场。
从长远眼光看来,塑机行业发展前景依旧可期。对于最近一两年市场下行压力,企业应增强信心并迎难而上。除了做好主导产品的同时,还应强化自身的市场适应性,拥有捕捉行业风向的能力,为新领域分得一杯羹而储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任何一场危机,继而内化为利己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