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萍 邹 冲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GCP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中医药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1,2]。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的转型,中医专业型研究生规模也大幅增长。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将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临床技能、综合素质更不能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3]。在国家“双一流”战略背景下[4],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入研究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探索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按照中医药学这一临床学科的特点和服务医疗健康事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5]。运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优秀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培养中医专业型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已7年。该课程是借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应用学科,除需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要求掌握医学统计学、临床药理学、医学伦理学、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等,想要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这些内容难度很大[5]。授课团队主要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GCP中心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一线人员,他们具备医学、药学或统计学背景。传统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精准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作为被动群体,习惯在固定框架中思考问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医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独立性,而且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师的教学情绪亦不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挑战权威和书本,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6]。因此,本文从中医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适用性出发,对“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与思路进行了探讨。
2.1 案例导入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在1870年提出,率先引入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从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获取典型案例,教师作为发起者、引领者,学生参与整个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逐渐解决问题,从而驾驭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7]。它是一种集开放式、互动式和启发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管理学、法学及计算机学等领域[8-11],教学效果受到公众认可。“导入”即开启一堂课的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和主动性,是成功实施教学的第一步。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传统的直接导入和复习导入,即教师直接讲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或者是在复习此前课程的内容基础上引入新课。这2种方式的导入,过于平淡,且墨守成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一种有吸引力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情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案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12]。“案例导入”是从案例引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提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13]。以任务为中心点驱动教学,学习者是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并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络媒体、图书馆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者是主导,掌握整个教学活动流程,教学者、学习者、任务三者之间交流互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且问题的解决方案可有多种。
将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1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理念、模式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如何安排好临床实践工作、自身课题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是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14]。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致力于中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提出科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等。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医专业研究生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要求。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引入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案例内容产生共鸣,充分融入案例情境,更加贴合中医药临床科研实际,更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研技能。
3.2 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15],意见指出案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途径。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后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在医学、工商管理、法学领域应用最广[13,16,17]。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信息及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于研究生而言,特别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诊疗经验,具备了临床科研基础,照搬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实践能力的诉求。2018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8]提出,要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中医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是围绕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学习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本课程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探索运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教师创设案例情境,不再单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学习之前初步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思维的碰撞,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模拟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加以运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中医药临床科研的实践能力。
4.1 导入案例 布置任务 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做课前的准备和相应案例材料的搜集。以“知情同意”章节为例,教师提前1周收集实际工作中开展的一项儿科退热贴的Ⅱ期临床试验的资料,试验方案作为案例材料的一部分提前发放给学生,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情同意章节”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给学生创设情境:某儿科医生接诊一名9岁患儿,由文盲爷爷陪同前来看病,该医生经过判断,觉得这位患儿是该试验的潜在受试者,请问医生该如何与爷孙俩进行知情同意方面的沟通呢?
结合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明确任务的具体内容:(1)患儿9岁,作为弱势受试人群,应该如何设计儿童版知情同意书?(2)是否有必要设计成人版的知情同意书?应该如何设计?(3)医生有没有必要征求患儿的同意?(4)医生应该怎么样和文盲的爷爷谈知情同意?(5)应该在哪里谈知情同意?(6)谈知情同意应用什么原则?有哪些注意事项?(7)知情同意书应该怎样签署?和谁签署?等等。
4.2 自主学习 组内讨论 为了方便讨论,建议学生自由组队,每组8~10人,教师注意适当调整,注意小组间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均衡。分组便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课下每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查阅资料,组员分工协作讨论,制作PPT,确定小组汇报人,完成任务。
4.3 分组展示 组间讨论 每个小组将设计好的知情同意书制作成PPT,并当堂汇报。各小组之间观点存在分歧时,教师鼓励学生再行组间讨论。最后,教师要注意总结,掌控课堂进度和方向。通过讨论和作品展示,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情境展示 巩固创新 组间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选出部分学生分别担任儿科医生、患儿及患儿家属、公证见证人等角色进行模拟表演。扮演患儿的学生要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表现出来,同时充分领会患儿的心理状态,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表现其就医要求和对医护人员的期望。扮演儿科医生的学生采集资料,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对试验的入选标准仔细甄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其家属全面告知试验的所有信息及可能的受益点、风险等,并能回答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提问。扮演患儿爷爷的学生能充分领会患者家属的心理,表现对疾病和临床试验的疑问,提出问题。情境展示环节要求学生模拟患者就诊、医生诊查、医患知情同意的全过程,在真实情境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施知情同意的能力。
4.5 任务点评 归纳总结 完成任务后,先由各个小组的组长自评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接着小组互评,小组间的相互评论能够促使大家积极融入课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教师总结性点评,不偏不倚,合理点评每个小组的作品,以共同进步,最终达到掌握和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教师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享受的过程,而非强加的过程;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心理,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团体的合作效应,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案例要保持新鲜、生动,最好能借助多媒体手段,进一步拓展情境,运用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情景,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导入任务、进入角色,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和信息化手段,搭建案例库,整合案例资源。最后,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分组,让每个小组的能力均衡,保证课堂讨论的效率。
教师在运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需要在实践中边思考,边运用,边总结,打破传统授课思维,思考如何灵活运用案例,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且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准备案例的过程实际也是对教师阅历、知识面的一种考验。因此,对课程教学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考核评价方式,如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教师对学生参与情况和完成效果的评价,以方便教师不断掌握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