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谢晓燕, 徐子乔, 刘鑫, 庄珣(指导: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十二指肠区域出现的一系列慢性、反复、发作性症状群,表现为疼痛、烧灼感、早饱感、胀气等。FD为缺乏能解释其发生原因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亚洲发病率为8%~23%,我国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亦呈年轻化[3-4]。研究发现,FD的核心发病机制为“脑-肠轴”功能失调。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导致大多数患者同时存在精神心理障碍[5-7]。目前FD的一线治疗推荐根除幽门螺杆菌(Hp)药物、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其他治疗包括低剂量的神经调节剂、认知行为治疗等[8]。但药物治疗FD存在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等问题[9-10]。长期过量使用促胃动力药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锥体外反应、帕金森病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鉴于以上原因,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医。大量研究证实,针灸治疗FD的疗效肯定,安全简便、无副作用[8,11-12],目前已将FD纳入针灸Ⅰ级疾病谱[13]。
庄礼兴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传承岭南新针灸流派靳三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深入研究,庄礼兴教授逐步形成了治疗身心同病的特色针灸疗法“调神针法”[14-17],该法取穴精良、加减灵活、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FD的经验总结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可归属中医“胃痞”“胃脘痛”“郁证”等范畴。FD属脾胃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引起,其病位在脾胃与肠,与肝、心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脾胃气机失调,神明之枢失衡,腑气失于通降。
心脑共为神明之枢,在FD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为髓之海及元神之府,心主神志,心脑相通,共主神明,统帅人体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活动。心脾协调合作为脾胃肠机能活动正常的大前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健运则气血化源充足,上供心脑,则髓血充盈,为心脑发挥正常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心脾相互资生助长,养心可益脾土,调五脏。心神为五脏神之统帅,影响脾胃气机斡旋、气血生化。脑脾相关,脑神可总统诸神,脾神为意,在志为思。气血源于中焦脾胃,气血充足则脑神得养,若脑髓失后天化源之本,则脑神萎靡不用。若心脑主神明功能异常,则七情太过,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脏腑气机升降失衡,则出现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纳呆等;若脾胃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则心、脑失所养,加剧心脑主神明功能的异常,致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故心、脑、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三者之间的失衡始终贯穿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18]。
肝主疏泄,为一身气机之枢,调畅精血津液的输布运行、脾胃气机升降、情志活动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肝之疏泄相辅相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曰:“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脾土之运化水谷,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肝之疏泄调达,则脾胃升降和顺;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横犯脾胃,脾气郁滞,胃失和降而见胸胁胀满、嗳气吞酸等一系列症状。由此可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认为,FD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为FD可能与脑-肠功能障碍、内脏超敏反应、胃肠道微生物群失调、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19]。大多数学者[20-21]提出,“脑-肠轴”功能失调和脑肠互动的中枢及外周改变为本病核心发病机制,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脑-肠轴”机制认为,胃肠运动由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调控,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及肠道微生物群等。脑肠轴通过脑肠肽的双向信号,使得大脑功能与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信息互相影响,这个过程称之为脑肠互动。脑肠轴仅是一个功能性的通道,并非是解剖学上的实际通路[22]。脑肠肽是负责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效应细胞之间的神经传递的物质,可直接调控胃肠功能和情绪。研究发现,与FD相关的脑肠肽约10余种,主要有5-羟色胺、促生长素、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等[23]。
国内外研究[24-25]发现,FD常与精神心理障碍共同出现,共病率高达71.3%~87.0%,多以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最为常见,且胃肠道症状严重评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26-27]。心理因素可导致脑肠轴的功能调节失衡、肠道微生物失调等[28]。
古代医家明确提出“心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等论述,认为“神”与心、脑密不可分。若神明之枢失衡,胃肠之腑气不通,则可发为FD。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调神[29]。庄礼兴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治疗FD除需顾护脾胃功能,首当重视调神,需心、脑、肠同调,且疏肝以调畅情志,常取调神穴组四神针(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之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处)、神庭、本神、印堂、神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配以合谷、太冲、申脉、照海等穴位。
3.1 宁心安神,心胃同治庄礼兴教授临证发现,身、心常相互影响,故治疗FD时首重调神,强调心神、元神对机体的统摄作用,以通调“二神”。心胃同治为第一要务,常取心经之神门穴及“代心受邪”心包经之内关穴,以宁心安神,突出以神论治。研究表明,针刺神门与内关两穴可以激活与情感、思维相关脑区,降低内脏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善躯体及精神症状[30-31];针刺内关可降低大鼠结肠内辣椒素受体阳性表达,减少P物质及钙基因相关肽的释放,从而减轻上腹痛及烧灼感等症状[32]。改善睡眠有利于本病恢复,故取照海、申脉穴以引火归元,清心安神,平衡阴阳,阳入于阴则寐。庄礼兴教授临床针刺神门穴方法较特别,常用1寸毫针于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进针,直刺以避开神经血管,激发经气,加强针感。
3.2 通督调神,燮理脑肠基于现代医学“脑肠互动”机制,庄礼兴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可从“脑”入手,重在通督调脑神。督脉“入属于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二者均上通脑络,可将脏腑精气上注于脑而养神;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通过人中、大椎等穴相交会,督脉可认为是脑-肠相联结的重要通路。故庄礼兴教授多选督脉、膀胱经穴,针刺此两经的穴位可通过“脑-肠”之间的联结而发挥作用。针刺选穴多选用头部穴位,以加强刺激脑府。主穴通常取四神针、神庭、本神、印堂以通腑安脑,激发阳气,使脾阳得复,运化得健,脑安则腑畅。头为诸阳之会,百会穴为各经脉阳气聚集之所。四神针(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之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处)取穴较四神聪(经外奇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投影面积更广泛,且四穴皆位于督脉、膀胱经,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意,可增强疗效。庄礼兴教授刺四神针穴常取1.5寸毫针,针刺时均朝向百会穴,以聚神定志,通脑濡窍,使脑神得养。刺激本神、神庭、印堂可调节元神,调畅疏泄。
3.3 疏肝理气,调和胃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情志郁悖、肝失疏泄是引起脑肠功能紊乱的主要病理机制。土需木疏,脾得肝之疏泄,则运化健旺;木不疏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可致脾失健运;木壅土塞,脾胃不和,可见胃脘胀满、纳呆、恶心、泛酸、大便异常等。故治疗可从“脏腑-情志-气机”入手,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位。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其循行“入腹属脾……入络肠胃”,善治脾胃病;足三里为胃经的的主要穴位,且为胃的下合穴,乃土中之真土,凡消化系统疾病皆可取之,二穴共用可和胃通腑。合谷、太冲穴为大肠经、肝经之原穴,针刺二穴时,可使特定脑区血流重新分配,激活脑功能区,调畅情志病的同时还可调控消化系统[33-34]。诸穴共用,以达疏理气机、调枢和胃之功。
3.4 导气同精,平调气机《黄帝内经》蕴含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导气同精法是《灵枢·五乱》中提出的用于导引逆乱之气、保养精气、平调气机的一种针刺手法,其关键在于“徐入徐出”,对无补者导其正气,无泻者导其邪气,补泻无形。其具体操作是进针得气后,三指以相等力度紧捏针柄,缓慢施以提插及小幅度捻转,使经气循行直达病所,术者指下沉紧涩,非补非泻,以调和为度[35]。庄礼兴教授认为,FD患者究其病机为脾胃气机逆乱、营卫气血倾移,多无明显虚实偏向。“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具体临床运用中,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穴行导气同精法,以针感循经达腹部为佳,使气机谨守其位,气血循其本道。
患者梁某,女,53岁。患者因“反复腹胀1年余,加重伴头晕1个月”于2020年7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腹胀,晨起明显,午餐后尤甚,晚餐后症状反可缓解,时有餐后早饱感。平素易激惹、焦虑,情绪低落,曾有轻生念头。2019年于外院行胃肠镜检查,结果示:痔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结果示:肝血管瘤可能。13C呼气试验阴性。外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曾予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及中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呈头部昏沉感,双侧颞部时有胀痛。刻下症见:神清,精神一般,腹胀,偶头晕,胸闷胸痛,怕冷怕热,潮热且夜间尤甚,情绪紧张,纳差,眠一般,易醒,小便少,常感尿急,大便初硬后溏,泻前腹部绞痛,泻后痛减。近1年来体质量下降10 kg。舌淡红,有齿痕,中后部苔白稍腻,脉弦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3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评焦虑量表(SAS)的评分分别为30、22、65分。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痞病(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宁心调神。针刺处方主穴:四神针、神庭、本神、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配穴:合谷、太冲、申脉、照海。采用先头后足顺序进行针刺。针刺治疗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穴行导气同精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每15 min行1次手法,留针30 min。针刺时,患者诉觉一股暖流于腹部缓缓流动,腹胀明显减轻。当天患者自觉全身放松,身心舒畅,当晚安稳入睡,可睡至清晨。嘱患者针刺守上方,隔日1次,3次/周。针6次后,患者腹胀、头晕、焦虑症状明显缓解,停服外院中药方。针12次后,患者无腹胀、早饱感,心情舒畅,余无不适,再次行FDDQL、HAMA、SAS评分,分别为45、7、40分。随访2个月,患者症状未见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结合病史,该病病位在肝脾,与心、脑、神关系密切。脾胃斡旋失职,气机逆乱,患者可见反复腹胀,餐后早饱感,胃纳差,体质下降;情志郁悖,肝失疏泄,加之脾胃不和影响气血生化,神失所养,故出现情绪低落,易紧张、激惹,偶有胸闷、头晕,眠后易醒等表现;大便初硬后溏,泻前腹部绞痛,泻后痛减,以及舌脉特点为肝胃不和之佐证。治疗上,庄礼兴教授选取调神针法的基本穴组及足三里、内关穴,以调神健脾、和胃通腑,配以合谷、太冲穴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以申脉、照海穴调整阴阳,安神助眠。该患者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由于躯体不适加重心理障碍,致身心共患病,故庄礼兴教授治疗该患者时重视调畅情志。经调神针法治疗后,患者躯体不适及精神焦虑等症状显著改善。
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情感焦虑症的普遍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临床常见、病程长、易复发的功能紊乱性身心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1,14]。针灸作为治疗FD的优势方法之一,临床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可调节FD患者中枢、代谢及胃肠功能等[23,37-38]。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调节相关脑区功能活动,引起边缘系统与大脑的协同效应,从而调控脑肠轴的功能活动[39]。庄礼兴教授治疗FD时谨守病机,重视心、脑、肠的调控作用,从脏腑-情志-气机入手,提出以神为本、畅达气机、燮理胃肠的治疗思路,采用“调神针法”治疗本病。该法理论核心在于:第一,治疗当首重调“神”,从脑、心、神、肠论治,形神并调,神安则五脏安;第二,重视情志因素,身心同调,把握“导引精气”之精髓,配合导气同精手法,使逆乱之气机回归本位,平调气机,肝脾同治。庄礼兴教授的“调神针法”将中医传统理论与当代科学认识有机结合,为防治包括FD在内的多种疾病提供新的诊治思路和手段,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