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 张玉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目标。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新教育大纲的要求,着重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综合来说,就是教师要培育一批具有数学素养的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去体会数学的学科魅力。因此,在此种形势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在教学阶段的参与度。同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打造高效能的课堂,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抓住课堂的黄金45分钟时间,才能达到学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为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的培育。传统的教学课堂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教师主导的教学课堂过渡到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
新课标的提出,也让一部分教师在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逐步改变,教师在课堂中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能用一些问题来增强课堂的活力。但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更新上,偏向于生搬硬套,比较死板,比如,所提出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叙述性的或者判断性的问题,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仍在灌输知识,课堂的活力性、学生的思考性毫无体现。没有因人而异,观察学生的独特性,是很难达到高效的活力课堂的目的的。
情境教学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在教师界广为流传的一个教学新词汇。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启发,还是故事情境的趣味,都能带给学生好奇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而在实践教学中,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教师的情景创设没有抓住问题实质,既让学生搞不清学习的重点在哪里,又把学生带入到了新的疑惑中,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教学情境,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一种不恰当的情景创设,违背了新课标改革的初衷,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培育都无法完成。
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师作为从教者,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能作用。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实质上,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低年级小学数学简单易教,不用准备的观念,导致其课前准备工作并不到位。首先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大纲的要求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数学的讲授还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输上,对所讲章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方法,培育目标,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在课堂上教学随意性很大,讲课方法欠缺。并未充分把握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状况,讲课方法偏离了学生学习和接受的轨道,就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
首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和掌握好基本的数学知识。高效课堂的实施,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学习进度,能因人施教,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得上学习进度,得到数学素养的熏陶。每一个学生在相对公平和合适的教学模式中,不仅能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会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是提升学生成绩,推进数学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时间利用,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成功地把注意力锁定在课堂内,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算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是教师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有效的数学知识点,能对数学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和思考的空间。数学教学现代化,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构建高效课堂,打造效率学习模式,成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效课堂的打造和教学现代化的改革,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
最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是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要转变观念,注重教学模式的更新,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发挥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从而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实现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促使教师做出教学模式上的变革,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双赢局面。
小学生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爱问为什么。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质,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欲望。但是教师应该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简单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问题的设置,必须拥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启发性,把学生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地打造高效课堂。例如,教师在讲述“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来进行教学。学生已经对1~10数字有了掌握,并学会了加减规律。那么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轮流列1~10的加减计算式,任意数字的加减都可以,旨在让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探讨性问题,让大家去寻找11~20数字与1~10的数字,有什么相同点。在一段讨论时间之后,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回答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但是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去寻找数学数字的规律。教师在讲解了11~20的数字知识点之后,再设置一些计算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巩固知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限。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科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图形,通过图片,影像的方法表现出来,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将复杂难懂的事物简单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也是一种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数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在讲述“分类与比较”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动画课件,把书本中涉及的分类与比较的事物,用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学生会更加直观地看到事物是怎么分类的,有几种分类方法,分类不同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通过动画图片的课件呈现出来,会让学生一目了然。还有比较大小,高低,多少等,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一些教学资源,在电脑上呈现,让学生去做更多的分类和比较,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一一回答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数学知识并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高深知识,它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小学数学不管是数字的认识,数字的计算,还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计算等,都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种生活化教学情景,让教学过程充满趣味,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师应注意的是,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要依据教材,设计合适的情节,不能生搬硬套,夸大事实,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例如,教师在讲述“认识位置”的时候,就可以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位置”可以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位置关系有前后、左右、上下。参照物的不同,位置也会不同。教师可以先开展一个生活化的情景,即在班级中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判断。还有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也是一个很好的认识位置的方法,鼻子在眼睛的什么地方,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等,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情景,来区分左右,上下或者前后,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活力。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爱动的年纪,容易被有趣的小故事吸引。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讲述的知识点,编制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灵动,会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但是,教师设计的故事情景,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接受程度。当然,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制类似的小故事,发散他们的学习思维,培育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述“认识图形”的时候,就可以设置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设置:“同学们,森林里大树先生倡导要召开一次选美大赛,所有的图形都可以参加。听到这个消息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跃跃欲试,它们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所以它们在选美这天,认真地打扮一番,要以最美的形态参加比赛。到了赛场,到了自我介绍环节,正方体第一个上场,它蹦蹦跳跳上了选美台,骄傲地说我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多工整啊,我最美。紧接着是长方体,长方体说我有长有短,能做成好多工具,我最美。圆柱体出场了,酒店大厦的圆柱子就是我的形态,我才最有用,最美。最后是球体,一滚一滚地到了选美台,看我四处滚动的样子多灵活呀。”讲到这里,教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选择最美的图形,并说说原因。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成立互助合作小组的形式,达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小组学习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先进带后进,促进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互助小组交流的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点,会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培育他们基本的数学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符合现代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的,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例如,教师在讲述“10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成立互助合作小组,让学生主动学习。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会数数,会排序,会比较大小,会加减,能把数字运用到生活当中。分解了教学目标,讲解了数字的基本概念以后,让学生前后桌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书本上的问题和知识点。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把课堂的学习氛围带动起来,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之后,教师再系统地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学会运用数字。
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有模仿欲望和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小先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知识点,教师充当引导和补充的角色,一方面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小先生制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地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一种举措。例如,教师在讲述“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小先生制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定某位学生,担任本节课内容的小先生。教师可以在课下指导学生,讲课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只有自己扎实掌握了,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信息。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去讲课,一部分重要工作要放在课前,一部分工作就是在课堂中的具体讲解。10以内的加减是很简单的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勇于尝试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构建高效课堂,顺应了教学发展的现代化目标,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学生受教和教师施教,三方力量都有利的一种新举措。新课程改革之路漫漫,教师应不忘与时俱进,增强自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素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推者和主力军,打造高效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