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天宇
(江苏开放大学 党委组织部, 江苏 南京 210036)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还承载了传承创新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践发展提供了行动路线图。[1]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责无旁贷,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致力于师德师风培养,将“三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是各高校长期以来的重大时代课题。[2]新形势下,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改进和创新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建设无疑是高校工作重点之一。
基于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进一步明确青年定位,更好地促进青年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身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要素,坚持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树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思政工作水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方能教育强。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更是指导者,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行动指南,有利于青年教师提升专业的自觉性和职业认同感。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对高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形势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高校教师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指明了方向,鞭策高校教师及时更新优化知识框架、能力结构和教育理念。[3]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途径将教育投入向教师倾斜,同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利于青年教师树立工作内驱力和自信心,对促进队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新的历史方位下,高等教育新思维、新战略、新部署、新任务也应运而生,但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基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力量,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指导,抓实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有利于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性、方向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纵观国体和政治制度,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核心与灵魂主阵地,为广大学子搭建传授知识、锻造本领、展翅腾飞的平台。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为高校和高校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向往和夙愿。圆梦的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人民万众一心、不懈努力共同为之奋斗。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大有可为,毫无疑问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习近平对青年寄予了殷切希望,赋予广大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建立起自身与国家、小家与大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连结起来,在未来道路上建功立业、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展示自我,绽放青春活力。
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更好更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这就要求广大高校青年教师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但从目前来看,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力度不均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同专业素养水平发展不平衡,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
一方面,随着时代嬗变,基于跨地域、跨性别衍生出的碰撞、对抗,青年教师的人格养成受到跨文化语境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其路径日渐体现出现代性、主动性、多元化的态势。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主要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动摇。表面上看,其主要原因在于多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交汇碰撞,归根结底源于后现代“反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主导下思维方式的瓦解与重塑。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丰富青年教师群体价值评价过程,实现行为价值观体系重建。[5]
另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教育的不良倾向。一是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在学生身上,重学生、轻教师,忽略了教师教育工作;二是统筹力度不到位,存在“宽、松、软”现象;三是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对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不够。[6]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为指引,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落实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内容形式,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和创造性,以党建工作助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党建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新要求,对于健全组织机构设置、党建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起到了指挥棒作用。新形势下,高校应当利用新思想指引党建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建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科学性和高效性,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政治基础。
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有效途径,创新教师党支部设置,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转变传统党支部设置的单一形式,基于教师教学主体的角色,注重在课题组、实验室、学科组、教研室和科研平台等学术群体中设置党支部,凝聚青年教师力量,构建符合实际、富有活力、强针对性的党组织网络,方便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从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入手,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互动交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效果明显的活动,借助对青年教师思想引导,为其搭建政治学习、学科专业交流的平台,充分调动工作热情,激发竞争意识,推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双提升”,有效破除高校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优秀青年党员教师中选任党支部书记,完善政策保障,建立激励机制,在民主管理、人才培养、发展空间、待遇保障、优化结构等方面倾斜,做到早选苗、早培养、早成长。
高校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背景下,严格按照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重点吸纳机制,注重在科研骨干、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书育人模范等青年高知群体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在全面了解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思想认识特点基础上,高校需尽快研究制定培训规划,既要囊括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又要生动活泼、契合实际,让青年教师在学习党的发展历程中受教育、在感受党的伟大成就中受激励、在体会党的目标任务中受指引。活化教育模式,注重融入交流互动、案例分析、实习参观等教学手段,指引青年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秉持“三个强化”理念,教育引导青年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导航人生,以生动的教育实践培育英才,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第一,强化教育引导,深入开展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定期制定专题学习计划,进一步增进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引导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第二,强化制度保障,实行成长“联系督导制”,二级学院领导要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建立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推行支部为青年教师党员建立成长档案,将参加培训学习经历纳入档案记录;把班主任工作作为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要求每名青年教师具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开设网络服务大厅,开通信访直通车,使学校各职能部门与青年教师交流保持畅通,及时回应青年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强化典型引领,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典型,编发典型事迹学习材料和制作典型事迹专题片,大力宣传青年教师的典型事迹,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形成见贤思齐示范效应。
依托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平台,积极主动抢占思想教育主阵地。一方面,巧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平台,促使广大青年教师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新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强化督导激励,鼓励青年教师坚持每天登录学习、“充电加油”,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工作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方式方法更创新。另一方面,学校要逐渐探索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开设政治理论传送、先进典型事迹宣扬、时事热点交流、科研项目信息传送等板块,促进思想引领与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将日常管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借助微党课、微视频、微讨论等渠道提高参与度,将理论学习延伸至八小时之外,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升教育的常态化、时代性和实效性。
高校要大力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为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完善培养机制,展现个人价值,充分挖掘潜能,合理规范创新选人用人制度,拓宽人才上升渠道以及职称发展空间,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强化组织创新,突出梯队建设,形成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以及新入职教师梯队,新教师“师徒结对、助推成长”,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博采众长”,骨干教师“研培结合,以研促培”,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确立“重点培养、梯队推进、整体提高”的发展策略,激励其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成长环境和演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