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志强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新城泰安镇凤凰岛景区蜜蜂园,江苏 扬州 225000)
之所以用“发现”一词,是因为在2014 年以前我对华绎之的了解几乎为零。对华绎之的认识和了解始于2014 年我在扬州建立蜜蜂博物馆后,应扬州大学有识之士的建议,在博物馆内设立了“冯焕文纪念馆”时。一般认为,冯焕文先生是中国现代养蜂教育第一人,而在寻访冯焕文的史料中方才了解到华绎之先生乃是冯的“东家”和恩人,这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江浙地区的蜂业发展史,让我不仅对那段波澜壮阔的“西蜂东进”历史有一定了解,而且对这一时期“养蜂大王”华绎之的“蜂功伟绩”由发现到惊讶到钦佩!相信对于华绎之,与我有相似认识的朋友可能很多,我愿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并不完整的“考察报告”,希望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一个民国时期“养蜂大王”的“蜂彩”!
1893 年7 月22 日,华绎之出生于无锡市荡口镇的名门望族。在他出生时,正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际会。在他5 岁的时候,中国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以失败告终,但此时“西风东渐”的大潮已势不可挡。
在华绎之出生前的42 年中,1851 年美国牧师洛伦佐·朗斯特罗斯发明了“朗氏”活框蜂箱;1857 年,德国人梅林发明了蜂蜡巢础;1865 年奥地利的F·鲁斯卡上校发明了离心式分蜜机;1873 年美国珠宝商出身的A·I 鲁特不仅养蜂事业办得如火如荼,还出版了《养蜂集锦》杂志;致力于推广“朗氏”蜂箱的法国人查尔斯·达旦来到美国,于1879 年办起了达旦父子公司和《美国蜜蜂杂志》。而就在华绎之刚满17 岁的时候,1910 年A·I 鲁特又出版了被称为“养蜂人的圣经”的《蜜蜂文化ABC》一书;1911 年,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蜜蜂的生活》,这本书也成为20 世纪全球最畅销的蜜蜂类书籍。
我不知道华绎之先生与西方的蜂业大师们有多少交集或受到他们的影响如何,华绎之先生养蜂事业始于1911 年,他一直学习来自美国的养蜂技法;12 年后他到美国访问和考察了美国达旦父子公司;他推崇的养蜂大师不仅有洛伦佐·朗斯特罗斯,还有比他年长500 多岁的刘伯温,以致他的养蜂公司特别刊印了《刘氏养蜂法》 并广泛散发。我很钦佩华绎之先生把东、西方蜜蜂文化结合得如此美妙!
据《邦家之光-华绎之先生传》 (曹志鼎著) 介绍,华绎之先生不仅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农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收藏家,还是一位伸张民族正气的无党派和平民主人士。对华绎之先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不是笔者所能把握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曹志鼎先生著《邦家之光——华绎之先生传》 (广陵书社出版) 以及参观无锡鹅湖镇的“华绎之纪念馆”。本文仅介绍作为“养蜂大王”的华绎之,以及他的“蜂缘”故事。
为了让读者朋友对华绎之的蜜蜂事业有个概括的了解,现将他的“养蜂史记”整理如下。
1911 年前,华绎之先生曾在浙江省温州市一带考察,见到“农家养蜂,比户皆是,唯大都墨守数千年之古法,用旧式木桶收取分群”。这无疑是他致力养蜂业的启蒙和准备期。
1911 年,华绎之开始试养蜜蜂,改良养蜂志愿,与族堂兄,互相研究,曾由族兄译得最新蜜蜂饲养法一册,实行试养。华绎之先生的族兄在美国,对他养蜂事业的开展有帮助,包括派冯焕文去美国留学,都得其族兄帮助。
1912-1917 年,华绎之仿照西方养蜂方式,由温州引进蜂种,在无锡荡口饲养中华蜜蜂,自制巢础、蜂箱等,摇蜜机等器具从美国购买。华绎之西法养中蜂获得成功:“所出之纯正蜂蜜,英美友人均祝为与西洋所出者无异,昔年全国国货展览后曾得一等奖凭”。1918 年夏季,华绎之由蒋君辉、黄侠民、王踢明、徐梧园等人陪同,东渡日本考察养蜂及其它农事,经中国驻日本神户总领事稽镜陪同和介绍,在日本购得西方蜜蜂二十群;回国后修建了“元”“亨”“利”“贞”四个特制蜂屋,将20 箱西方蜜蜂分放在蜂屋内。
1919 年,为西方蜜蜂管理的需要,华绎之建造了办公楼(现今犹在,已成为“华绎之纪念馆”),并开设养蜂训练班,亲自讲授“养蜂学”,鼓励农民养蜂,并出资派冯焕文赴美国深造。
1919 年4 月2 日, 《锡报》 刊登了华绎之在“无锡县农会农品农具展览会”上的演讲内容。
1919 年,华绎之首创蜂船巡回放蜂法,为此,特造了四艘专用放蜂船“元”“亨”“利”“贞”号,和一艘汽艇拖船。春季在昆山、常熟、嘉定、松江一带采集紫云英蜜,五月份到苏州东山采集柑橘蜜;六月,又在昆山与常熟一带采集棉花蜜;七、八月间,去嘉兴濮院采集乌桕蜜等;八、九月间到丹阳采荞麦蜜;十一月后到嘉兴、余杭等地采枇杷蜜和茶花粉。
华绎之的养蜂事业在巅峰状态时,西方蜜蜂群数达2 000 多群,并向美国得克萨斯州出售纯种蜂2 000 多群。
1920 年,华绎之因蜂船巡回采蜜问题陆续呈文给民国政府的交通、农商、实业等部门,请求开辟“绿色通道”和放蜂场地,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均获得批准。
1921 年,华绎之在上海爱多亚路682~690号(今延安东路)开设“华绎之养蜂公司”,作为蜂产品、蜂机具和蜜蜂文化的展示窗口,推广科学养蜂。上海公司外置一只铜制的蜜蜂,振翅欲飞,栩栩如生。
1921 年起,华绎之蜂场的蜂船队,由无锡转到浙江嘉兴濮院放蜂,带动了浙江蜂业的进一步繁盛。华绎之蜂场来濮院采蜜的蜂群一度达到500 箱以上。
1922 年11 月,由于华绎之的努力,开创了中国科学养蜂新事业,蜚声江浙。由江苏省推荐,派华绎之前往欧美考察农业养蜂事宜。
1923 年6 月5 日华绎之启程,至沪乘轮赴美考察。
1924 年,华绎之在昆山建立了昆山养蜂分场。
1924 年1 月1 日, 《无锡新报》 刊登华绎之的《养蜂副业论》,全面阐述农民、工商业者、家庭妇女、寺庙僧尼养蜂的益处及可行性。
1928 年,华绎之培养的养蜂专家冯焕文美国学成归来,在上海劳动大学和立达学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养蜂职业技术人员,华绎之在浙江嘉兴濮院成立了“江浙养蜂协会总会”,并成为首批会员。
1929 年,华绎之蜂场的“元”“利”“贞”号三艘放蜂船在松江新桥镇陈行乡放蜂采蜜时,被暴民焚毁,损失723 群蜜蜂和器具,价值十多万元。
1930 年3 月,华绎之养蜂公司将300 箱蜂群运抵广东,设立华绎之养蜂场广东分场;10 月,华绎之被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苏州大学前身) 聘为荣誉顾问,赠送学校蜂群,培养学生进修养蜂专业。
1931 年,华绎之在无锡通惠路社桥创办惠康农场,进行养蜂、养牛和养鸡,养蜂事业更上一层楼。
1932 年1 月,“蜜蜂学校”立达学园江湾校区毁于日军轰炸。
1 250 mm2导线和1 660 mm2导线均为4层铝线结构,且导线直径接近。研制的SKLX100型卡线器夹嘴长度为350 mm,经过工程验证表明它可以满足使用工况要求。因此可以将1 250 mm2导线夹紧时的铝股塑性范围作为1 660 mm2导线铝股损伤判断参考。
1933 年,张天翼以华绎之蜂场蜂群被焚烧事件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蜜蜂》。就蜜蜂是为水稻授粉还是吃稻浆等问题,引起了包括曹聚仁和鲁迅等文人参与的社会争论。
冯焕文在上海江湾农场原址重建中华养蜂场,开办养蜂训练班,同时在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教。
1935 年,华绎之将荡口“华氏蜂场”租与陆葆初等人,结束亲力亲为的养蜂生涯,退居后台继续经营蜂业。
1937 年8 月14 日,上海华绎之养蜂公司附近遭到日军轰炸,华绎之养蜂公司被迫歇业。不久无锡荡口至上海的水路被封锁,华绎之养蜂场几近瘫痪。
1938-1945 年,华绎之避居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46-1947 年,力求产业恢复的同时,埋头文化艺术创作和收藏。
1948 年,迁居台湾地区。
2016 年,其后代捐献华绎之艺术作品及收藏品给无锡市政府,在无锡鹅湖镇设立“华绎之纪念馆”。
在中国蜂业史上,华绎之的养蜂生涯只有短短几十年,似乎与“养蜂大王”的称号难以匹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华绎之亲力亲为开创科学化、规模化、机械化养蜂新模式,如果不是当时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华绎之养蜂公司最有可能成为百年蜂业企业。即便短短几十年,他也为中国现代化养蜂做出了示范和表率,为推动中国蜜蜂产业的创新式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华绎之在中国蜂业史中的地位和贡献,我节选两位名人为华绎之先生写的评传,也许大家更能全面了解华先生的历史贡献和人格魅力。这两位名人是国学大师钱穆和著名物理学家钱林照。
曹志鼎著的《邦家之光——华绎之先生传》收录了钱穆先生写的《华君绎之家傅》 一文,其原文为:华君绎之,讳士巽,世居无锡县东南鹅湖之滨。其祖子随先生,雄于财而善好施,得一乡爱戴。父相卿先生,修学敦行有名矣,不幸早逝。君六岁而孤,幼学于果育,学校即其祖所首创也。十三岁肄业常州府中学堂,皆与余为同学。君谨行力业不异寒素,性严毅,言笑无苟,虽一时同学,固皆敬畏之矣!十八岁祖子随先生卒,稹产遍城乡。君整理调度,不殒益起。凡其祖所为善举,如羲庄,如学校,如修道路、建桥梁、浚水利、掩胔骼、恤孤寡、赈灾荒、施医药,君一一遵承,推行勿懈。然君之言曰:“我不能谨守祖产而无所用吾心。”乃以治产、行善之暇,习英文、通科学养鸡养蜂术,创办华氏农场,并附养蜂训练班,时君年仅二十也。君尝语余:“我特借此寄吾身心耳,亦足以富吾乡,不犹豫钱仅知轮财辨羲学乎。”君特以此东渡日本,亲考察养蜂及他农事,并遣学生赴美深究。时华氏事业蜚声江浙、太湖流域,慕效者踵起。君久而倦之,一委其业于所培植之学生,年近四十耽书法,因研制墨术,自以己意创电动磨墨机,而君书亦渐为世所重。抗战军兴,君蛰居沪上,益留心收集古书画,精鉴别,所获皆上品,并出身回无踢丝厂,得君力保全者甚伙。君于一九四八年迁居台北,手书《正气歌》印行,供学子临摹。余往来港台间,每至君齐,必出珍藏书画,摩抚观赏,穷深夜以为乐。君又好围棋,嗜昆曲,自幼至老勿衰。君盖古之所谓有道善人也,厚于财而勿溺,博于艺而勿滞,行己严而有节,宅心澹而多容,不矜才,不使气,不务籍籍名,不趋赫赫功,而治家尤有方。初娶江阴章氏,继娶同邑孙氏,皆夫妇长年和睦如一日。四子:伯忠、仲厚、叔和、季平。君曰:“我不乐吾子之自恃有家财。各使出国,治科学,习一艺自活。今皆游学归,能自立。”如君教五女,亦循谨知礼,人其家,和和怡怡,申申如也。君以民国前十八年夏历六月初十生,以脑溢血一夕间不治,卒于一九五六年四月七日,享寿六十四岁。余与君幼同学,长同游,知君素,因为之傅,使其家子孙知其先人榘矱风范。
钱临照系华绎之先生的亲戚,曾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其在《为纪念华绎之表叔百岁诞辰而作》 写道:“荡口镇原多缙绅之家,多资产而鲜知生产之道,不识富国利民之道者有之。绎之叔居恒督理鸿模校务之余,立志办农场,以养蜜蜂为主,为乡里创立一新事业。距鸿模不足五百步,开地可三四百亩,筑楼其中,招募知识青年学习养蜂术,不数年,青年专家达十许人,蜂箱成群。乃自造放蜂船,每当春日,四乡杂树生花,以船载蜂箱游弋在四乡之间,归而割蜡取蜜,历有年数,养蜂农场蔚为大观。乃在上海买屋开业,颜其店名冠以“华绎之”三字,称其蜂蜜为“紫云英”,一时傅诵遐迩。绎之叔办学于前,治养蜂农场于后,为乡里造福,时人称其贤。” (节选)
为了寻找养蜂大王华绎之早年的奋斗足迹,我曾两次专程到无锡荡口古镇。第一次是在2015 年筹建“冯焕文纪念馆”时,我和扬州大学的吉挺教授驱车到荡口古镇所在的无锡市鹅湖镇。此时荡口古镇已成为旅游景区,商业氛围浓厚。我们除了在对游客的讲解内容中获得些许华绎之的信息外,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与景区一墙之隔的荡口中学即是当年华氏蜂场所在地,也是当年华绎之几代人创办的“鸿模小学”所在地,当然更是华绎之开展养蜂教育的基地;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当年华先生为了发展蜂业而建设的办公楼“老洋房”还在,但是,学校和“老洋房”不属于“景区”,我们只能在与“老洋房”最近的学校侧门口,一睹当年养蜂大王的“蜂巢”,并拍照作为寻访成果带回。
第二次是在听说了无锡市已开辟了“华绎之纪念馆”后,我慕名前来拜访。为此,我特意在“华绎之纪念馆”附近的客栈住了下来。原来,“华绎之纪念馆”就在“老洋房”原址基础上翻修改建的,馆内收藏了华氏后人捐赠的华绎之本人及其收藏的艺术作品。记得我到达的这一天是中秋节,古镇周围车辆川流不息、游人如织。整个古城就像是秋菊花海,游人像蜜蜂一样徜徉其中,第二天,我进入纪念馆的大门——原来就是荡口中学的正门,值班的保安告诉我里面确实有“华绎之纪念馆”,这里也是唯一到达“老洋房”的大门,只是因为疫情期间未开放,不能进入里面参观。
蜜蜂从来就不固定在一朵花上采蜜。吃了闭门羹后,我转念一想:何必在乎一个“蜂巢”(也许应该叫王台)!华绎之是一只勤劳、智慧的工蜂,可能也是当时华东地区的首席工蜂,他的业绩遍布整个无锡和江浙,他蜂行江南,甚至是半个中国。我对照做过的功课,开车在古镇附近寻找“华绎之蜂场”曾经的放蜂地点、农场的位置、蜂船停放的码头,甚至沿着运河迂回行进了几个小时,想象着“华氏蜂船队”在大运河上浩浩荡荡行进时的情景。
华先生为人十分低调,一生中著述不多,也无多少对他的宣传报道。现在,我仅就收集到的华先生的点滴事迹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章如慵先生在《桕花传奇——濮院“江浙养蜂协会”的源起和发展》一文中,记述到他收藏有一副关于华绎之的字帖,抄录如下:“绎之同学弟研养蜂法,蓄蜂数十百房,岁收蜜千余缶。贻我以其蜜,甘而芳。叩其术,既为书详语之,复示我以图。于尽心调护外,其代蜂造房,酿满采蜜,兼用西法,至精且善。兹以青田刘子养蜂篇属书,刘子言养蜂意,因不仅于蜂也,绎之盖得其道矣。己未九月伯章童斐。”其中“己未”为1919年,从“代蜂造房,酿满采蜜,兼用西法”看,已属现代养蜂。“蓄蜂数十百房,岁收蜜千余缶”看,已初现规模。至此,可以证实,至1919 年,华绎之养蜂事业已见相当成效。文中提及的“青田刘子养蜂篇”,即是大家较熟悉的刘伯温(刘基) 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文。想必大家对刘基阐述的养蜂“四季管理法”也并不陌生,甚至应用熟如。在我看来,刘基这篇短小寓言故事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天文气象学和蜜蜂生物学等知识。华绎之推崇刘伯温的“养蜂法”其实可能蕴含着多种因素吧。
关于刘伯温,这里稍微啰嗦一下。他是古处州(即现在的浙江丽水) 青田人氏。除了《郁离子·灵丘丈人》一文,他还有一篇《郁离子·乌蜂》。可见五百年前的这位政治家、谋略家的蜜蜂情缘有多深。为了一探刘基的“蜜秘”,我曾经专程前往丽水青田和温州文成(刘基故里),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位蜜蜂奇才故里之行。
章如慵先生的《桕花传奇》,笔触细腻、感情至深,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窥到了民国时江浙蜂业的瑰丽风景线。除了华绎之先生,文中还提到了一众文化名人、政治精英的蜜蜂故事和情怀。他们是:弘一法师弟子蔡冠洛,1928 年创立“江浙养蜂协会总会”;鲁迅的表弟郦辛农,浙江省第一个引进西方蜜蜂的人(鲁迅还帮助其设计过蜂屋);“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主将匡互生,创立上海立达学园,开设养蜂训练班,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养蜂技工;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开设南华蜂场;“广东王”陈铭枢开设强华蜂场,等等。
无锡市荡口镇的华龙德先生于2008 年在《中国蜂业》上撰文缅怀华绎之先生开创的养蜂事业以及荡口蜂业的发展历史,在华氏蜂场影响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养蜂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东北等地纷纷派员到上海向“绎之养蜂公司”学习取经,孙维真被上海的戴炳青请去办“青青养蜂公司”,陆葆初的胞弟被广东江孔英请去,昆山实克农场、福建闽南蜂场和常州生生农牧场也纷纷请绎之蜂场派员去做指导。一时“绎之养蜂公司”门庭若市,声名鹊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养蜂大王。华绎之不仅创办了苏南第一个养蜂公司,还培养了一大批养蜂技术人员,冯焕文被聘为上海劳动大学副教授,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养蜂专业户。华绎之蜂场创办之初,荡口镇的钱阿二就去蜂场学艺,由于勤奋好学,对养蜂情有独钟,深得冯焕之赞誉,绎之先生赠蜂10 箱,自此,钱阿二开创了自己的养蜂事业,几年后蜂群发展到50 多箱。他的儿子钱林生子承父业,16 岁时就随父到浙江养蜂,因此他们家成了当地的殷实人家。此后,钱氏父子举起华绎之树立的养蜂旗帜,带动荡口蜂业继续发展,此后至20 世纪80 年代,荡口镇除钱氏父子外,仍有李敬纯、俞春林、王根泉、丁泉宝、奚志达、陈月清、华虎根、沈继民、曹全福、钱建华等后来人接力传承,为振兴荡口蜂业不遗余力,使荡口蜂业在国内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华绎之是民国时期江浙蜂业的一座丰碑,也是那个时期中国蜂业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也折射出更多的像他一样为中国养蜂事业奋力拼搏的人。本人在收集和考察华绎之相关事迹的同时,也发现民国时期蜂业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晏阳初任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农业教育部”提倡养蜂。他们将工作分为宣传、指导、调查、实验等四个方面。在宣传方面,主要是每年在农忙的时候,采用个人谈话的方式讲演,在农暇的时候,携带各种蜂具、图画表,召集全村农民来进行详细的解说。在指导方面,分为场内指导和场外指导,场内指导是在养蜂组所设的养蜂场内摆放中华蜜蜂及意大利蜜蜂及各种新式蜂具,以备他人来场学习,并设专人解答各种养蜂问题;场外指导是由养蜂组的人员按时到各养蜂农家亲自检查蜂群,实地教以最新的方法。在调查方面,主要侧重于调查蜜源植物分布状况和花期。在实验方面,主要研究蜂种改良、器具改进等方面。还有以黄炎培为领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以梁漱溟领衔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也在积极开展养蜂产业和养蜂教育。这些以振兴乡村为目标的组织在当时是颇有影响力的,他们无一不是把养蜂做为重要选项,就像今天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养蜂业和蜜蜂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抓手一样。“实业救国”的旗帜——张謇也是在开办工业的同时,极力发展养蜂业和开办养蜂教育。张謇农业公司的蜂群就购于华绎之蜂场,他创办的南通学院农科养蜂专业也是聘请冯焕文来主持。
华绎之既开办中、小学教育、又发展养蜂产业,同时也开展养蜂培训。那时像他这样把产业和教育资源相结合开办养蜂学校、讲习所、学习班的模式已蔚然成风。将讲习所附设于学校中或农业机关内,开设养蜂课程用以造就养蜂人才的做法比比皆是。徐受谦在南京江宁县提倡将养蜂作为小学教育的副业,“既增团体之收入,又补个人之不足”,还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若学校以养蜂新法及实验之成绩作演讲,或开展览会,常使各界参观,有愿试养者,随时指导,助以实力,一见成效,则该校附近之地方,皆靡然从风,相率试验”,似乎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实践研学教育。“金陵大学”农科养有意蜂数十群,供学生实习之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一边办教育一边开设养蜂场,二者相得益彰;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等几位大师本身就是教育家。云南省昆明市第一师范学校将养蜂科编入正式课程中,并由该校教员教授指导;1928 年,江湾立达学园设立养蜂训练班,接收学生三十余人,并设有完备的试验场及养蜂器具,成为我国研究养蜂中心点。据不完全统计,那时仅江浙地区就有“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无锡教育学院、“上海劳动大学”、上海立达学园、南京晓庄师范等相继开设养蜂科。
民国时期的养蜂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南方的张品南、谭启秀、江孔殷(广州) 等,华东的郦辛农、吴小峰、蔡冠洛、华绎之、戚秀甫、徐受谦、郭承恩等,北方的黄子固、张德田等,他们大都是有知识的社会贤达,通过他们的启蒙和传播,又带动了一批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和普通农民来从事科学养蜂业。民国蜂业历史虽短,各级养蜂业协会和养蜂刊物等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华北养蜂协会、江浙养蜂协会、南京益群养蜂研究会、湖南养蜂协会; 《中国养蜂月刊》 (曾用名《华北养蜂月刊》)、《中国养蜂杂志》 《中华养蜂杂志》 《陕西蜂业月刊》 《养蜂报》 《养蜂月刊》 《养蜂季刊》 《养蜂汇刊》 等层出不穷。我认为,最能说明社会关注度高的还是这样几个指标,一是名人对蜂业的题词、题刊多。如,梁漱溟、陈公博、吴鼎昌等为《中国养蜂杂志》题刊名;马寅初、鲁涤平等为《中国养蜂月刊》 和《华北养蜂月刊》 题刊名;陈济棠、张之汶等为《陕西蜂业月刊》题刊名。二是以蜜蜂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多,如张天翼短篇小说《蜜蜂》;叶圣陶的儿童剧《蜜蜂》;据章如慵先生的文章说,茅盾于1919 年也有一篇短篇小说《蜜蜂》,但我没查到;曹聚仁1933 年在《涛声》 杂志上的文章《蜜蜂》 以及鲁迅先生的回应文章《蜜蜂与蜜》 等。三是社会精英参与蜂业积极性高。除以上提到的李济深、陈铭枢在浙江嘉兴分别创办南华蜂场和强华蜂场外,鲁迅先生的表弟郦辛农在浙江第一个引进西蜂蜜蜂,他当年在绍兴养蜂的地方至今留有“蜂场”的地名;郦辛农又带动包括李叔同的弟子蔡冠洛(1928 年在嘉兴创办江浙养蜂协会) 在内的一批文化人参与蜜蜂事业。如,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刘薰宇、方光焘等人。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事情是鲁迅先生的表弟郦辛农在绍兴初创蜂场时,鲁迅先生曾为其设计“蜂屋”,据说,这个蜂屋模型还在。为此,本人特通过很多渠道联系上了郦前辈的孙子——郦广宇先生,约好疫情过后见面。另一个事情是江浙养蜂协会会长蔡冠洛的公子蔡大可1936-1937 年间与曾金庸在嘉兴中学是同班同学,当时蔡家在嘉兴办有可园蜂场,我非常感兴趣金大侠笔下的“小龙女吹哨引蜂”和“曼陀罗山庄的蜜蜂”的灵感是否来源于可园蜂场。为此,本人通过蔡冠洛前辈的秘书章仕杰的后人辗转找到了蔡大可的夫人沈女士,也是约好疫情过后见面,希望能找到一些满意答案。
总之,关于华绎之和他那个时代的蜜蜂故事很多。由于种种原因,那段蜂业人奋斗的事迹很多被淹没在了社会历史的大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以及当事人的离去,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样一批有识之士的奋斗历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蜜蜂文化的一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发现华绎之”,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再发现”。
我今天的“发现之旅”,仅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挖掘出更多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蜜蜂文化的灿烂瑰宝!
附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养蜂公司、合作社、养蜂场一览。
上海:立达学园实验蜂场、华绎之养蜂公司、青青蜂场(张金铭)、中华蜂种改良场、东方叔侄蜂场、勤业蜂场、乐群蜂场、“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实验蜂场;实克蜂场(郭承恩)、戚秀甫蜂场、太平养蜂场、广生养蜂场、 调露蜂场、慕陶蜂场、大业蜂场、亚洲新农场等新式蜂场(不限于上海本地);南京:徐受谦益群养蜂园、胡振钟蜂场、中华蜂场、南京济农蜂社。苏州:吴县王凤笙的甜蜜蜜公司。松江:松江县枫泾镇兴业养蜂公司(李漱泉)、松隐镇崇俭养蜂合作社、高劲寒蜂场。金山县:肇亨养蜂公司(创立于1909 年,设于金山县朱泾市)。奉贤县:东南蜂场、陆家地中南蜂场。无锡:荡口惠康农场、武进生生农场。嘉兴:可园蜂场(蔡冠洛)、平园蜂场、巢园蜂场、惟德蜂场、平园第一蜂场、秋园蜂场、立群蜂场(章士杰)、益农蜂场、蘅园蜂场、声初蜂场、含芳蜂场;南华蜂场、强华蜂场、观园蜂场(郑观先)、桐乡锐初蜂场(章锐初)、兄弟蜂场(丁杰生)、梅泾蜂场(孙增祥) 等。绍兴:郦辛农蜂场、强强蜂场(郦建生),杭州:徐剑豪蜂场、协记蜂场、范光荣蜂场。余姚:永益蜂场。金华:诸暨第六区裕生养蜂无限合作社(始于1933 年)、吴氏蜂园(吴孟平)、益壮蜂场、杨善蜂场、四维蜂场、汪濂蜂场、杨金玉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