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霞,吴金玲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2019 年11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2],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投身实践承担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而言就是以抗疫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知国之明、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3]。
以抗疫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知国之明,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国之历史、了解国之现实和了解责任担当。首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国之历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及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以此激发大学生明白爱国的道理。其次,引导大学生了解国之现实,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通过准确把握疫情防控的形势与任务、了解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以此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次,引导大学生了解责任担当,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4]”时代际遇让当代青年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明确自己在抗击疫情中的责任,明白自己是新时代共和国的栋梁,并勇于承担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健康的时代使命。
以抗疫为契机涵养大学生爱国之情,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5]”首先,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关注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关心和帮助当地人民。在明白防控战疫人人有责的道理时,激发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给国家献力。其次,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使其更加拥护党、信任党及增强跟党走的信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中国人民没有被现实所打败,反而越战越勇,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危难当头之际带领中国人民化险为夷的中流砥柱”[6],也是夺取抗疫胜利的根本保证。再次,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此涵养爱国之情并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抗击疫情取得基础性胜利充分彰显了这一制度优越性。
以抗疫为契机砥砺大学生强国之志,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的信仰、奋斗的信念和报国的信心。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的信仰。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每个逆行者,他们舍弃“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举动感动着每一个国人。投身抗疫活动的“义无反顾”,源自他们心中坚定的“爱国信仰”。帮助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就是要借助爱国人士的抗疫实践并辅之以理论讲授,以此帮助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其次,帮助大学生确立奋斗的信念。“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8]”疫情当前,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仍然“挂帅出征”,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不顾疼痛始终“坚守阵线”……面对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大学生更应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引导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就要帮助其确立励志勤学、为国奋斗的信念,助力祖国战胜疫情、献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再次,帮助大学生建立报国的信心。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役中,各行各业纷纷扛起责任坚守战疫一线,千千万万普通人挺身而出默默作出奉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引导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还要帮助其感悟人民的力量,树立报国的信心,与亿万人民一道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抗疫为契机推进大学生报国之行,就是要通过抗疫实践引导大学生践行发奋学习的报效之举、力所能及的报国之举及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首先,引导大学生践行发奋学习的报效之举。热爱伟大祖国既是本分也是职责所在,大学生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首要任务便是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药物研发等医学人才的缺乏。况且,“青年中的‘拔尖人才’‘专业人才’或是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都是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人才”[10]。为此,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将发奋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11],作为报效祖国的首要之举,就是要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的有为之才。其次,支持大学生践行力所能及的报国之举。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但报国之举也并非是单一的。“牺牲是爱国,斗争是爱国,捍卫是爱国,坚守是爱国,奉献是爱国,创造也是爱国。每个人以自己的姿态爱国,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12]”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爱国行,就是要支持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再次,鼓励大学生践行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2]。新时代青年同奋战一线的抗疫英雄一道,用舍身忘死的举动一同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脊梁。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现实机遇,但也不乏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
爱国认知是个体通过思维感知对有关爱国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转化为爱国知识的能力。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尤其是部分西方政客对中国抗疫的污名抹黑。“病毒标签化”“对华污名化”及“疫情政治化”,这些充满偏见的舆论意图挑起意识形态纷争,进而混淆、误导大学生的爱国认知。首先,“病毒标签化”误导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灾难,面对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联防联控共克时艰。但是,部分西方政客却始终消极抗疫积极攻击中国,他们将目标首先对准了“病毒名称”与“病毒源头”。不论是“中国病毒”“武汉肺炎”,还是“中国起源论”“中国责任论”等,这些精心炮制出的荒谬论调无一不在“甩锅”中国。将病毒标签化不仅制造出仇恨与对抗,更误导了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其次,“对华污名化”误导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疫情防控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显露无疑,资本主义制度却陷入混乱无序的制度失灵之中。面对制度之殇,部分西方政客开始穷尽手段污名化中国,污蔑武汉封城是侵犯自由和人权等。但在面对意大利等国的大面积封城与严厉管控时,映照出的却是西方国家的虚伪与双标。种种妖魔化举动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由此发起的制度进攻却在加速疫情时代的“新冷战”,进而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认知。再次,“疫情政治化”误导大学生对中国贡献的认知。疫情不分种族、病毒不分国界。中国在积极抗疫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向世界提供防疫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团队等,彰显了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一些西方政客却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置若罔闻,反将其污名抹黑为“外交攻势”与“政治图谋”。对中国抗疫贡献的政治化是别有用心的,他们试图通过将中国抗疫的正义之举予以否定,以此遏制中国在合作抗疫中的国际影响力,进而误导大学生对中国抗疫贡献的正确认知。
爱国热情是个体对待祖国所表现出来的热烈而积极的情感或态度。这种爱国情感或态度基于认同而产生,疫情期间更突出表现为对政党及其党员干部的认同。但此次疫情大考既考出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也考出了少数干部的本领恐慌。出彩的中国答卷是令人钦佩的,但少数干部在疫情初期的应对不足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认同进而消解爱国热情。首先,少数党员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价值认知。澎湃新闻于2020 年1 月29 日发布的一份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一线医护人员、医疗卫生系统等各方力量在疫情初期的防控表现评分都很高,但对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的表现打分却不及格[13]。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少数党员干部的应急管理表现不甚满意。党员干部是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但疫情防控这块“试金石”却暴露出少数问题干部的不作为与慢作为,这必然影响大学生对党的根本宗旨产生价值怀疑进而消解其爱国热情。其次,少数党员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情感认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极易诱发舆论事件,借助移动互联网又容易发酵为网络“爆点”,进而引发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持久讨论。“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14],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却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窘况,这既降低大学生对官员的正面评价,又会影响他们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情感认可,从而消解其爱国热情。再次,少数党员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不足消解大学生对共产党员的行为认同。“有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进退失措,出台的一些防控措施朝令夕改,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此不满意。[15]”少数党员干部从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不仅影响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还会引发大学生对这一队伍法治意识与治理能力的质疑,进而消解他们的爱国热情。
爱国自觉是个体对爱国有所认识而觉悟并主动去做的意愿,它是爱国行动的内生动力。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但疫情期间屡“辟”不止和层出不穷的虚假消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爱国自觉。这些虚假消息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少数网民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造成大学生精神恐慌以致弱化其爱国自觉。当全国人民凝神聚力防疫抗疫之时,围绕疫情的各种虚假消息也在不断涌现,少数网民仅凭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开始盲目转发与扩散。不明真相的评论和转发造成大学生的精神恐慌,他们甚至选择“宁愿信其有”的态度来面对。于是,在爱国热情不断被消磨的同时大学生的爱国主动性也受到影响。其次,不良媒体为博眼球的歪曲言论引发大学生思想混乱以致弱化其爱国自觉。疫情当前,媒体人本应责任在肩帮助民众减少恐慌,增加战胜疫情的信心。但少数平台却为了赚取流量和吸睛涨粉拼命拼凑无关的视频图片、发表耸人听闻的观点等,通过蹭疫情热度引起大家关注。这些看似“为民谋利”的声音轻易被社交媒体不断放大,官方及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却遭到质疑和破坏,甚至淹没在不良疫情言论之中。被操纵的舆论既会损耗政府公信力,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进而抑制其爱国积极性。再次,公知大V 蓄意诋毁的不实言论抑制大学生行动反应以致弱化其爱国自觉。疫情期间,一些深受西方思想荼毒的公知大V 异常活跃,他们以意见领袖的姿态“指点江山”,成为网络舆论场的“带路党”,他们的言论与发声在疫情初期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对大学生的煽动性更强反而会消解大学生的爱国意愿。
所谓爱国行动,是指个体为达到爱国目的而正在进行的爱国行为。但是,当大学生的爱国自觉已经转化为爱国行动时,依然会受到少数不法分子无视规则不断以身试法行为的影响,从而削弱大学生的爱国实践活动。首先,刻意隐瞒病情接触他人的违法行为,既扰乱社会秩序也会影响大学生爱国行动的持续进行。防疫抗疫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全国上下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少数人因为担心自己被强制隔离而丧失自由,或心存侥幸刻意隐瞒自身行程和病症,这些行为不仅扰乱社会秩序,也会危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安全,令其爱国行为被迫中断。其次,恶意阻碍疫情防控工作的违法行为,既扰乱医疗秩序也会影响大学生爱国行动的长期坚持。在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关键时刻,部分公民辱骂、妨碍防控疫情工作人员,并且拒不配合防疫防控工作,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些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既不利于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容易消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影响他们投身爱国行动的长期性。再次,有意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既扰乱市场秩序也影响大学生爱国行动的不断发展。“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16]”疫情防控期间,少数人被利益蒙蔽双眼坐地起价谋取暴利,这些违法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扰乱民心伤害百姓利益,呈现出比平常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的爱国行动也会因此被弱化。
抗疫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围绕“中国担当”“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创新教育途径以促进大学生爱国践履。
凝练抗疫教育内容深化大学生的爱国认知,重点是通过设置新冠肺炎防疫专题、围绕中国制度优势及凝练中国抗疫贡献,以此讲清人类共同灾难、阐明人民主体地位及展现中国责任与担当。首先,设置新冠肺炎防疫专题向大学生讲清人类共同灾难。高校应联合医院及其他部门共同开展“新冠肺炎防疫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新冠肺炎。通过了解被命名为COVID-19 的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加深大学生认知以避免被“病毒标签化”的言论误导。通过讲授新冠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主要症状等知识,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并借专题教育加强大学生个人防护,同时增加日常健康防护知识,降低大学生在面对疫情时的恐慌和焦虑。其次,围绕中国制度优势向大学生阐明人民主体地位。高校应在抗疫教育内容中突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制度。可以通过对比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和“利益优先”的中西差异,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认知。通过对比西方世界对防疫的不上心、不到位、不给力及中国应对疫情时的“行动之快”“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引导大学生体悟中国之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选择与立场坚守等。再次,凝练中国抗疫贡献向大学生展现大国责任担当。高校应在抗疫教育内容中突出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抗疫贡献,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大国担当。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寻找替罪羊“甩锅”推责的行为,反观中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遏制疫情蔓延,呈现中国为全球抗疫争取出宝贵时间的责任意识。通过对比西方国家明目张胆地进行污蔑抹黑的举动,反观中国奔赴全球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救援,展示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胸怀人类的担当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并学会“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4]。
创设抗疫爱国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重点是通过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协同速度、广泛传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应对速度和大力讴歌科研工作者的战时研发速度,以此强化大学生对政党的认同感、民族的归属感及国家的自豪感,最终实现对祖国的热爱。首先,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协同速度,强化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感。疫情爆发之后,1 000 多万人口的城市一夜封城。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共调集346 支国家医疗队、4.26 万名医务人员、900 多名公共卫生人员”,十几天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17]各方力量快速展开大规模、强有力的医疗支援。可以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生动讲述党中央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并合理有序共抗疫情的故事。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应对疫情时的战略协同速度,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进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认同。其次,广泛传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应对速度,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直面病毒和基建狂魔日夜鏖战不负众望……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第一时间冲上抗击疫情的无形战场,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护山河无恙。通过展现各行各业劳动者面对疫情时的反应速度,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进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再次,大力讴歌科研工作者的战时研发速度,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18]”疫情爆发后,我国12 个科研团队迅速集结联合攻关,布局了5 条技术路线,以“战时速度”推进16 个新冠疫苗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可以利用不同媒介平台,大力讴歌广大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强化攻关的抗疫故事。通过展现科技界以“战时状态”与病毒赛跑的研发速度,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进而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深掘抗疫爱国资源增强大学生报国使命,重点是通过挖掘大国脊梁的抗疫精神、收集平民英雄的抗疫故事和寻找平凡好人的抗疫经历,以此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首先,挖掘大国脊梁的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院士“中西结合、助力康复”……他们不仅是抗疫的脊梁也是历史前行的灯塔。通过弘扬大国脊梁的抗疫精神,鼓励大学生成长为自己领域的模范,承担起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其次,收集战疫英雄的抗疫故事,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时代责任感。“若有战,召必回”的“橄榄绿”,“疫情不止,我们不撤”的“天使白”……他们不仅是抗疫的英雄也是时代的中流砥柱。通过讲述他们身披战袍奋战在最需要、最艰苦和最危险的一线,引导大学生感恩时代、回馈社会,将小我融入大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再次,寻找平凡好人的抗疫经历,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除了奋战在一线的战疫英雄们,社会中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支持抗疫。对于在抗击疫情中出现的好人,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抗疫经历,弘扬他们心怀大爱、同心抗疫和微光成炬的精神力量。通过宣传他们举手投足、不计回报的“小善”,引导大学生担起心中的责任、挺起民族的脊梁。
创新爱国教育途径以促进大学生爱国践履,重点是通过开展线上课堂教学,用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搭建云端实践平台,用丰富教育活动助力大学生为抗疫胜利而加油;提供不同志愿渠道,用多样教育形式鼓励大学生为积极战疫而行动。首先,开设空中课堂,用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疫情期间,教育部推出22 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 万门课程,各高校也纷纷展开线上教学,保证了学生们“停课不停学”。后疫情时代,高校要继续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用高质量教育满足大学生成长为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总之,充分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助力大学生成长。其次,搭建云端实践平台,用丰富教育活动助力大学生为抗疫胜利而加油。高校可以联合其他部门搭建云端抗疫纪念馆,通过收集整理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事、物,引导大学生铭记抗疫记忆。可以开展云端抗疫漫画展,通过画笔重现一个个动人的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感悟抗疫精神;打造云端抗疫宣讲坛,通过传播防疫知识、讲好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向抗疫一线的英雄致敬。总之,利用云端活动助力大学生传递抗疫力量。再次,提供不同志愿渠道,用多样教育形式鼓励大学生为积极战疫而行动。高校可以通过通报表扬、给予表彰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防疫工作,分担一线压力;也可以依托本校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组建抗疫支教团,鼓励大学生加入线上战疫公益课堂,挥洒青春汗水。总之,通过不同途径鼓励大学生参与战疫行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新冠肺炎抗疫呈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继续思考其中蕴含的“危”与“机”,对于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