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育桃李 文化传承长自信

2022-11-21 02:58:17杨红梅
江苏教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书法家汉字书法

杨红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作出许多深刻阐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包含着对汉语汉字与中国书法的自信,而书法实践与书法审美又能够进一步培塑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书法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书法教学中融入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书法中的技艺教学与中国特色的美学教育相结合,坚持“道术并行”,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引导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是每一位教育者神圣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以史育人,在文脉传承中培塑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而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不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而且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也延续下来,数千年来一脉相承。这其中汉字与书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汉字与书法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它独特的造型和独有的韵味融入了祖先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对道德和美的追求,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和人格精神,蕴藏着中华文明基因,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质。汉字和书法是中国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它承载着数千年经久不息的民族精神,写好中国字就是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中国精神。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汉字书法作为中国最具艺术特色的文化名片,从古至今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与赞誉。早在汉朝,中国书法就沿着“丝绸之路”流传到了西域,在西域各地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至隋唐时期,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周边各国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文化和书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明清以后,中国书法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并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目前,日本、韩国等国都有众多研究汉字书法的机构、团体,甚至连西方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也对中国的书法情有独钟,他曾说“假如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因此,在书法教育中对中小学生渗透中国历史文化教育,让青少年理解汉字与书法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流变和深远影响,有助于消除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思想造成的崇洋媚外心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

二、以字厚德,在礼敬先贤中培塑学生高尚的道德观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历朝历代均涌现出一批书体不同、风格各异、德艺双馨的大书法家。无论是少年时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成年后为人处世的准则,他们都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准则等传统文化在历代书家的作品及事迹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在书法教育中将名家名作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加以开掘、阐释、宣教,对于广大青少年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大有裨益。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仰慕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张芝,模仿他临池学书,用池水磨墨涮笔,经年累月,池水尽黑,书艺精进,终成“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南朝、隋代书法家智永曾在云门寺藏书阁上习书二十余年,誓言学书不成决不下楼,“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集中掩埋命名为“退笔冢”,智永所创“永字八法”,为后代学习楷书立下基本法则。唐代书法家怀素“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因无纸习字,便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万株芭蕉树,每日在蕉叶上勤学苦练,终成一代“草圣”,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书法教育的目的最终指向人的发展。在书法教育中,特别是在鉴赏、临习历代碑帖的过程中,学习上述古今书法家勤学苦练、坚韧进取、正直忠诚等方面的事迹,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既能够丰富书法课的内涵,增加书法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又能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品格的磨炼、道德情操的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以墨养心,在向上向善中培塑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以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青少年时期是审美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塑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书法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蔡元培先生说过,“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书法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书法中的点线美、结构美、章法美、气韵美、风格美、精神美等都有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修身养德、涵养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教育学生掌握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认知与欣赏每一种书体的独特之美;比如教育学生欣赏同一种书体的不同风格,认识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的不同,形成了天真、工巧、方正、丰润、雄浑、秀逸、潇洒、险劲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风格;再比如,教育学生体会汉字书写的避让、协调、匀称、和谐之道,感悟汉字蕴含的严谨、方正、端庄、谦抑、韵律之美等等。通过书法教育使学生在书法鉴赏、练习、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培育出感受美的心灵、鉴赏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在青少年时期为其种下“美”的种子,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将有助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四、以地怡情,在具身体悟中培塑学生深厚的乡土观

爱祖国不是一句空泛的话语,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实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其中了解家乡风土,热爱家乡文化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同样,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表现在对自己家乡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热爱自豪之中。在书法教育中,有必要适时引领学生放下碑帖、离开教室、走进现场,在历史文化遗迹的实地向学生讲解书法之美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家乡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博大、书法之精妙。

以淮安为例。淮安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的故乡,在淮安随处可见总理的遗迹,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同志故居”等地。周恩来五岁学书,勤学苦练,书法艺术自成一格,书风秀外慧中、浑朴凝重,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即是由毛泽东撰写、周恩来手书。在淮安各地,也都镌刻着周恩来总理的手书,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在此进行现场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周恩来的书法之美,更能以周恩来精神浸润学子成长,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刻苦读书学习。再如,淮安盱眙县的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得名于米芾所题“第一山”,是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 年),米芾出任涟水军使,由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所见全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入淮时忽见此山,惊喜之下诗兴勃发,当即赋诗,并大书“第一山”三个雄劲飘逸的大字,勒刻于石。历代官宦、名士到盱眙大都要游第一山,登高览胜,赋诗题字,勒石留名。在此留下了苏轼、贺铸、陆游、杨万里等先贤的众多诗文和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乡土教育的极佳素材。以地怡情,以书育人,让学生在欣赏书家出神入化的笔墨技艺的同时,为其书写的内容所吸引,为其背后的故事所陶冶,为其内在的精神所教育,正所谓“文以载道,书以载道”。借助当地的书香墨韵,培塑学生深厚的乡土情,这也是文化自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书法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塑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浸润、缓慢渗透的过程。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在书法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就在自己笔端,引领学生紧握手中之笔,在一点一画中传承中国文化,在一撇一捺中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书法家汉字书法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家周如璧
火花(2022年2期)2022-03-17 11:06:02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