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薛红燕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决定高校育人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因为革命志士内心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也因为“主义真”是内心的伟大信仰。
党的十九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作为青年杰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其社会主义理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否树立和是否坚定至关重要,不但决定自己一生成败和幸福,也能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能否实现。根据个体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塑造自己“三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令人堪忧。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渗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导致社会理想信念虚无或偏离,呈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现象,价值观呈多元化,其实质根源是没有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大学生没有社会理想信念,精神就‘缺钙’,人生没有目标,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出现整天沉迷于游戏、刷视频、追剧、逃课、躺平的现象,“软骨症”给个人、父母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伤害。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旨,履行培养具有国家意识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内在规律迫切要求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自我教育主要特征就是主客体同一性,发挥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体性。《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校德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増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与理念目前虽有共识,但从现实考察,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和引导,学校也缺乏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检索现有文献,目前专题研究“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文献稀少。进入新时代,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必要性、探索高校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具体策略,指导高校全面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践行“立德树人”的伟大宗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理想、信念的概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幸福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1]
2.“理想信念”的新内涵。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理想信念”,虽然由“理想”和“信念”两词组成,但涵义不是两个词简单复合,[2]而是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我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是人类所特有,它主宰人的心灵、制约价值取向、指引人的行为选择,[3]是人“三观”的集中体现。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理想信念”这一概念。
3.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容。理想信念对培育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具有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理论上可分为个人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主要指政治理想信念)两类,[4]社会理想信念即政治理想信念居于最高层次的核心地位。应当注意,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理想信念,特指社会理想信念。
上述16号《意见》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大学生要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且一生不能动摇和改变。
1.自我教育涵义的界定。关于“自我教育”的涵义,因为学者们研究视角不同,学科基础不同,所以观点不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界定。
比较现有文献看,自我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教育不但包括德育自我教育,还包括智育自我教育和体、劳、美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认为自我教育是和他我教育并行的一种活动,即使智育也需要自我意识和内化,笔者以前相关论文持有此观点。而狭义的自我教育仅指思想政治或德育方面的自我教育。本文所研究的视角是狭义上的自我教育概念,而且特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个体自我教育,特指在校本科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自我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性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自我教育概念是“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该教材认为思政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方法”,此外横向比较相关文献看,有关思想政治自我教育性质主要观点还有“反省说”[5]“过程说”[6]“活动说”[7]等,笔者认同“活动说”。因为自我教育本质是人的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复杂过程,自我教育有其特定涵义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把它简单看作一种“教育法”“反省”“过程”,视角太窄,限制了自我教育体系化研究,也影响了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运用。传统自我教育被认为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法”,依附于学校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发挥的空间,这也是一些院校不重视自我教育和不知如何重视自我教育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
笔者认为,狭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在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激发和引导下,从自身思想道德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社会理想信念目标要求,通过主客体的分离,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主动地对自己提出教育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手段对自我进行改造和完善,不断提升和树牢自己的理想信念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既是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教育主体,同时又是教育客体,因此“主客体同一性”是自我教育区别于他我教育的最本质特征。还应注意,教育的最高境界虽是自我教育,但不能否认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削减教育者的职责,是应倡导教育者要深刻领会教育的真谛,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将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一种教育活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想信念教育和自我教育本质上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性,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将社会所需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外化于行,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征和自我教育的内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自我教育也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在要求也需要自我教育,理由如下: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三观教育,因此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受教育主体(大学生)与教育主体(教师)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而只有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才能发挥主体性,对传授的理想信念做出自我判断,对社会理想信念有认同感,才能产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否则理想信念教育就很难发挥作用,自我教育的运行能保证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还应清楚,若没有教育者外部教育和外部氛围,大学生也不会自动形成“理想自我”并认识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也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社会理想信念无法形成,所以还应营造有利于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软环境。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将教师倡导的社会理想信念认同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于行的过程。事实上,只有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才能将社会理想信念真正内化于心,因为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在的单向教育只是内化的条件。理想信念教育是“育心”教育,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内化原则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大学生把未来的社会愿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视为最高理想信念,内心高度敬仰,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一生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大学生“三观”的核心表现。而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是以单方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了大学生个性,没有激发起其内心的需要,不利于结合理想信念形成“理想的自我”。所以说学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才能把社会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也需要自我教育。
为落实党有关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战略要求,提出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以下具体策略: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传道、授业,解惑”,该教育观虽然对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播发挥了历史作用,但在此观念影响下形成了教育是教育主体向被教育主体单向知识输出的理念,过分强调了教育主体的核心作用,导致教育难以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和需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十九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因此高校要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从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树立自我教育的理念,并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逐步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高校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该观念使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压制,不能有效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也没有给受教育者进行自主选择、平等互动的机会。
要转变传统思政课“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现状,探索以“面向问题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线上和线下平等和学生交流,培养大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启发学生讨论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站起来”和“富起来”,将来为什么还会“强起来”,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内心思想变化,启发其主体意识,为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自我意识是对内心活动的自我觉察,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实践过程包含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程序,自我意识作用是能够使主体不断深化认识,实现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激发能产生自我教育的内心需要,才能认同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和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才能启动理想信念自我教育。
笔者建议高校开设“自我教育概论”通识选修课和自我教育系列专题讲座,让大学生系统掌握自我教育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掌握自我教育的要领,提高自我教育的实效。
另外还要提高教育者(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才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使大学生“见贤思齐”,帮助学生顺利走出道德困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我完善,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引路人。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越来越丰富,理想信念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理想信念内容除了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一核心内容外,还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伟大复兴共同理想、“四个自信”等新时代理想信念。
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中国梦”和“我的梦”相结合,将社会理想信念转变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大学生“三观”教育内容,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明旗帜,能内化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精神动力。“四个自信”是大学生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大学生内心只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保持对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
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只注重社会理想信念的灌输,而忽视对个人理想信念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误认为社会理想信念很遥远,和自己利益无关,所以很难认同,不能内化为理想的自我的需要,也激发不了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动机,自我教育就无从开展。二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内容或片面迎合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只注重个人理想信念(如生活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的探讨,而忽视社会理想信念的引导,课堂表面效果挺好,实际遗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方向,学生也树立不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为了纠正上述两种倾向,应当厘清社会理想信念和个人理想信念辩证关系,实际二者联系是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高层引领功能,反过来,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对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基层支撑的价值,二者不能偏颇。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要使大学生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认同的自觉性,必须先满足其低层次的物质生存需要。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度不同,理想信念及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状况也不同。所以不同年级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着重掌握理想信念的基本理论知识;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促进增进四个自信、“我的梦”和“中国梦”统一;毕业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应是端正择业观,迈好人生第一步,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达到理想信念终身自我教育的目的。要通过榜样事迹引领、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来塑造大学生新的“理想自我”。还要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弱势群体,通过助学金、公益岗位劳动等措施满足基本物质生存需要,培养感恩心,激发产生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应认清当前紧迫形势,牢记育人使命,努力扭转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低的被动局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客观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占领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网络阵地,给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和氛围,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牢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真正使大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持续输送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