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综述

2022-11-21 02:01蔡阳波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排放量建设项目

李 莎,蔡阳波,刘 娜

(1.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2.山东公用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00)

当双碳目标明确之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速度提升。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广泛关注。我国是碳排放大国,但是现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双碳政策体系,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缺乏科学论证,再加上我国在末端治理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对排放前端减排控制方面进行深度研究[1]。因此,需要在立法中推动碳评价制度的规范化,确保碳排放评价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碳排放控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1.1 两者存在共性

1.1.1 目标共性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潜在的环境影响开展分析、预测和评价,同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减轻建议,从而减少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还需要建立跟踪监测方式和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保护;低碳发展主要是通过科学方法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性提升。由此可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低碳发展目标一致[2]。

1.1.2 排放源相同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包含二氧化硫、烟粉尘等物质;温室气体也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因此污染来源一致。

1.1.3 控制手段相同

对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控制方法具有相同性,都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式实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协调控制。部分污染物减排环保措施,同时也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实现产业低碳发展。

1.2 价值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是在我国建设项目开发之前,进行科学的环保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手段,能够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促进环保政策的有效落实,覆盖面较广。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融入低碳发展理念,可以对能源活动排放、调入电力和热力排放、生产过程排放等角度进行评价,科学分析、调查碳排放情况,并合理预测、评价碳减排潜力,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性和过程性控制,提出科学合理的碳减排建议措施,如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量,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式,实现各个行业的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1.3 可行性分析

把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战略环评是国际普遍共识,国外有些国家在温室气体控制以及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做出了重要尝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当前我国现行管理体系中还没有对环评中分析和评价与气候相关的影响与问题做出明确要求。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提出《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如利用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方式,促进区域、行业、企业践行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同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积极推动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1]34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把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因此,“两高”项目环评试点工作在各级部门积极开展,制定了有效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措施,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和示范,当前试点工作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重庆等省份积极开展,尤其是针对煤化工重点行业形成了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机制,提出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2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 类比分析法

利用与拟建工程相似的已知工程进行分析,对其兴建前后形成的环境影响实施全面性分析,以便对拟建工程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该方式在历史数据量较多的建设项目中使用广泛,如能源、化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数据较为完整,方便获取,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科学核算。

2.2 情景分析法

假设某种现象持续到未来而潜在的碳排放量以及产生的后果等进行评估。该方式可以对各种趋势条件下潜在的碳排放量实施观察、比较和研究,然后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方法。

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法

利用该方式可以对一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其中包含原材料提取、加工、生产、包装、使用、维护等,同时也包含再循环、最终废物处置等环节。

2.4 费用效益分析法

该方式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费用与效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可行性。在碳排放影响评价中进行引用,可以对建设项目在建设、运行中形成的费用、经济效益等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对碳排放减排中形成的费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碳排放影响评价中的费用涉及建设项目投资、运行费用。碳排放项目管理形成的费用包含项目运行所得的经济效益,碳排放直接经济效益如碳交易,间接效益如品牌效益等。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碳排放评价过程

3.1 现状调查

要对新建、扩建项目的碳排放现状进行全面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包含碳排放情况、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掌握精准详细的资料信息,同时需要了解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能源类型及消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等。同时需要提取项目碳排放强度参数,将其与同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以便明确碳排放水平。针对改建、扩建、易地搬迁等建设项目,还需要对其现有项目评价基准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涉及现有项目规模、能源结构、能源消费量等数据。

3.2 预测评价

结合现状调查结果,对建设项目的碳排放量进行科学预测和估算,其预测内容包含能源活动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等参数,并编制碳排放核查报告,对其投入实施后的碳排放量、排放形式进行科学预测,同时根据项目特点、关键经济指标,对建设项目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以便为碳排放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同行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比较,对项目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针对改扩建、搬迁项目,要全力开发现有项目碳减排潜力,以便对项目投入运行后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下降率等实施科学分析评价。在碳排放评价中,需要在控制碳排放增量的同时,还要对治理存量进行优化控制。要对碳排放新增量进行有效控制,减少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开发数量,真正执行产能置换,要科学治理碳存量,强化增气减煤策略的同步实施,提高对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推行电代煤,有效提高电动化、清洁化水平。

3.3 降碳措施

要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对碳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提出针对性的降碳建议和要求。对建设项目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改进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控,适应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实现清洁运输,对余热余能进行回收利用,全面开发和挖掘碳减排潜力。也可以在末端进行碳回收,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固碳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总量,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 碳减排措施与监测措施

碳减排和监测措施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对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进行详细罗列。

4.1 源头控制

要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产能置换方案,避免新增产能过剩企业;要对煤炭消费增量进行严格控制,要加大对新建耗煤项目的审核力度,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措施;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煤炭的高效化、清洁性利用;对非石化能源进行合理应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氢能等;要对清洁性且含碳量较低的清洁化石能源进行有效性应用。

4.2 过程控制

对“两高”项目的新建、扩建工程开展科学合理的环评工作,同时要求其适应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比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电力、热力的消耗量,最大程度上控制碳排放量;要提高能源回收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对建设项目中产生的余热、余压、放散可燃气体等进行高效性的回收利用;提高生产运行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原料、燃料损耗;要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如废渣、废水、废气等;要对各种节能生产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

4.3 末端控制

对污染物、碳排放进行协调控制,并选择最佳的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量;要将物理固碳技术和生物固碳技术进行科学应用,有效减少碳排放量;要对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业如钢铁、火电项目开展科学的控碳措施,如可以进行系统化的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方式,也可以开展碳中和试点。

4.4 监测管理

为了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性控制,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建设专门的碳排放管理机构,安排专业人员专门负责监管工作;为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配备完善的设备和计量工具,以便对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精准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监测报告,以便开展精准高效的核查工作;要形成碳排放监管台账,对相关参数进行科学核算,同时对监测信息和频次进行精准记录;要调动企业的控碳积极性,自觉监测碳产品、原料的含碳量并如实上报。

4.5 加强管控

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措施,对碳排放进行有效管控,如碳强度考核、碳市场交易、碳排放履约、排污许可与碳排放协同管理等方式,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5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

5.1 评价对象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环评对象逐渐由原来的建设项目拓展为规划与政策,从而覆盖决策链条全过程,以便环评预防功能的有效性发挥。可以将政策与规划作为减碳的落脚点,从而在环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真正发挥其源头预防体系主体的功能价值,引导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利用环评优势,结合碳排放核算、碳减排评价结果等数据,利用环评审批过滤器功能,从而对项目运营期碳排放进行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全过程管理。我国通过名录制确定具体的环评对象,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作为确定评价对象的依据。

5.2 评价指标

碳评价的核心指标是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行为与总能量消耗比要求以及排放及排放标准的相符。在环评文件审查与审批中需要对这两项指标进行重点关注。但是,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逐渐累积的,单个排放源的温室气体的环境影响不大,所以不能沿用传统环评中总量控制和排放标准两项指标。结合国际经验,可以将碳排放评价指标定为:绝对排放量、排放强度、控制绩效。

5.3 评价效力

现存环评同时发挥程序与实体效力,程序效力方面,作为规划审批的前置程序,没有通过环评程序的审批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允许开工建设;实体效力方面,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是审批规划的重要依据。环评是对项目合法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的重要条件,具有独立性。通过环评的程序和实体效力,可以通过其强制力加强项目决策者对碳排放控制的重视程度;通过环评审批的一票否决效率,能够保障碳评价的权威性和制度刚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我国在碳排放控制方面作出了重大改变。把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同时提出科学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明确其具体的环评过程,从而有效提升碳排放控制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排放量建设项目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广东:谋划开展美丽圩镇建设项目6327个
通信生产楼宇建设项目造价问题分析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探讨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要点相关分析
63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大于31亿穷人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城市公交车非常规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