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密泵壳芯体加工工艺

2022-11-20 08:10:24白雪坤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燕尾芯体精加工

白雪坤

成都剑涧优能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213

1 序言

圆形铝合金结构件常见于阀体类、泵体类和芯体类等零件,应用于军工、航天及高精密模具等领域。圆形铝合金结构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精度高且形状复杂,在材料选择上以2A12-T4铝合金居多,是一种常见材料,其机械加工性能良好,由于其最大的特点是易变形[1],因此其加工难度显而易见。

2 泵壳芯体的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难点

2.1 结构特点

图1所示圆形铝合金结构件为动力装置中的泵壳芯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泵壳芯体为复杂的镂空结构件,且属于薄壁件。从输出精度上看,泵壳芯体是关键精密输出结构件;从装配结构上看,泵壳芯体是整套结构的装配载体。

图1 动力装置中的泵壳芯体

图2 泵壳芯体结构

2.2 关键技术难点

泵壳芯体关键尺寸精度如图3所示,工件上有多处几何公差要求,且精度在0.02mm。从产品结构上分析,局部实体连接部分壁厚仅为2.5mm,符合薄壁件结构特点;从加工工艺上分析,在保证产品精度的同时,如何控制产品的变形显得尤为重要。

图3 泵壳芯体关键尺寸精度

3 粗加工方案

3.1 第一次开粗

第一次开粗如图4所示。

图4 第一次开粗

实施方案:普通车床加工,自定心卡盘夹持毛坯,对原始圆形毛坯进行大余量开粗,工件单边留量0.5mm,保证整体几何公差精度<0.1mm。

工艺分析如下。

1)去除大余量毛坯,使产品做初次应力释放。

2)粗车后工件的整体几何公差精度应<0.1mm(含同轴度、垂直度和平面度),为后序定位加工做准备。

3.2 第二次开粗

(1)反面第二次粗加工 反面第二次粗加工如图5所示。

实施方案:用三轴加工中心加工,立式自定心卡盘装夹工件底部圆形毛坯。

1)对图5所示工件绿色区域进行二次开粗,单边留量0.5mm。

2)将图5所示工件红色区域凹槽加工到位(即最终产品此处区域加工到位,不留余量)。

图5 反面第二次粗加工

3)运用孔与孔之间的基准转换(见图6),将8个ST5(φ5.2mm)底孔转换为6个M4螺纹孔和2个φ4mm销孔。图6a中2处粉色孔为销孔,6处深蓝色孔为螺纹孔,尺寸精度转换如图6b、图6c所示。

图6 孔与孔之间的基准转换

4)图5中有孔的大平面见光即可,保证与各孔垂直。

工艺分析如下。

1)根据产品结构、尺寸精度分析得出图5红色区域为减重区域,因此加工到位,同时也满足产品内应力的二次释放。

2)在本工序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与大平面共同形成“一面两销”的经典装夹定位模式,为后序工装设计做准备[2]。

(2)正面第二次粗加工 正面第二次粗加工如图7所示。

图7 正面第二次粗加工

实施方案:五轴加工中心加工,专用工装装夹。

1)设计一面两销五轴正面铣削专用工装(见图8)。

图8 五轴正面铣削专用工装

2)图7所示工件绿色区域进行二次开粗,单边留量0.5mm。

3)图7所示工件红色区域凹槽加工到位(即最终产品此处区域加工到位,不留余量)。

工艺分析如下。

1)根据产品结构、尺寸精度分析得出图7所示红色区域为减重区域,因此加工到位,同时也满足产品内应力的二次释放。

2)工件属于镂空结构的薄壁件,应优先考虑让工件垂直方向受力,而不是径向受力,设计思路为:①定位面设计思路。结合上一工序,在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遵循一面两销装夹原则,图8a中绿色面为定位面,两处红色销钉限位[3]。②装夹方式设计思路。结合上一工序,在孔与孔之间完成尺寸转换后,设计4颗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图7中深蓝色零部件),反拉工件主体螺纹的装夹方式,考虑到本工序工件铣削余量较多,在工件最上端增加圆形盖板(图7a最上端黄色零部件),很好地起到稳定工件主体的作用。

4 时效处理

入炉温度:室温;升温速度:127℃/h;保温温度:(185±10)℃;保温时间:4~5h;降温速度:43℃/h;冷却方式:随炉冷却;出炉温度:室温。

工艺分析:①消除工件加工过程中的内应力。②稳定工件基体组织。

5 关键部位精加工方案

5.1 车床工序

实施方案:数控车床加工,设计专用工装装夹。

1)图9所示为自由状态下基准平面见光。车床镗软爪,轻夹蓝色外圆,端面贴紧,车削红色大面见光。

图9 自由状态下基准平面见光

2)图10所示为精车工件正面。专用工装装夹(与五轴正面铣削工装相同),精车工件所有内孔区域与外圆红色区域。

图10 精车工件正面

3)图11所示为反面车削工装。内孔配合专用心轴装夹(见图11a),打表复查上一工序已加工外圆及轴向圆跳动在0.01mm以内。图12所示为精车工件反面及燕尾槽。按图12装夹方式,精车外圆红色区域及燕尾槽至达到尺寸要求(图12绿色区域是燕尾槽)。

图11 反面车削工装

图12 精车工件反面及燕尾槽

4)根据燕尾槽尺寸精度要求(见图13),自制燕尾槽粗、精加工车刀(见图14),粗、精车削燕尾槽至达到尺寸要求,保证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

图13 燕尾槽尺寸精度要求

图14 自制燕尾槽粗、精加工车刀

工艺分析如下。

1)图9所示自由状态下基准平面见光,其实就是在修正热处理后的基准平面,属于本工序的关键点,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实则暗藏玄机,例如,起初的工艺,在精车过程中没有修正基准平面工序,工件加工完成后,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出现超差现象,但是分析装夹方案却又是合理的,究其原因是忽略了铝合金材料的塑性变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反复试验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在自由状态下加工基准平面。

工件的自由状态,就是有刚性条件支撑下的工件状态,通俗来讲,就是工件当前状态下本体强度好。因此,精度高的结构件,一定要在工件精加工前使工件具有刚性,为精加工前的工件创造刚性条件,在刚性条件支撑下,再来修正基准平面,而且修正量一定要少,基准面见光即可,这就是自由状态下修正基准平面的含义,这一点很重要。

如图9所示,工件内孔还没有精车之前,工件是存在一定刚性的,在此基础上加工基准面,这样的面才是平的,所以说这一工序十分关键。

2)根据产品结构特征,结合各工序基准统一原则,寻求设计工装的共性特点,最终完成精车工序专用工装的设计。该设计方案与五轴正面铣削工装设计方案完全相同,既简化了各工序工装繁多的现象,又能使工装之间存在可替代性。

3)根据产品燕尾槽结构,自制燕尾槽车刀,既保证了产品精度,也节省了刀具成本。

4)车削工件反面的专用心轴工装(见图11)的设计思路为:①遵循孔与轴的基准转换原理,心轴与工件内孔属于精密间隙配合方式。②在工装上增加一处长圆柱销,在起到防转作用的同时,更有利于工件与工装之间作用力的传输。

5.2 铣床工序

实施方案:五轴加工中心加工,专用工装装夹。

1)产品正面精加工如图15所示。专用工装装夹,精加工工件正面上标有红色标记的各圆孔、螺纹孔及内腔4处键槽至尺寸要求。

图15 产品正面精加工

2)设计五轴反面铣削专用工装(见图16),精加工工件反面(见图17)。

3)工件反面加工顺序:按图17a方式装夹工件,加工图17a、图17b中红色标记的8处螺纹孔、挂钩区域及挂钩内壁,期间程序暂停,按图17c所示卸下圆形压板,再加工工件端面红色区域至尺寸要求。

工艺分析如下。

1)反面铣削专用工装(见图16)装夹设计思路:①定位面设计思路。依然遵循一面两销装夹原则,图16a中两处绿色面为定位面,底部两处红色销钉限位。②装夹方式设计思路。根据工件螺钉位置,设计圆形花形压板(见图17a蓝色零部件),为防止精铣侧面挂钩振刀,增加中心圆形压板(见图17a上端黄色零部件)。

图16 五轴反面铣削专用工装

图17 产品反面精加工

2)工件反面精加工分两工步进行,主要原因在于工件反面挂钩悬伸过长,在没有圆形压板的情况下,挂钩区域发生振刀现象,表面粗糙度不达标。

3)最后一个工序铣床工序关键部位精加工,加工内容较少,不会对整体精度产生影响,更不会产生内应力,工件加工完成后,经检验满足图样要求。

6 结束语

圆形铝合金结构件泵壳芯体的整个工艺开发过程的技术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从圆形铝合金结构件的结构特点出发,着重考虑产品在装夹过程中的受力方向。②让工件在自然状态下装夹,消除工件基准平面的变形。③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多次释放内应力。以上3个方面相辅相成,使高精度产品得以完成。

专家点评

文章针对泵壳芯体的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难点,制定完整的工艺方案,加工过程中着重考虑零件的装夹和受力方向,通过粗、精加工和时效处理多次释放内部应力,有效控制了产品变形。

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图文并茂。亮点是泵壳芯体关键部位的精加工,从实施方案到工艺分析,尤其是精车过程中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都阐述得非常详细。通过专用工装设计、在自由状态下加工基准平面的方法,解决了铝合金材料的塑形变形难题,为类似薄壁镂空零件的加工提供了实用经验。

猜你喜欢
燕尾芯体精加工
谈燕尾模型的应用
复合芯体技术进展概况
生活用纸(2021年1期)2021-01-09 10:27:30
燕尾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全寿命预测方法
屋顶世界
中华民居(2020年4期)2020-09-21 06:31:26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专题:吸收性卫生用品芯体结构及SAP选择研究
生活用纸(2019年3期)2019-02-13 04:26:18
三次参数样条在机床高速高精加工中的应用
椭球精加工轨迹及程序设计
不含绒毛浆超薄芯体新技术
生活用纸(2017年9期)2017-09-19 12:43:13
高校学习方式从知识精加工型到知识贯通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