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晨
一转眼,我已在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工作20余年。这些年,附小给予我的温暖,师长、伙伴给予我的鼓励,常常使我热泪盈眶。感动之余,我不断问自己:我应该如何反哺附小?作为附小集团的数学学科负责人,我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的引领下打造好数学团队,高高扬起附小的乐学之“帜”。然而,附小集团有5个成员校,700余名教师分布在锡城的四面八方。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青年教师涌入,这使得骨干教师梯队正态分布略显滞后。如何应对挑战,带动整个学科团队的发展?带着困惑,我向附小张明霞校长请教。“教师的培养还是要以临床研究为路径,记住,以事修人,以人成事……”琢磨着张明霞校长的这句话,我突然豁然开朗:对,以事修人!我要来一场“集团汇课”,促进团队成员的全面发展!
“集团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起全体教师敢于挑战、勇立潮头的精神之“志”。于是,我和小伙伴围绕三个“场”对“集团汇课”进行了设计。
竞技场:我们将“集团汇课”打造成各成员校同课异构的竞技场,激发成员校内部的潜力。围绕任务,我们将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及各种横向纵向的团队力量纷纷卷入,精锐尽出,休戚与共,力争上游。修炼场:课后,我们搭建平台供各成员校阐述自己对“暖认知课堂”的新认识、新发现。通过碰撞和对话,教师的思考走向深入,他们不断“求真求善”,修炼精进。培育场:我们邀请“四有”好教师智库专家进行点评,并通过开展讲座进行全员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确立儿童立场,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引领他们走向变革的“深水区”。
“集团汇课”的过程,也是育教师研究之“智”的过程。我们沉浸于“场”内,成员校间除了意料之中的“竞争”,还有翩然而至的“聚合”。
团队在“竞争”:各成员校第一时间组建老中青各层次骨干团队,围绕儿童的完整性生长展开相关研究。他们不舍昼夜,紧紧“抱团”,展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短短时间内,一堂堂风格鲜明的好课应运而生。上课教师在“竞争”:青年教师挑起课堂展示的大梁,仿佛一夜间成长了,课堂上的他们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教导主任们也在“竞争”:作为团队灵魂人物,结合磨课,他们阐述了各校区在研究儿童、课程开发、改进教学、文化设计、激励评价这五个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探索,体现出对团队赋能的孜孜以求。
有意思的是,场上的竞争有多激烈,场下的“聚合”就有多热烈。大家无私分享着在如何与儿童开展交流对话,如何在教材、课堂、经验之间走好来回,如何实施课堂转型等方面的想法。“竞争”,让大家的研究更深入,观念更鲜明;经过碰撞与交流,通过专家的引领与点拨,大家不同的见解又“聚合”成新的群体智慧,帮助教师实现再次成长。
这样的“竞争”与“聚合”,让我欣喜不已,亦促使我和教导主任们努力优化已有的课题研究,从宽泛的“暖认知课堂”走向更具象的“暖认知课堂的发现学习”。
“集团汇课”活动吸引了共建学校和区域内外学校的关注。三所共建单位来到现场与附小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区域外的兄弟学校也通过网络参与研讨。活动后,教师们纷纷留言:
“附小的乐学育人理念给我带来的冲击太大了,附小的课堂好暖!”
“呼叫附小,课题研究请带上我们!”
…………
发挥好全市小学教育研究实践高峰学校示范作用、推动区域教育事业更加优质均衡公平发展是“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的使命。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以热情、开放、无私的分享带动了更多兄弟学校的成长。
“集团汇课”后不久,喜讯频传。附小2位参与课堂展示的青年教师在无锡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3位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汇课过程中的所思所得整理成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在附小的支持下,2位共建学校的教师参加区赛课获得一等奖。同为无锡市首届小学数学基地学校的五爱小学也加入研究队伍,多次举办联盟活动……随着各类大赛的举办、各类杂志的宣传以及同行的口口相传,“乐学育人”“暖认知课堂”等理念向全省乃至全国不断辐射。
回忆整个过程,我发现“集团汇课”其实“汇”的不仅是课,更是课背后的人以及人背后的团队;而教师收获的也不仅是“课”,更是对团队精神之“志”的锤炼、研究之“智”的淬炼和引领之“帜”的历练。它撬动了校区、集团乃至区域更大团队的合作式运行、统整式培训、协同式研究,它已然成为教师研训“成长营”、名师梯队“孵化器”、对口帮扶“动车组”。
“集团汇课”活动的举办何尝不是对我和像我这样的团队骨干教师的一次历练与提升?它促我领会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助我拓宽教师团队培养的思路。我是发起者,亦是受益者。
“专其长,赋其能”是“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纵向往深处做研究的方式,“领跑、聚合、共赢”是“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横向在业界树范式的担当。我愿和团队成员一起踔厉奋发,以勇立潮头的精神之“志”、协作深耕的研究之“智”,更好地树起辐射引领的乐学之“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