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2017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得到推行。当前,教师校本培训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将对该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借助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名师工作室与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综合实践活动研训策略研究”的契机,徐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抽取全市150所学校进行了大样本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7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00份。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徐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017年,徐州在全市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学科的教师校本培训工作随之开始。然而,经过5年的课程实施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概念理解还存有一定的偏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92.85%的教师认为“凡是本校的,就是校本的”;98.5%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教研)组活动、听评课活动属于该学科的教师校本培训。
教师校本培训是一种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并立足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应该是既符合上述教师校本培训的一般要求,又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特征的培训活动,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当前存在的概念不清的问题,折射出学校对自身办学定位不明晰、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等现状。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兼任,这就导致了他们往往囿于原有学科知识,而不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活动。同时,由于教师间的知识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中缺乏有效互动,缺少合作学习,难以达成共识。除此之外,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开会、讨论的老路子上。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教师仍然不善于选择合适的平台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没有学会从众多的网络资源中采取“拿来主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反而还是紧盯着“线下活动”这一条途径不放。受限于固有的思维和组织模式,他们没有将线上与线下、理论与生活、历史与未来等多种组织形式灵活结合起来,这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事倍功半。
目前,有的学校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学校甚至以班会、劳动周等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而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考核评价仍然是以检查笔记记录、现场交流汇报、召开总结会议等形式为主,学校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都直接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成效不佳。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评价随意性大、规范性差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的建设没有相应的组织审核程序,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管理章程“自己制定、自己审批、自己上墙”的情况,制度制定后没有严格督促落实与执行,这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无法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
要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做到科学组织、高效实施,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征,在充分尊重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走深走实。
综合实践活动,从其命名上就不难发现,这门课程最强调“综合性”,这也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纲要》指出,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也就是说,这门课程实际上是融合现有不同学科中的所有实践活动内容以实现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培育。
如我们将要组织实施一次主题为“××公路红绿灯设置”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对××公路十字路口不同时间段的人流量、车流量进行测算,还要测算这段拥堵公路的长度、不同时段机动车的时速、红绿灯交替的时间等。然后,学生需要分析不同时段道路通行状况产生的原因。在这样一个小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绘制条形、折线、扇形等统计图形,掌握函数知识及绘画技能;需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定的统筹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形成文字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师也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因此,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时,各级教育研训部门要充分关注学科教师综合素养的养成型培训,通过学科贯通、学段交互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打造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师。
“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从《纲要》的课程定位可以看出,鼓励学生手脑并用,通过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该学科的建设重点。
我们还以“××公路红绿灯设置”的实践活动为例。在这项活动开始前,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路口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订,测量工具、绘图工具、计时工具的准备以及观测点的选取等;在观测过程中,要进行计时、测算;观测结束后,要进行研讨、比较,分析后形成报告材料。由此可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时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操作实践、实验研究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力。只有将教师的“实践性”培养起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更加注重生成。《纲要》指出,要允许和鼓励师生“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开辟广阔空间”。也就是说,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活动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都是以实现学生创意生成为主要目的,这种生成既可以是一个模型,也可以是一份创意报告。这种生成的具象性与意象性共存的特征,决定了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时要对不同学科出身的教师进行“生成性”培训。文科教师一般会认为“生成”和他们的关系不大,主要是理工科教师的事情;而理工科教师则多数会把“生成”的理解狭隘化,认为它就是一个具体可感可观的物件。帮助教师厘清“生成”的概念,让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在培训中都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是一种大的生成,是不以学科概念为界限的生成”这一点尤为重要。
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学校对该学科课程的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办学特色明显的基础之上,是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建设为抓手,为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学校特色办学风格鲜明而服务的。
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主题是学校发展。因此,培训管理者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科学确定学校的方向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为依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做文章。
可能会有这样一些学校,它们发现一些地方的STEM教学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创意不错,于是就抓紧跟风上项目、做研究,后来又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似乎更加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于是又抓紧开发红色资源、开设品德课程……随着“向外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翻新,但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盲目的跟风只看到了很多好的结果,但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一所地处乡村的学校,如果非要围绕现代感极强的STEM进行学校发展定位,既不科学,也不理性,自然难以收获预期的效果。
追求特色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的一切资源都建立在“本校”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使得培训方式完全能够彰显“独立自主”式的个性,并最终通过一节节特色鲜明的课来凸显学校的品位发展。
一所革命老区学校,或许就更应该突出一些革命传统、红色研学等方面的特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时,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应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谱系”“红色元素”,这样既亲切可感,又便于灵活应用;对于一所处于现代化城市中的学校,或许就可以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的资源优势、前沿科学的研究手段去解决生活问题,进行一些创意发明;对于一所处于山区坡地的学校,或许就可以带领学生多进行一些自然地貌、风情民俗方面的探索,形成对当地人文建设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优势,充分彰显课程建设的特色,则每所学校都能走出一条个性发展之路。
调查发现,一提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不少教师认为就是交流交流、沟通沟通、说说好话、拍拍巴掌,最好是能够再出个文集,有个“成果”。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教师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更谈不上思考与运用,他们只是充当了一个旁观者、参与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主动融入培训活动,将自己作为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才能够使培训活动真正发挥它的价值,才能够实现学校建设的提档升级和教师素养的综合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中,学科教师构成多样性形成了这支队伍学科专长的多样性。理科类教师在科学实验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文科类教师则在文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的教师校本培训应该首先对教师进行互补式的分组结合:对于不善于实践操作的教师多进行创意物化之类的专题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不善于写作的教师则主要进行文字专题培训活动,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综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是以解决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立足学校资源并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的培训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科学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的基础之上,全面放大各学科专业优势,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才能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校本培训朝向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