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丽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被动研修”“形式主义研修”等,教师被动发展成为一种现象。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自主导向的发展。没有教师本人的内在需要与渴望,任何强制性要求、任何制度化的活动,都很难真正唤起教师发展的热情,很难保证教师主动、积极、持久地投入专业发展实践中去。[1]
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内生发展。所谓“内生发展”是由生命个体内在需要驱动的自我养成道德信念,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是生命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内生发展的能力包含自觉的道德力、自主的学习力、自省的思辨力和自能的实践力。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能动性和实践性是教师内生发展的核心特征。教师的内生发展是教师体认生命意义、获得身份认同、赢得生命尊严、享受职业幸福的过程。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为此,2020年10月,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印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1115”培养工程行动计划》,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培养100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的卓越教师、100名左右的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的领航校长,简称“1115工程”。骨干教师由县(市、区)培养为主,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和领航校长由市教师发展学院培养为主。这是新时代南通教育的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
在内生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南通“1115工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自主规划,自觉努力,自主成长,自我实现”,基本路径是以自主学习研修为主,集中学习研修为要。
道德力是教师“内生发展”的根本导向。张謇先生说:“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道德力是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最为核心部分,它决定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方向。
南通“1115工程”培养方案有“深度学习与思想提炼、综合育人与实践创新、成果展示与影响传播”三大系列,形成对应不同培养对象的课程项目模块。师德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优良师德不能依靠权威说教和制度约束形成,是教师依靠外在指导、互动和自我实践自主养成的。从培养目的看,目标是培育教师自觉的道德力;从培养方式看,引导激发、体验润泽是基本方式。师德教育课程项目既有专题模块,更多的是无声的融合滋润。没有教师个人道德意识的觉醒,没有教师个体道德情感的体验,没有教师个性道德行为的修炼,便没有自觉的道德力,便没有教师心中让自己敬畏的“道德律”。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2]只有教师将教育当作心中崇高的“伟大事物”时,心中才会产生为之奋斗的无穷的力量。“1115工程”在《师德之光——点燃精神火把》节目展演中拉开帷幕,培养对象从南湖红船中汲取力量,从李大钊身上坚定信念,从宁蒗支教教师那里感受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初心。在百年建党精神激励下,隆重简洁而内蕴深厚的仪式感产生了催人奋进的效果。培训实施系列师德课程,如“师德楷模说师德”“典型情境润师德”“专家学者论师德”“学员纵横谈师德”,还安排“师德公益支教行”“服务南通教师发展校校行”等实践活动,目的是唤醒和激发教师、校长心中强烈而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好学生、成长自己,办好学校、超越自己。
获得强烈的教师身份认同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深刻认识教育工作对民族、对学生、对自己的巨大意义;二是深刻认识自我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我的发展我做主”;三是获得生命、生活的尊严和价值。因此,学院将责任教育、情感教育融合在各个研修课程项目之中,立足自主,尊重选择,价值引领。除了举办“做‘二李(李吉林、李庾南)’式好教师”演讲等主题活动之外,每次集中研修都举办浸润式革命精神教育,如参观南通群英馆、“红色师范”纪念馆等,引导大家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争做“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镌刻在自我的灵魂中,融化在自我的血液中。
自主的学习力是教师“内生发展”的关键基础。教师能动学习行为的产生,也需要外部环境有效满足其学习的真实需要,而不能过多依靠行政命令,因为过多的行政命令往往会造成学习的被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南通教师发展学院在制订三类不同对象的培养方案(项目书、时间表)之前,开展了所有培养对象的专业发展情况的全员调研,对他们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有着不同的发展期待和需求。尽可能满足不同教师对于专业学习的需要,为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期待,让他们明白,在前方的发展道路上,有人关注他们,将始终与他们一起奔跑。
专业阅读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专业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和效度。在三类培养对象的培养课程模块中,均设置了专业阅读模块,提出了明确的底线标准:“6+6+X”,即需要阅读必读书6本,选读不少于6本,自荐阅读X本,完成不少于3篇读书笔记与随笔,开展不少于3次读书交流与沙龙活动。为了保障阅读深度推进和成果推广,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书目推荐、主题阅读、沙龙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和校长的专业阅读走向深入。2021年,我们举办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重要论述讲义”专题读书会和学习书目推荐活动,聘请了教育部相关项目研究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薛二勇教授做专题解读和深度指导。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和优秀案例”“名师成长”“名师教学主张”等专题读书会活动,这些读书活动有机融合在研修课程项目的各个模块中,旨在引导教师进行“深度阅读”,拓展教育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及相互合作。”[3]自主学习并不是指形式上的独自学习,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拥有独立人格和辩证思维,能够自我安排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往往是在团队成员互动中逐步养成的。学院制订了“党建引领教师发展”品牌创建计划,针对不同的培养群体,建立了临时党组织和班级组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自主成立了党小组,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用共同的目标凝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力量,用个性化的学习展示学习的风采,在同伴互助合作中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共进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和使命感。
思辨力是教师“内生发展”的核心支撑。思辨力是对自己所获得经验的批判性认识,进而得到创新式发展,是一种内在自省的过程。[4]教育发展问题纷繁复杂,教师仅凭学习的深入和精神的勃发还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而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用自省思考实现自我批判、自我革命、自我完善。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教师养成自省的思辨力,是培训的重要工作目标,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培养对象通过学习与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摆脱固定、僵化、线性的思维模式,形成多元、开放、创造的思维范式,让教育彰显生命智慧的光芒。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规划来说,问题导向应该贯穿每一个方案的始终,从学习内容的选择、主题活动的推进、课题项目的研究、教育主张的提炼都体现了这个导向,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自省的思辨力,提升内生发展的智慧支撑。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一个人没有内在的审视能力,则外在的权威和地位便显得重要了,于是他越来越受制于权威和压制,变成了别人的工具。”[5]南通市“1115工程”三类培养对象的项目实施方案中,均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经验反思、视野拓展、理论提升、现场学习、协同培养、思想提炼和实践创新为主要内容”等的类似表述。“经验反思”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这种自主性反思包含三种形式。一是规划前的反思。引导每个培养对象对自己过去生涯进行系统总结反思,从而明晰发展的基础和弱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自主谋划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二是实践性的反思。每一名培养对象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自己的实践行为(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治理行为)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规范的自主性反思,用理性观照实践,创新教育方法(治理方式),持续改进实践行为。三是系统性的反思。引导帮助培养对象主持省、市教育改革项目或研究课题,系统反思教育行为(办学行为),探索发现教育规律,及时整理科研成果。
帮助教师彰显个性风格、引导校长形成办学特色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目标。项目推进分为六个步骤:问题反思,发现教育教学中、办学过程中的真问题;理论求解,广泛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策略与方法并付诸实践;榜样引领,组织访学国内名师、名校长活动,借鉴名师、名校长教学个性和办学思想;总结提升,在导师指导下,教师自主提出教学主张,提炼教学风格;校长自主提出办学主张,形成办学思想;展示交流,举办教学风格、办学思想报告会,组织教学风格、办学思想集中展示、巡回讲学活动,互学共进;实践反思,教师和校长自主实践、自主反思,形成有个性、有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
实践力是教师内生发展的最终归宿。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最终必然走向僵化、走向低效,让教育成为束缚人自由发展的桎梏。教育行为和办学行为应从技术走向艺术,彰显生命能动的实践智慧。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坚持和克服困难十分重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6]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行为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情绪更饱满、更自信、更顽强,更敢于挑战困难,更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将培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引导教师持续优化教育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作为“1115工程”项目的重要目标。
南通市“1115工程”是按照项目来实施的,“以市为主”的三类培养对象的研修项目有20多项,这些项目有个人的、集体的,以模块方式根据情况分步实施。项目实施以激励培养对象的自主、自觉、自能、自强为目标。激励教师挑战实践,提高创新性实践能力是重头戏。一是引导教师(校长)自设高目标,设定最高目标和底线要求。二是引导教师(校长)自抬标杆,向名师(名校长)学习,组织教师、校长到全国知名学校及苏、浙、沪地区名校跟岗学习和挂职实训,举办“名师教育思想养成之路”案例研讨活动,在具体岗位上挑战自我,锤炼实践智慧。三是引导教师自我解剖。举办“1115工程”培养对象同课异构和现场专家“个性化诊断指导”活动,引导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提升。四是引导教师在竞赛中挑战自我。组织教师参加“1115”杯教学竞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优化实践行为,提升实践智慧。
自我实现就是不断实现潜能、能力和天赋,完成使命,更充分地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在本性,个人内心不断趋向统一、完整和协同。[7]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意味着生命意义得到充分体认、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生命幸福得到充分体验。帮助教师获得自我实现是培训工作的最高目标。“在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之前,我们不可能认识宇宙中的伟大事物。”[8]培训需要发现教师、校长的伟大,并通过群体的互动引导他们认识、发现自我的伟大,让他们充满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项目设计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团队活动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努力满足他们爱、归属与尊重的需要,让他们对行为改进充满信心。搭建让他们“放光”的舞台,举办教学思想巡回报告会、教学成果展示会,组织办学联谊会、办学成果展示会,用外在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一往无前的实践勇气,诱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巅峰体验”:我相信自己,我创新实践,我奉献自己。
教师的内生发展是教师身心和谐、完整的发展过程,其表层是教师对教育的情感、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发展过程,其内层是教师自主提升价值观念,形成教育信念,获得身份认同,赢得生命尊严,享受职业幸福的过程。教育是最具创造力且充满无限可能的伟大事业,如果外在“烛光”能够照亮教师内生发展的生命旅程,教师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