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敏
幼儿是天生的探秘者。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索本能,促使他们常常自发地参与观察、操作、实验。教育应从这里出发,发现和保护幼儿探索世界的愿望,关注他们的兴趣与能力,注重他们思维的发展和经验的建构。幼儿园可以围绕科学角这一学习空间,小切口、宽思考、深开掘、长周期、结构化地展开研究,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促进其获得科学关键经验,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幼儿科学关键经验作为幼儿科学经验的一种,具有科学经验的特点,更具有自身的内涵与价值。它是幼儿满足好奇心与探究愿望的必然要求,是未来科学概念发展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方法、能力与科学态度发展的载体。基于场景活动与实践形成的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符合幼儿的逻辑体系、逻辑思维和特点,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完整性。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包括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过程,更表现为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关键经验可以看作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知识技能的结合体,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二是融合性。我们在提炼幼儿科学关键经验时,不仅要考虑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还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结,与语言、艺术、社会等其他学科领域经验相互融通。三是进阶性。幼儿科学关键经验具有递进性,如在“动植物的多样性”学习方面,小班幼儿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中班幼儿进一步发现相似动植物之间的异同点,大班幼儿则观察相似动植物中的细微差别。
科学角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蕴含儿童科学探究经验的完整境脉。多个科学角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资源系统,有利于解决过去在建构幼儿科学关键经验中存在的碎片化、随意性和缺乏系统支持的问题,为幼儿呈现更加丰富的科学世界。
首先,建构科学角的场景。在确定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园对探究所需要的科学角资源进行场景化建构,使其能够承载幼儿的个体游戏、小组游戏等不同探究样态,从而让幼儿自发开展观察、实验等实操活动,分类、预测等思维活动,以及对结论的表达与互动交流活动。
其次,基于底层逻辑设计科学角的内容。幼儿园观照幼儿科学关键经验,设置涵盖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科技产品、生活与环境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个角的建构,可能会侧重于某一类型,但也关注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如“动物农场”主要是饲养动物的科学角,但同时可以提供观察植物、对土壤和水进行探究的平台,以及科技与生活中关于材料应用、建筑搭建的探究经验。
最后,确定科学角的分类。科学角在样态上呈现自然场景、社会场景、工程场景。其中,自然场景以自然和谐的状态为导向,可创设动物农场、四季园和流动气象站等。社会场景以开放整合为导向,可创设经验博物馆、能源加工站等。工程场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导向,可创设巴布工厂、娃娃厨房、乐淘手工坊和沙水世界等。同时,以上场景又被分为户外科学角和室内科学角。户外科学角贴近幼儿生活,根据户外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科学角,供不同年段的幼儿共同使用;室内科学角融合了五大领域和其他区角。幼儿同一类型的科学关键经验能在室内外交替获得、互为补充。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科学关键经验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得的。因此,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角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应遵循“进入—沉浸—提问—探秘—分享”的基本流程。进入,是指幼儿自发走进喜爱的科学角场景,在场景中选择喜爱的材料,依据兴趣、能力、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沉浸,是指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运用观察、预测、分类、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理解和建构科学关键经验;提问,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针对游戏中惊奇的发现、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探秘,是指幼儿在场景中进行游戏性探究,带着问题和任务采用自主探索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的思考与分析、推理和判断,激发思维,激活想象,建构新经验;分享,是指幼儿可以相互分享观察中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倾听、理解、评价他人的观点,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获取更多经验。
同时,育人方式应遵循“导引—观察—对话—评价”的过程。导引,是指教师围绕活动的关键经验,以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发现、思考、猜测和尝试,使幼儿在场景的学习中自发亲近科学、探索科学;观察,是指教师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进行信息收集,为下一步的科学分析和支持性策略做好铺垫;对话,是指教师设置指向关键经验的层层深入的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通过梯级挑战,引领幼儿在科学角中开展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探究;评价,是指将教师的评价渗透于幼儿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科学教育蕴藏着无数吸引幼儿探索的“秘密”。幼儿园依据幼儿的视角和逻辑,构建科学探秘环境,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