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的校本架构与实践方略

2022-11-20 15:20李建成
江苏教育 2022年42期
关键词:架构校本建构

李建成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一直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对其实践意义提出自己的表述。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在《教学原理》中阐述的观点可以说比较全面:“第一,教学使正在成长的一代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作好准备,借此发展社会。……第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地作好社会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又对人格的、智力的、道德的、身体的全面发展,作出决定性的贡献。”[1]这一表述体现教学服务社会和服务人的价值追求,应该说在诸多教学目的的内涵界定中较具有指导意义。

架构不同的教学目的便会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架构受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要素影响,学校可以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人的成长、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校本价值的客观需要,对教学目的进行校本架构,形成个性表达、实践范式和校本表述。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体现了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的成长需要等角度进行校本化架构的要求。

一、教学目的校本架构的研究缘起

架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的校本教学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教学目的的局限。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学目的的定位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从学生角度阐述,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2];有的从社会角度阐述,教学是“为人类进步作贡献”;有的从教育自身角度阐述,教学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表述都只是从某一视角探讨教学目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架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的校本教学目的,是为了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师生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自己,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这更需要学校能够将快速发展的技术融入课程,师生创造变革世界的课程;这还需要人们不断以创新精神推动世界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架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的校本教学目的,是为了满足当今教学改革的诉求。托·斯·艾略特在《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指出了三项教育宗旨:从职业方面看,教育是为了谋生的培训;从社会方面看,教育是为了培养公民素质;从个人方面看,教育是为了追求完美的境界。[3]这一论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由此可见,教学目的应针对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架构。

架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的校本教学目的,是为了回应校本办学使命的期盼。学校以“成长”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成长教育”,肩负“让世界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办学使命。校本教学目的的架构,一方面是为了让师生在建构课程和探究世界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旨在不断丰富课程和发展世界。

架构“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的校本教学目的,有利于满足人追求生命价值的渴望。“生命不仅意味着生存、活着,而且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4]这便是说人的生命价值,一方面在于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在于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人的生命走向美好,需要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协调发展,也需要学校教学为其创造条件。

二、教学目的校本架构的价值探究

一是让教学目的校本架构的内涵更全面。传统教学目的观更多是从培养人、传承文化或发展社会某一方面定义教学,这样的定义使人们对教学认识出现偏差,往往只强调教学的某一功能。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体现教学以关注人、关注教育、关注社会为目的,能够凸显教学的生命性和社会性。

二是让校本教学价值的指向更多元。传统教学价值观更多是将教学定位为“培养人”或“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更多关注“知识技能的习得”或“社会文化的传播”“社会进步”。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能够体现教学生命发展、课程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指向,凸显教学的人本性和全域性。

三是让校本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宽泛。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往往关注已发现知识和已形成技能的传承。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让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发展,还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不仅关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还关注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不仅关注知识世界的学习,还关注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创造。这样的教学能够凸显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四是让校本教学方法的运用更适切。传统教学方法更多是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教师往往让学习者通过“记忆、理解和运用”习得知识。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让师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共同建构课程、共同探究社会生活和科技问题、共同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能够凸显教学的探究性和建构性。

五是让校本教学评价的实施更人性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是考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只关注每个人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精准程度。将“发展师生、发展课程、发展世界”作为校本教学目的,让教学评价关注师生的生命提升,关注师生对课程发展、生活世界的影响,能够凸显教学的过程性和生长性。

三、教学目的校本架构的实践方略

(一)在教学中“发展师生”

1.在“自问自探”中发展师生的认知方式

传授式教学主要发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的听觉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究式教学更注重发展教师的引导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学习新知识首先要进行“知”与“不知”的识别,即基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旧知识),对学习内容(新知识)进行识别,判断“知”与“不知”。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知”与“不知”的识别,进而将“不知”转化为“知”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识别‘不知’”和“转化为‘知’”的方式可以视作发展“认知方式”,其过程可以视作丰富“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问”。学生在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围绕分辨因子“是什么”、目标因子“学什么”和策略因子“怎么办”这些“激活因子”或“元问题”,通过自己(主体)和资源(客体)互动,在互动中识别“知”与“不知”,形成问题;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工具、学科特点等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提出教学中需要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学习目标。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探”。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以已有的认知结构对问题进行判断、探析,形成新的结构,推动“知”与“不知”的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促进他们将新形成的认知结构及资源转化成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不知”转化为“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能形成新的“不知”,这个“不知”又构成新的“自问”。学生始终是在“自问”“自探”,以及“知”与“不知”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在“促问”“促探”,以及指导“知”与“不知”转化过程中。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认知方式,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引导能力,改善认知方式,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2.在“建构课程”中发展师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是以教材、问题或项目为逻辑起点对原有知识进行的重构。师生围绕学科教材知识、某一问题或某一项目,对相关学科知识、生活知识、他人经验、个体知识进行结构化呈现,并对解决问题的科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表达,从而促进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得到更好发展。

第一步,教师“提供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提供教学资源,在提供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学生根据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

第二步,教师“启迪对话”,学生“交流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对话话题,在启迪对话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进行“对话”,在交流学习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

第三步,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问题解决情况自主设计或引导学生设计“实践题”,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学生根据教师设计或自主设计的“实践题”进行训练,在迁移学习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

第四步,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和自己教的情况进行反思教学,在反思教学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学生针对教和学的情况反思学习,在反思学习中建构课程,发展自己的认知。

(二)在教学中“发展课程”

1.让师生一起融通关联学科,用融合丰富课程

每门学科都以固有的逻辑和系统对其知识进行结构呈现,并以自己特有的知识形态构成这门学科课程的基本内容。发展课程的教学应让师生以原学科教材知识为基础,实施“学科+”教学。一是学科内融合,引导学生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知识体系,以及自己的认知方式,将教材中的知识前后贯通,优化知识结构,进而重构学科课程;二是“学科+学科”,引导学生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整合与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实施跨学科架构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科课程;三是“学科+生活”,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和社会生活进行链接,将“生活建构”和“学科教学”进行融会贯通,丰富学科课程;四是“学科+科技”,引导学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架构学科课程。

2.让师生一起探寻未知知识,用未知丰富课程

课程不应只呈现已知的结论知识,还应把未知世界作为内容;学习不只是学习教材知识,还应对未知世界进行自主探究。发展课程的教学应让师生“用教材学”——以教材为拐杖探究未知世界。一是探究发展性的知识。课程中有些知识仍然在不断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知识,并用科学的方式推测知识的发展可能,从而促进知识和认知不断向前发展。二是探究不确定的知识。教师不应将不确定的知识作为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可引导他们用辩证的眼光认识知识,并用思辨的方式辨析知识的适用范围,从而促进知识和认知不断向前发展。三是探究未发现的知识。一般来说,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中仍然有诸多未被发现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探觅“未知世界”,并用探究的方式实践新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和认知不断向前发展。

3.让师生一起总结知识经验,用经验丰富课程

总结经验是一种提炼,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课程建构。当下的教学往往对总结环节重视不够,有的虽然也有总结,但更多是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再现,这样的环节仅注重回顾和归类。发展课程的教学应让师生以探究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基础,通过教和学的总结使这一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一是总结知识收获。师生一起对新获知识进行总结,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师生一起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厘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融入“知识链”;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自己的方式呈现那些暂时还没有形成理论的经验,使其上升为可以推广的经验。二是总结学法实践。师生一方面总结选择学习方法的依据和过程,另一方面总结使用这一学习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要总结使用这一学习方法的局限——还可以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类问题。三是总结问题探究。师生一起总结问题的形成过程,从中找到提出问题的策略,并升华为经验;一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内化为思想。在此基础上,一起寻找与其相关的新问题,为课后拓展延伸找到实践课题。

4.让师生一起整理知识结构,用重构丰富课程

整理知识结构是一种总结,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发展课程的教学需要师生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理,通过整理,促进知识增值。一是按照知识类别整理。教学过程中,师生按照相应逻辑体系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理,把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建构到同一逻辑关系的链条中,并做到横向联系、纵向贯通,以层级化形式循环上升,为知识发展和运用奠定基础。二是按照认知结构整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系统整理,将原认知和新知识转化到同一结构关系的图式中,并做到前后融通、表征科学,以模块化形式循环上升,为认知的完善和丰富奠定基础。三是按照解决策略整理。教学过程中,师生根据问题的解决策略,按照发展思维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将思想方法和解决策略内化到同一思维结构的关联中,并做到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以结构化形式循环上升,为思维生发和创新奠定基础。

(三)在教学中“发展世界”

1.让教学链接生活世界

发展世界的教学应将生活世界引入课堂,力求“把世界作为课堂”,“以‘教学’的方式改变世界”。一是从世界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师生根据学科教学内容,链接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寻找自然、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在世界中探寻改变策略。师生针对生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生活世界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生活方式,促进人类文明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2.把项目建设融入教学

发展世界的教学应关注社区或社会改造项目的研究,在项目实施中发展创造力,使世界变得更加完美。一是在生活世界中寻找研究项目。师生根据学科内容和世界发展需要,在社区甚至更大范围内寻找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未来科技世界需要建设的项目。二是在项目构建中发展生活世界。师生针对生活世界中需要发展的项目,依据自己的认知可能和项目研究可能设计研究与建设方案,建构实验研究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找到项目建设的方式,并不断完善项目建设。

猜你喜欢
架构校本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建构游戏玩不够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