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康,余正军,范晓培,郑诗琪,姚 远,王清文
(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陕西汉中 723000)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汉中是农业大市,常用耕地面积达21.24万 hm2,其中水田9.93万hm2、旱地11.31万hm2,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对粮油果菜茶等产业造成威胁巨大。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是植保工作的主要职责,而健全的植保体系是植保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市植保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基层植保机构开展调研座谈,掌握了全市9县2区植保机构的现状,明晰了汉中市植保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就加强全市植保体系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汉中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市、县(区)两级植保体系。其中市级植保机构1个,县区植保机构11个,均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除城固县、略阳县、镇巴县植保机构是独立法人单位外,其余均为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设植保植检站。勉县、镇巴县、城固县、佛坪县、留坝县植保机构除承担病虫监测与防治、植物检疫工作职能外,同时承担辖区农药监管职能,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区、宁强县、西乡县、略阳县、洋县的植保机构不承担农药监管职能。
1.2.1 市县级植保人员情况。市、县级核定植保人员编制数93人,实际在岗总数117人,财政供给117人,各县区在职人员数量不平衡。从学历结构看,全市植保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植保专业技术人员88名,占比75.21%,从职称结构来看,全市植保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好,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35人,占比39.77%,中级职称31人,占比35.23%。从年龄结构上看,专业技术干部老龄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在职植保工作人员11人,占比12.5%;36~50岁47人,占比53.41%;51岁及以上30人,占比34.09%。其中汉台区、南郑区、西乡县、镇巴县、留坝县五个县区无3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
1.2.2 乡镇级植保人员情况。全市共有171个农业乡镇,据调查统计,设有农技推广机构的乡镇105个(南郑区下属9个片区农技人员编制均属于区农技推广中心)。全市各乡镇实际在岗技术人员184名,其中植保专业技术人员57名,占比30.98%,副高及以上职称植保专业技术人员7名,占比2.48%。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12人,占比21.05%;36~50岁21人,占比36.84%;51岁及以上24人,占比42.11%。
近年来,汉中市县植保植检工作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的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切实抓好病虫监测与防治,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认真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与防除,为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汉中市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44.41万hm2,病虫草鼠害年平均发生面积99.28万hm2,防治面积120.94万hm2。市县植保系统全年开展田间病虫草鼠害调查天数平均为139.5天,开展调查6 610人次,年均发布病虫情报169期,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54个,办理农药经销许可个数337个,开展技术培训班315期,技术培训人数1.8万人,开展农药使用调查82次,田间技术指导5 198人次,办理检疫审批1 699批次。
全市在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应用病虫自动化远程监测设备35台套,重点应用于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二化螟等病虫害监测预警,为全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引进示范先进植保防控设备,无人航空喷雾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先进防控设备,目前全市已有专业化防控服务组织25个,无人航空喷雾机52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5台,各类(担架式、推车式、车载式)液泵喷枪喷雾机17台套,背负式机动弥雾机794台套,主要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由2015年26.6%提升到了2021年的43.2%。
大力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高效低容量低风险农药品种替代技术,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应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方式,开展绿色化、轻简化、精准化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由2015年30.4%提升到了2021年的45.28%,病虫绿色防控面积由2015年的13.76万hm2提升到了2021年的21.74万hm2。农药利用率由2015年36.8%提高到了2021年的41.2%,化学农药使用量持续降低,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1.1 植保植检工作量大、业务面广,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汉中市县植保植检部门承担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重大病虫监测防控、植物检疫、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等工作。市县财政供给植保人员有117人,全市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44.41万hm2,人均要承担0.38万hm2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及防控技术指导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重点工作,加之植保数据填报平台多而杂,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宁强县、略阳县、佛坪县、留坝县、洋县专职从事植保工作的人员仅2~4人,西乡县因受编制影响,近10年来一直未能招录本专业高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植保工作的需要,影响了植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乡镇技术人员有184人,其中植保专业技术(含农学)人员只有57人(其中城固县、西乡县、佛坪县、镇巴县、留坝县无乡镇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30.98%,且主要承担着乡镇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从事植保工作的人员和时间很少,不能满足乡镇植保工作任务需求。同时受筹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抽调人员的影响,植保技术人员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植保技术力量进一步弱化。个别县区存在上级主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长期从事行政工作,致使其对业务工作无暇顾及,部分基层存在挤占农技人员编制问题。
2.1.2 人员结构老化日趋严重,职称晋升困难。市、县植保专业技术人员有88人,但35岁以下的只有11人,仅占12.5%,其中汉台区、南郑区、西乡县、洋县、佛坪县、宁强县、镇巴县无35岁以下植保人员,人员结构老化较为严重。全市副高及以上职称植保专技人员只有35人(其中佛坪县、宁强县植保站无副高及以上人员),乡镇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有184人,但副高及以上只有7人(勉县2人,宁强县5人),仅占3.8%。同时受职称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县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困难,工资待遇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1.3 知识更新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日趋严重,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对粮食生产威胁巨大,同时国外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不断侵入,植保植检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省级以上技术培训明显减少,市县植保人员不能及时更新业务知识,特别是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更少,对植保新技术、新知识掌握甚少,对新病虫害的出现明显力不从心,亟待提高业务水平。
市县植保系统每年支出工作经费106.27万元,远小于每年实际开展工作需要经费223万元,部分县区(汉台区、勉县、洋县、留坝县、宁强县)经费少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药物设备采购耗时较长,而病虫害防控具有时间性,易错过防控最佳时机。上级植保项目下达后存在时间滞后、使用率不高等情况,造成仅有的经费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影响了服务效能。
2.3.1 测报手段落后,远程监测设备较少。目前,病虫监测仍然主要依靠技术人员大田调查为主,近年来虽配备了二化螟、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远程监测设备,但由于无专用经费,病虫远程监测设备布点少,监测区域和范围有限,导致监测结果代表性不强。全市二化螟远程监测设备(闪讯)在宁强县、勉县、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略阳县等8县区配置了16台,小麦赤霉病监测设备仅在城固县、勉县、南郑区、略阳县配置了4台、马铃薯晚疫病远程监测设备仅在镇巴、宁强县、略阳县、西乡县安置了7台,同时面对复杂地理和气候条件,开展病虫监测和防控愈加困难。
2.3.2 高效植保防治器械少,作业效率低。由于汉中市作物种类多,田块面积小,大型植保防控设备使用受限,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高效植保施药器械推广应用较慢,目前全市植保防治器械仍以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为主,占比达90%以上,全市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仅有5台,植保无人机52台,年作业面积仅1万 hm2左右,仅占全年病虫防控面积的1%左右。特别是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开展大规模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山区县地块分散,病虫统防统治作业成本较高,现有的补助标准较低,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对开展统防统治积极性不高。
镇、村两级基层植保网络体系不健全,镇(办)一级植保(农技)技术人员少,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且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业务能力不足,村上基本没有植保(农技)服务人员,致使上下配合不力,信息反馈不畅,尤其是那些时效性很强的病虫害调查数据不能及时搜集,发布的病虫害预报及防治信息资料也很难及时传送到村、组和农民群众手中。部分县植保部门工作条件差,交通不便,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支持,下乡进行病虫害调查、开展植物检疫等工作时,常常没有交通工具,工作开展艰难。个别县区下乡无补助,进一步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后续力量培养,加大新鲜血液输入,切实稳定植保监测技术推广队伍。尽量减少抽调,并禁止基层挤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使农技人员在现代农业发展、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和科技支撑作用。适当放宽农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条件,注重实绩,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贡献、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做出业绩的,可补充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会,提升植保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更高层次服务需求。
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完善镇、村两级病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体系,增加、稳定和充实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特别是为镇村两级(或者是根据不同作物生态类型分片)配备病虫监测防控技术人员,进一步充实壮大植保体系队伍。
植保工作作为一项纯公益性服务工作,各级政府应将植保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好植保人员的福利待遇,落实福利待遇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病虫监测调查必要的交通用车、下乡补助等,改善其工作条件,使植保技术人员将精力全部用于本职工作,更好服务“三农”事业。建议在植保项目中根据病虫发生实际提前下达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时效。
各级政府加大重视,更新和补充自动化程度高的病虫监测设备,提高病虫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测报管理标准化,提升预测预报精准度,积极研发推广适合山区病虫防治的现代化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生物农药及绿色防控产品补贴,强化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在重大病虫防控中为应急药物、设备采购开通绿色通道,简化采购流程,以保障做好重大农作物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强化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实现种植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