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淼,李 奥
(1.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滁州 239001)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地带。十九大明确规定,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黄河流域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21年10月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目前,黄河流域九省的GDP为28万亿元,占全国的25%,总人口数为42 068万人,占全国的30%;不管是在经济体量还是从人口规模来看,黄河流域在中国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实现黄河流域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
黄河流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9个省,由于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条件,即使在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时期,黄河流域依然存在着相对贫困、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进一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地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努力,这要求乡村经济必须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探究黄河流域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总结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禀赋差异和发展限制因素,进而提出实现黄河流域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办法。
黄河流域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弱于长江经济带,先天不足是困扰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因。2021年之前,黄河流域有128个贫困县,从上、中、下游来看,贫困县的数量分别为58个、61个、9个,贫困地区扎堆集聚在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中上游地区。“贫困县聚集”迫使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贫困得不到改善,政府税收减少,进而加重社会贫困,形成贫困循环的圈层。2021年,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是黄河流域乡村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黄河流域中的黄淮海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河南地区和山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但是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结构单一、环境保护和农耕发展冲突等因素成为阻碍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黄河流域乡村非农业经济发展从小买卖、临时工等逐渐发展到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改革开放后,乡村产业逐渐形成多样化的形式,村建厂、村办企业逐渐增多。2017年,依托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乡村非农产业进行快速转型升级,通过承接来自城市的产业,乡村非农产业发展逐渐多元化、稳步化,上中游城乡收入比例由3下降至2.7左右,下游城乡收入比例由2.5下降至2.2左右,虽然收入差距在不断降低,但是上中游的收入差距仍远远高于下游。黄河流域乡村非农产业面临着规模依然不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
上游地区位于中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过渡段,大陆性气候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因此土地利用价值较低。经常爆发旱灾、水灾、虫灾、鼠害等对上游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除了宁夏和河西走廊地区外,大部分耕地都需要灌溉,干旱时刻威胁着上游农业经济的发展。上游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业的稳定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较差、自然灾害较多,再加上缺乏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原因,上游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备受掣肘。水涵养、防风固沙、物种资源、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大多分布于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不仅承担大部分生态保护的功能,更要承担经济发展的作用,协调生态保护和乡村经济发展是上游地区的一大挑战。
中游地区乡村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中游地区拥有着汾渭平原、关中平原等人口集聚区,同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中游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但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非农产业发展单一限制着中游地区乡村经济。第一产业因黄土高原经过多年的环境破坏,地质承载能力已经最低,虽然近些年国家开展一些了退耕还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措施使,濒危的黄土高原地质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部分影响,因而中游地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协调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2011年以来,中游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0.5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2倍,历史文化和环境资源使得中游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中游的矿产资源产业较为单一,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隐患。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山东省和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三大产业发展较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受泥沙影响,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窄,形成了面积高达1702km2的黄河滩区,黄河滩区造成的贫困地区是制约下游地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滩区人多地广,自然环境复杂,“地上悬河”时刻影响着居民生活,同时滩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发生灾害后难以及时对滩区居民补偿损失。目前仍有大量村民居住在黄河滩区,这是下游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上游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可以充分利用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修复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提升生态宜居度,为第三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从而减少因农业产业从业人数不足导致的第一产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并根据不同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进行村庄集聚、促进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中游地区以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通过保护和有序开发优势资源,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关联和反哺生态环境和第一产业,从而形成优势集聚、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同时农业产业的品牌效应,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严把质量控制,依靠文化底蕴进行营销,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对于下游地区而言,应权衡洪水治理、土地资源承载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落实国家耕地红线政策,主动治理优化滩区移民生活条件、给予移民增加经济来源的政策支持、优化体系增强滩区移民的培训效果和公众参与严格移民资金监管等方法。
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战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需要因地制宜,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系统协同发展,进而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