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可行方式

2022-11-20 13:44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史大双
家长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驱动探究数学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史大双

在长期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在沿用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而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大量的机械性知识,但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无法在情境中将所学数学知识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强调要及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探索性、现实性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法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提倡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数学意义的全过程,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作用,并丰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而这一过程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准确把握任务驱动法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和数学课程的联系,并着眼于教学实际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学习实效。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育意义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讲,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全过程。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以及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指学生所经历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相对以往过于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结论的模式,任务驱动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加全面的反思。比如,“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我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利用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通过观察发现,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带来的学习难度,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困难,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而通过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并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相对单一的知识灌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无疑是更加重要的。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给学生提供抽象、分类、比较、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尝试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学生的数学思想也可以得到集中的体现。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更为系统的认识。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意味着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任务,以此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指导性。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能力往往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需遵循指导性原则。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紧密贴合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需突出重难点知识,从而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其次,要注意对学法的指导。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学习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点拨。

二、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模式的教育意义,需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性。任务驱动学习并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能以直接传授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考,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线索,从而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学习自信。第二,兴趣性。兴趣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其注意力得到长时间的维持。相反,若学生认为任务比较枯燥,则容易对学习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兴趣性原则,利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二,生成性。尽管教学中的任务通常是预设的,但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充分关注任务的生成性,保障预设任务的弹性。之所以要注意任务驱动的生成性,是因为教师通常无法在准备教学活动时预见所有的细节。所以教师应明确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并在设计任务时预留充足的调整空间。第三,过程性。这主要是指展现思维的过程性。任务驱动教学十分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表现。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可以利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记录,以此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自己的反思结果加以展示。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分享与交流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认识。

三、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设计情境式任务,激发学习意愿

创设情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都需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毋庸置疑,一旦脱离情境,学习活动就难以独立地形成于大脑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现实生活可以视为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因此,小学数学的组织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给学生提供情境式的任务。通过生活场景引出数学问题,从而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比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本课中需帮助学生依据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并使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小数。由于小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学习过的整数、分数等数量概念。然后,笔者出示了一张文具店的商品价目表,这张表中展示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具及其价格。比如,中性笔的价格是2.5 元,钢尺的价格是3.5 元,书立的价格是13.5元。接着,笔者将这些数字提了出来,并鼓励学生回忆了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还会用到这些有这种“点”的数字,并引导学生思考了这些“点”的意义是什么。利用情境式的任务,逐步从生活现象过渡到了数学概念的学习中。

(二)设计动手式任务,引导数学探究

活泼好动是学生最重要的性格特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安静地听讲很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进行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动手操作任务,可以营造一种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感悟。比如,教学“轴对称”时,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而本课中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轴对称,从而使学生深入探究轴对称的特征以及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教学活动依然离不开生活物品的配合。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等物品。然后,笔者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动手操作。除了独立思考之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同样是极为必要的。因此,笔者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足的时间,以供学生分享自己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的认识,并针对分歧之处及时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通过这一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学生在交流中扩大了自己的认识。由此可见,利用生活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极为必要的。

(三)设计合作性任务,组织互动交流

小学生的认知基础比较薄弱,认知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够完善,而且思路也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作性的任务,组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歧之处进行交流。利用这种方式,能优化学生的探究思路,使学生获得初步感知,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合作性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分组前,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与同伴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在分组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搭配。一般来说,组内学生要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便实现优势互补。而不同小组之间则要保证整体水平相近。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从而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其中。最后,布置适当的任务,以使合作探究活动有的放矢。在讨论完成后,要组织各小组交换讨论结果。同时,教师应展开评价。教师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注意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四)设计变式型任务,促进思维发散

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基于这一目标,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变式型的任务。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思维的发散,从而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通常来讲,变式型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具体的形式:第一,设计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结果确定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深入挖掘,并列出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从而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根据问题条件设计多个问题。通过对问题条件的适当改变,可以引出多个具有差别但又存在一定联系的问题。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类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设计开放性任务,引导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同样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数学思想,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条件不同而可能引起问题结果的不同时,需要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分开进行讨论,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型的任务,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不难理解,开放型任务是相对结论确定、条件完备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学习活动。开放型任务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过程没有现成的方法,有时也没有确定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与验证,而这一过程对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培养无疑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开放型任务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克服学生的思维局限。比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结合课内知识,笔者在任务中结合课内知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 厘米,如果用6 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由于拼接的方法是不固定的,所以学生需要分情况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锻炼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设计实践性任务,强化知识应用

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是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任务设计中,“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及时调整单一的书面任务方式,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性练习任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突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熟练的把握。而且能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这种数据处理工具的应用价值,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之后询问家长一天中的总消费,并计算衣、食、住、行、用等不同消费金额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数。之后,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最终,利用这种以调查和动手操作为主的课后练习方式,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相对单一的书面练习,实践性的练习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灵活的掌握。同时,从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来看,数据处理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借助这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开放式教学中,延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是极为必要的。

综上所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而在新课标推进落实的背景下,任务驱动无疑是一种极为契合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学习活动组织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任务驱动模式的基本应用方法,并根据学生是实际情况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及时梳理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从而充分保障教学实效,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猜你喜欢
驱动探究数学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设问引导探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错在哪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