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娜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比较大的学习难度。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陈旧的教学理念,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构建和谐课堂上面,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使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什么是和谐?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对和谐给出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和谐的课堂主要是指营造全面的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参与、自主表达、自由享受的权利,学生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坦诚的。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当中实现了和谐共处,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保持着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人们认为这是一门非常稳定的学科,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根据相关的数学原理得以解决,所以同学们在课堂上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相关的运算规律以及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想法虽然能够在某一层面上,让同学们的能力得到发展,但是却过分地关注了数学的应用性质,而忽略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数学的趣味性。科学和严谨,是我们给数学打上的标签,是因为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烈的逻辑结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也只注重对于教材知识的挖掘,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要求难度较大,也非常容易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学不好数学的挫败感,反而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厌烦情绪。
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提出了和谐课堂这一概念,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和谐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同学们感到更加轻松、更加愉快,也能感受到教师充分的尊重。教师多多考虑学生的想法,把学生当成是平等的个体进行情感意识上的交流,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的全面而又新颖的教学设计,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通过多样化活动的创建为和谐课堂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也让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得以激发,让同学们有了学好数学的动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基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标准,从灵活开展小学数学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突出“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主动采取更加灵活的课前导入方式来促进教师、学生、教材、内容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各要素之间均衡发展并且呈现出互相促进的状态。在这样的和谐课堂当中,师生能够得到更加自由、愉悦的发展。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教师对于新课内容进行预告和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在新课导入时应当突出灵活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可以采取导学、导练或者是导思的形式进行课前知识导入,课前导入的方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这样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能够使得学生在每一堂数学课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新鲜感,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1]。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提高课前导入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课程开始之前提前准备好了三角板,通过课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三角板的三个角。通过三角板的外部形状来帮助学生熟悉角的结构,从而认识角的边和顶点。当学生们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角。有的学生举起自己的课本,说自己的课本的边缘就是角;还有的学生指着教室中的钟表说,表上的指针也能够组成角;还有的学生说黑板的边框也是角。因此通过灵活的课前导入能够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生活当中的数学元素,并对数学产生更多的亲切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公认的十分高效的学习方法,现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小学数学的课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在数学课堂中掌握最大的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数学教师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不仅要活跃课堂气氛,传授本课的重难知识点,还应当激发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合作探究当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当中扮演的角色是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明方向和最优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较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成师生共赢的局面[2]。
例如,在学习“测定方向”的时候,开展小组探究式学习非常有必要。学生需要认识指南针并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因此在班级内授课的时候,可以先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均匀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当中由学生自己推选出一名小组长作为发言人,对本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在开展《测定方向》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也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切实感受校园当中的方位。学生分小组在校园里确定不同的观测点,然后利用指南针确定出方位,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8 个方位上的不同事物。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能够率先完成观测任务。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探究过程当中收获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沟通交流,认真探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况。因此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师生和谐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在教学中能否构建有效的师生和谐互动,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建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从学生身上获取听课效果反馈。如果整堂课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而没有进行师生互动的话,那么这堂课程的效果是打折扣的,是单向输出的填鸭式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倾向于开展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时不时要停下来进行发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学生出现走神开小差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讲课模式,努力营造出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随时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和谐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首先教师以学校开运动会为例,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在运动会上每个班级都会分得一箱矿泉水,而一个年级总共有10 个班级,那么每个班级得到的矿泉水数量就是整个年级的1/10;做完示范之后,教师可以换成不同的具体事例来考一考学生是否会随机应变。比如说,以分生日蛋糕为例,假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家人买了一个大蛋糕,在分蛋糕的时候,妈妈提出要把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你自己5 个人来分这个生日蛋糕,那么每一个人能够分得多少生日蛋糕呢?大部分的学生能够仿照运动会分矿泉水的例子,快速地说出分生日蛋糕答案。像这种类似的小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写在教案本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来构建和谐课堂,从而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相融合。
构建和谐课堂不能够忽视课后答疑环节,课后答疑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后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主要内容,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和谐课堂时,不仅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而且还要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进行课后及时的巩固复习,让和谐课堂能够延续到课后答疑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正处于十分敏感和脆弱的时期,在一个班级当中,教师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在课后答疑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个性化的课后辅导答疑使全班的学习进度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上,避免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差而出现掉队的状况。数学科目在小学阶段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后主动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课后答疑,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关怀性,一方面能够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自信,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和集体学习进度。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并不到位,甚至没有完全理解小数的相关概念,练习册上的填空题也不会填,不知道一厘米等同于1/10 分米这种换算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敏锐地发现,这样的学生在理解知识的环节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单独辅导。因此在课后答疑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或者填空来让这部分学生进行练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引导这部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内容,从而在课后答疑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增加练习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数学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通过课后答疑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慢慢找回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课堂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又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利的课堂,是实现双赢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和授课教师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收获的经验积极投入到今后的课堂中去,做到时刻激情于教学、激励于学生、激动于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