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娟
(江苏省苏州学府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创新进程加快脚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且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美术课程是此阶段的重要科目,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推进作用,为此,本文作者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入手,发现目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教学过程缺乏活力、作业评价单一局限以及教师忽视教学反馈五个方面的短板与不足,随后教师结合掌握的新理论及经验,从运用信息技术、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多维作业评价以及推进教学反馈五个角度阐述如何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成效。
1.1 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穿插着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教学手段偏向于传统,一方面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其无法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未切合新时代的特点,教学趣味性较差,学生无法感知乐趣,在课堂中配合度较低,从而教学进程推进得不顺利,教学效率较低。
1.2 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美术科目中,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在初中美术课程中主要指对具有美的特征的作品、建筑等的赏析能力,以及设计应用能力,但是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科学及系统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实践素养无法获得有效提升,从而美术学科能力发展具有片面性。
1.3 教学过程缺乏活力。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美术技法技能的提升,忽视运用多方面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进程,既无法提高课堂容量,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强调先教学后学习的方式,没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意识,学生只能在被动听讲中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习态度消极敷衍,学习过程缺乏活力,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活跃度较低。
1.4 作业设计和评价单一局限。作业环节是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美术素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教师所进行的作业设计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设置的作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学生无法从教师处获得较为有效且多样的反馈,心理被表扬、被称赞、被指导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便会逐步下降,进而教学良性发展受限,教学成效较差。
1.5 教师忽视教学反馈。教学反馈环节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换感受与建议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教师忽视这一环节,教师无法从学生处了解主观以及客观教学效果,学生也无法获得学习方向与模式调整意见,导致学习进程与教学进程无法同步优化,从而教学进程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无法为新一轮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与经验,进而初中美术教学效果迟迟无法提升。
2.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1.1 借助媒体形式,提高课堂展示。媒体资源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直观的物象,从而帮助学生高效理解知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资源,可以增强课程的展示性,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推进教学效率提升。为此,教师应将媒体资源与教学进程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人物画”这一课程时,首先,教师通过网络搜寻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并且在课程之初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画的特点,并且初步感知中外人物画的区别;其次,教师运用课件资源,讲解中外人物画的区别与共同之处,将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列在左侧,随后将相应的西方人物画的特点列在右侧,以此通过直观对比的形式,辅助学生高效理解与掌握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媒体资源,可以在直观展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此种方式切合初中生的喜好与兴趣点,可以提高其在教学中的配合度,从而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2.1.2 运用微课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微课是一种运用视频记录知识讲解过程的教学资源,其可以被反复观看且可以随时暂停,一般针对讲解某一具体的知识点,教学内容较为集中且时长较短,可以被教师灵活运用在教学进程中。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任务与目标,科学运用微课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运用介绍中国山水画概念以及特点的微课视频作为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程内容,并且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名作的创作时间以及风格特点时,简单的知识运用微课视频一笔带过,要求学生在观看中学习,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知识时,教师暂停视频,辅助以口头讲解,帮助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知识;最后,教师将微课视频发送给家长,要求学生在回到家中后,通过观看微课进行初步的复习与回顾,其可依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重点观看微课。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微课手段,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
2.1.3 通过线上平台,增强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推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产生对学科持续性的学习热情的有效保证,但是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局限在课堂以及学校内,一旦下课或者学生离校,师生之间便无法再开展有效的对话。为此,教师应该利用线上平台这一工具,打破教学的局限性。比如,学生在参加一些美术活动时,如画展、艺术节、民间艺术体验等等,可以利用手机、摄像机等电子产品对这些活动进行拍照和录像,并且通过教师提供的二维码提交分享。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并通过学生了解平时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感受来设计教学,开展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2.2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2.2.1 关注设计应用,提高创美能力。设计应用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着重强调的实践能力,其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布局规划能力,一方面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两方面共同提升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与此同时,重视实践素养的提升是新课改过程中着重关注的内容。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设计应用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书”这一课时,首先,教师选取几本封面较为精美的书籍,将其展示给学生观看,引导其在实际观察中感受设计应用的重要性与价值,并且推动其产生自主实践与操作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定一本书籍的主题内容,随后为其选定的书籍制作封面,引导其运用卡纸、胶水、剪刀等工具,先在纸上规划出各个部分的内容,随后运用画笔或粘贴裁剪,制作出其构想好的封面,以此推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审美意识与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关注设计应用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实践素养,并且其可以在感受到趣味的基础上产生主动创造的兴趣。
2.2.2 运用地方资源,培养人文素养。将底蕴深厚的地方资源融入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促使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得以极大程度的丰富,学生也能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也能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地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就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效运用地方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欣赏实际的物象中,形成强烈且深刻的认知与印象,并借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有“园林探幽”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以“苏州园林”为探究对象,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学习,首先,教师一边带领学生观看园林中的自然景色,一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与美感,在此过程中,因为自然景色带给学生的感受是直接且生动的,所以此过程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只需要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即可;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设计与布置时,讲解其蕴含的人文内涵以及设计巧思,以此学生在掌握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感受增强认知。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对中国园林的造园要素、造园格局产生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园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深刻的体会,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3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活力。
2.3.1 实现先学后讲,引导自主探索。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先教学后学习的教学顺序,学生被动听讲,无法产生自主探索意识,但是美术课程的魅力就在于自主发现与创造,所以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为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顺序,实现先学后讲,例如:教师在讲解“水墨交融写青山”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赵孟頫,并且让学生赏析作品《秀石疏林图》,随后提出问题:《秀石疏林图》传递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这样,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积极交流,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也能够懂得欣赏作品时从哪方面入手。之后,教师也设计了“毛笔及表现方法”“酣畅淋漓的表达”“树木和山石的画法”“合作临摹,创造乐趣”等活动,让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便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技法技能的准确认知和深入掌握。
2.3.2 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教学氛围。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将知识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活力。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少版美术课本中“留住精彩的瞬间”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设置问题“在当前时代,留住精彩的瞬间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本节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此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推进学生在后续听讲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并且跟随教学主线深入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以及视频形式,创设直观情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摄影”这一艺术表达形式的特点;最后,教师邀请学生主动阐述其对于摄影这一美术形式的认识与感受,对回答新颖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创设激励情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可以营造学生感到舒适的教学氛围,从而推进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为教学过程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2.4 多维作业设计与评价,针对提升素养。在作业设计方面,美术教师要做到摒弃程式化、笼统化的作业设计模式,而是设计多元化的美术作业,如注重重难点的掌握,使美术作业“分层化”,确保美术作业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水平;设计“活动式”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趣味化”作业,让美术作业变得饶有乐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美术教师也要做到对美术作业时间的合理安排,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尾。
作业评价环节是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从教师处获得指导与建议的重要途径,只有保证多维度推进这一环节,才可针对性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的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多维的作业评价,例如:教师从技巧、态度以及创造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首先,教师在每次学生作业完成后,将其作品收上来,分析其在创作时运用了哪些技巧及其运用的熟练度,并且从这一维度为其作业进行评分;其次,教师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其创作作品的原因,以及其主观角度想要运用什么方法展开操作,以此教师掌握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态度,并且按照其态度是否认真进行A、B、C的评级;最后,教师询问学生想通过画作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且自述其作品的优秀之处,以此教师可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单一标准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多个角度发掘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为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5 推进教学反馈,深化教研过程。教学反馈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是教师调整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调整学习方向的前提与基础,并且其可以帮助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为新一轮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以及方向。为此,教师应该推进教学反馈环节的有效实施,例如:教师构建与学生的双向反馈机制,首先,教师记录学生每次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其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随后结合其在作业以及考试中的表现,分析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和美术技法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其次,教师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交流活动,指出学生现阶段的问题,以此在美术学习中展现出的潜力,为其后续在学习中扬长避短提供指导,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总结教学中的问题与短板,寻求具体方法弥补不足,并且应用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以此推进教学进程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推进反馈这一环节的实施,可以推动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同步调整,从而深化教研过程的价值。
综上所述,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环,并且还是后续高层次教学的奠基,其具有重要的衔接与过渡作用,此时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解与教授,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美术课程是一门以认知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科目,其是我国教育各方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设置的教学科目,但是当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进程进展得较为缓慢。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初中时期在青少年成长进程中的重要性,正确认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价值,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有效性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