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脱困”研究

2022-11-20 09:33邵琳琳
读与写 2022年30期
关键词:情境农村数学

邵琳琳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中心小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由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自主性等问题不断阻碍着农村地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改革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困境

1.1 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是目前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处于困境的首要原因。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后续教学工作稳定开展的依据。然而部分农村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未能率先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承担起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的责任。缺乏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不仅难以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农村数学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这些无疑都是目前农村学校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2 教学方法落后。除了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农村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农村地区因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都较为落后。农村学校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点的灌输,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策略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落后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严重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导致农村数学教学质量水平无法提升,农村数学教学陷入困境。

2.农村学校数学教学脱困方案

2.1 明确教学目标。针对农村学校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教师应积极探索应对策略,为“脱困”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需要率先考虑的问题。教师在农村数学课堂中应确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责任。只有当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内容有详细全面地了解。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农村数学教学活动制定清晰的计划,计划中包含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且合理,从而保证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尽快“脱困”。

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包含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比大小、11~20个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内容。教师在每学期开始前就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好教学大纲,拟定出教学计划,清晰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可以大致的设计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读、会写0~20的数字;初步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和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根据加法、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初步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钟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等。

2.2 加强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农村学校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环节。农村地区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经常会出现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及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尽快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本地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本地教师教学水平。教育部门可定期开展互助培训活动,组织农村教师参加讲座并安排教师前往优秀学校进行教学进修。通过这种引入优秀教师与培训本地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可快速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水平,从而帮助农村数学教学摆脱困境,完成“脱困”目标。

2.3 硬件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欠缺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学校引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需要依靠课本以外同样离不开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支持。硬件设备的缺乏会影响教师的信息传递及学生的信息接收。多媒体设备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可帮助教师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具象化展示,同时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因此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脱困”的有效对策之一。

2.4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具体的教学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从而帮助农村数学教学走出困境。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及互动式教学,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创新教学方法是快速提高农村数学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也是提升数学课堂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更是农村数学教学“脱困”的重要对策。

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困”策略

3.1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每个学生的接收能力也大不相同,导致教师为了更快地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在课堂中会采用直接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解题过程及解题技巧,然后再结合相同习题的反复练习,来加强学生能力的提升。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更好地发展,进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可以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并放大阅兵方阵,让学生观察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在学生算出后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而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环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利用这一问题提高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其思维的难度。

3.2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科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自然科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为了加强数学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元素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并解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的具体形象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克和千克》教学为例。《克和千克》是小学数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次课程是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重量,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为了加强学生的感知,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问题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以拿着两袋不同质量的糖果向学生提问:“你们愿意让老师发哪一袋糖果作为今天的奖品呢?”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回答拿大的那一袋作为奖品,接下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包装袋上的数量,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入课程主题。在感知千克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盘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1千克砂糖的质量,然后要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教师还可以拿出同是1千克的铁块、积木和饼干,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这些活动不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念,更是通过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物品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念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3.3 利用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农村学校数学教师同样可以将这样的方式利用到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3~5一人组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实践能力等。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为学生营造沟通交流的场所,主动探索的机会,以此来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以《圆柱体侧面积》教学为例。《圆柱的侧面积》内容是在认识圆柱体及它们的各局部名称及掌握了圆柱的根本特征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此局部教学内容初步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圆柱外表积和体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开始,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将求十万个乐事薯片制作材料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开展。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通过剪、量、画、算等方式,想方法求出一个乐事薯片的包装筒的侧面积。在学生探索后将学生的方式进行整合,分别用不同方式得到的数据计算面积,看结果是否根本一致,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柱底面的周长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一结论,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3.4 为学生创设更多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再加上农村小学学生能力水平有限,在之前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让学生对公式和概念进行记忆,并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环节和机会来加强学生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手操作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更加有效地发展,解决当前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以《分类与整理》教学为例。《分类与整理》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探索,思想较为灵活,但由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不足,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情境图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因此,教师同样的也可以先利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在情境主线的贯穿下为学生设计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教师出示两个书架,让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环节可以为学生心理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而在接下来的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的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索。教师利用教材中所给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气球分类的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将气球分一分,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然后让学生将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展示记录方法。

结束语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需要农村教育工作者分析现状并制定详细的“脱困”方案进行解决。本文从两个角度出发,着重对农村数学教学中的“脱困”情况进行了研究,农村教育工作者可以此为鉴开展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情境农村数学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感悟三角形的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