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帆,王 颖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与通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强劲,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当前,各职业院校已经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以亿为单位计数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人才。然而,一直被认为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附属品”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生源相对不足、地区性技术壁垒、社会就业不完善等。国家于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此外,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给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该正确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深入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更多优质技能型劳动人才。
云计算是计算机领域的一大产研热点且在未来有望持续加速发展。人社部2020年的有关分析报告指出:“重点工业城市的云计算技能型人才缺口非常突出,如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人才缺口都在10万以上、而深圳和广州的缺口也将近有10万人”[2]。事实上,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将严重阻碍云计算技术的突破、制约云计算产业的高效发展。因此,针对云计算技术的对口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且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大纲设置、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云计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定位,并打造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培训,深化教材改革,量化教学标准,优化教学方法,办好新时代课堂思政,落实工匠精神培养,注重德技兼修,建设起一支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高尚的职业修养以及高超的技能技艺的云计算专业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致力于提升职业素养、硬化专业素质、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云计算领域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量,为国家经济稳定前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2.1 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就是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但依旧存在配套教材老旧、书本理论性偏强、无企业从业人员参与授课、与社会实际脱轨等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采用校内专家和产业教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编写职业素养教材、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设公开课和培训讲座、完善学生职业素养方向课程的考核指标等方式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专项培养。
专业技能是胜任工作岗位的核心素质。高职院校要根据云计算技术需求和高职学生特点进行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修订和完善。一方面是确定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群中包括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内的全部课程,另一方面是根据课程相关性以及难易程度设置全系列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安排。此外,专业技能培养方案设计应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提升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云计算产业的持续发展。
1.2.3 对接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市场产业的就业教育。因此,高职云计算人才培养也必须紧密对接就业需求,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通过充分调研市场应用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模式,并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经费情况承接部分企业真实项目,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按照行业标准和验收要求按时保质进行项目的全流程研发。学校还可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供需桥梁,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都采用“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的模式。学生工匠精神不强、师资专业力量短缺、改进创新意识不够、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云计算专业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云计算产业的技能型人才相关要求。
工匠精神是不断钻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劳动精神[3],是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精造的实力资本和品质源泉。但是当前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甚端正,无法高度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强大的毅力和坚守的信念,对于工匠精神的崇拜感并不强。
由于云计算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专业应用和就业前景广阔,选择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快速增多。此外,随着云计算专业知识和应用核心技能不断推陈出新,对于云计算专任教师的能力需求也是水涨船高,然而云计算专任教师中很大一部分虽然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并没有系统学习和应用过云计算技术。此外,虽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但是短期的实践很难让教师系统、全面接触到云计算前沿技术。因此,师资专业力量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企业云计算对口资深讲师,聘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云计算优秀专任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创新性人才是各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部一直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系统也在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营造轻松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但是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高职院校进行科研创新相对较难的处境。目前,已经有众多高职院校成立了双创学院,开设了双创课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课程很好地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体系。人才培养与改进创新相生相长,重改革,促创新,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加大科研环境营造力度,才能促进高校科研良性循环,才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教师提出问题:(1)为何控制眼色的基因不能位于Ⅱ-1区段?(2)图1、图2均可解释实验现象,控制眼色的基因能够既位于Ⅱ-2区段也位于Ⅰ区段吗?(3)假说仅仅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假说就一定正确吗?(4)如何验证假说正确与否?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4],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构建面向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仍存在两个方向性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力量薄弱,如校内专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企业经验不足,只能参考案例进行模拟式实践教学。企业外聘教师实战经验雄厚,但是可能没有系统教学设计的经验,或者教学表达能力欠缺,实际教学效果一般。二是实训教学基地不完善,生产性教学既需要符合教学特性,也需要符合生产特性。目前,众多高职院校虽然创办了一些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是基地的培训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如部分合作企业未能按照协议要求派遣专业指导师资,部分院校额外收取培训费用、学生实训岗位和专业有偏差等。
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尝试采用以平台课程建设为前驱,以数字工厂打造为动力的模式,从而对如何培育出高度符合云计算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剖析,解决当前我国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元素,人才培养要以课程为依托[5]。云计算人才培养首先要优化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特点,构建与云计算专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体系。
3.1.1 职业道德素养课筑基
相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可能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然而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可以总结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6],这是社会各行业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们无论以后踏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应遵循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且在求学阶段就应该养成必要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课程学习,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学生规划自己的专业诉求和职业发展方向。
3.1.2 基础型专业平台打底
当前,有部分岗位在招聘时并不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只要求应聘人员“能干活”就行,这就导致很多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浮于表面,只简单熟悉云计算的某个框架或部分技术,一旦框架发生变化或者企业进行核心技术转型就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相反,只要基础知识扎实,无论业务框架怎么变,从业人员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基础性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软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基于数学各个分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计算机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离散数学、随机过程、微分方程、概率论统计等。
软件基础课是所有软件从业人员的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基础、Pytho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计算与应用、Linux高级运维、Shell实战等。
专业基础课是面向云计算专业学生所独有的学习课程,主要包括云计算导论、OpenStack平台技术与应用、虚拟化技术实训、云计算平台搭建、设计混合云平台架构、云计算应用开发等。
3.1.3 案例实战型强化
将理论付诸实践可以升华基础知识,学校需要引入并建立企业项目案例库,整理并筛选出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成果转化。学生通过在仿真系统中应用实践来体验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流程,通过最初的需求分析、前期的规划设计、中期的系统实现、后期的测试检证、最后的验收交付这一整套流程进行历练实战。
数字工厂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型生态教学系统。该系统对一系列工程师、教师、客户和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是创办人才孵化器和工程师制造篮的综合平台。研发型数字工厂以案例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运转,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优势组合,打造企业和学校命运利益共同体。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工厂面向人才培养、赋能社会服务的原生态优势,学校可以积极推行实施以下制度。
3.2.1 X证书对接推进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由行业领先企业培训、考核、评价和发放的职业技能证书即X证书[7]。将企业实施的职业认证学习课程融入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1(毕业证书)和X(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融合。
目前,行业内有多家企业具有云计算技能多级认证资格,如华为公司的初级HCIA、中级HCIP、高级HCIE,阿里巴巴的ACA助理工程师、ACP专业工程师、ACE高级工程师,以及亚马逊的Professional,Associate,Foundation,Specialty4大模块共11项云计算认证证书。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有机融入上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岗位需求知识的讲授,提升人才输出度与产业需求输入度的吻合程度。教学与生产的两方联动,实现毕业和就业无缝对接。
3.2.2 校企共建共管共赢制度
基于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高校与企业战略性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该模式实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探索混合型学习模式,打造技能转化式教学队伍,能够充分发挥两个领域的资源优势,合力破解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
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数字工厂。在初期阶段,学校投入一定的建设经费和实训场地,企业投入相关的专业设备和实训资源。在中后期阶段,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协力授课,共同制定课程大纲、授课规范和评价标准,促进数字工厂的日常运转,使得学生不但有学生的既有身份,学习传统知识,同时也能体验企业员工的专属角色,熟悉企业文化。
总之,通过上述基于“平台+数字工厂”的高职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模式,采取重视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牢握技术方向,紧追产业发展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培养输出和产业需求输入之间不一致的矛盾,根据培养后期对专升本的升学数据以及企业的就业数据统计反馈,从而不断修正平台课程标准和数字工厂实施方案,以公益性的高校教育促进商业性的产业营利,再以产业实际需求反向调节教育培养规划,实现我国云计算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