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与反思

2022-11-20 03:43季小全
初中生世界 2022年28期
关键词:老汉案例教学法

季小全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当教师讲到一些具有深刻历史影响和重大社会变革的史实时,由于初中生缺乏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在认知能力上也难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即或学生当时对这类知识点有所认知,但这样的认识也是浅显的,课后很快就会遗忘。这时,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深入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将一些抽象的社会概念和规律,通过某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表现出来,同时,教师利用问题导向,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社会概念或规律有所把握,从而使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课本知识的真正内化,缩小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差距。

【应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曾经有过几次变化。最早的变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 年到1952 年,在解放区域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时的土地所有制是从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依然是土地私有制。在1953 年到1956 年的三大改造中,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于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改造后土地又成为集体所有。对于这一段时间生产关系的变化,由于所处时间短,变化快,农村土地经历了“地主——农民——集体”的变革,教材内容中从政策上对这种变化进行了阐释,如何才能把刻板的政策化身为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这一变化的深刻理解呢?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案例:

材料1——一张照片:刘老汉笑逐颜开。

师:出生于旧社会的刘老汉,在1949 年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变化,这让刘老汉笑逐颜开。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刘老汉这么开心吗?

生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主。

师:1950 年,刘老汉的生活又有了巨变,让他更加喜出望外。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会是什么事情呢?

生2: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具等。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图片,农民推倒界碑、分土地的照片。

师:成千上万的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农具等,农民干劲十足,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刘老汉一家心花怒放!

材料3——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刘老汉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呢?

材料4——当时3 亿农民,分7 亿亩土地和297 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学生计算:人均耕地约2.3亩,耕畜人均约0.01头)

师:面对天灾,刘老汉心急如焚却势单力薄,无力去解决,同学们你们能帮刘老汉想想办法克服困难吗?

生3:农民们可以互相帮助,共克难关。

师:有道理。虽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农具、耕畜都不足,靠个人力量更无法对抗天灾,所以走集体化道路可以快速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本案例中,通过刘老汉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的变化,将宏观的国家制度、政策的变化具体体现到个体农民的身上,学生体会到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让农民过上了独立自主的生活。鲜活的案例让教学内容更接地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以刘老汉为代表的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同时通过案例的导向将教学内容指向本课重点——三大改造,把农民在土改后生产所遭遇的困难进行陈述,学生在同情刘老汉遭遇的同时积极思考,通过建立合作生产的方式帮助刘老汉克服困难。

材料5——刘老汉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可是他又高兴不起来了,原来,刘老汉的大女儿早年进城,开了个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女儿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刘老汉的女儿呢?

生4:可以和农业一样,走合作化的道路。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手工业遭遇了和农业同样的困难:个体生产条件落后,缺少资金和设备,收入微薄。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帮手工业改造想到办法,走合作化的道路。

材料6——老汉女儿的手工作坊刚刚好转,在上海的儿子又来信了:爹,咱的合作社今年又丰收了吧?可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很郁闷!这水泥厂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产量本就不高,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兄弟,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更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在剥削工人啊?我们都盼着国家能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

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资本家还能剥削工人呢?

生5:因为水泥厂是资本家的,他可以随便剥削工人。

师:那怎样才能帮助刘老汉的儿子消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呢?

生6:把水泥厂变成国家的。

师:在中国近代斗争史上,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曾经对革命做出过贡献,如果新中国成立后直接没收他们的私有财产,这种方式肯定不合适。那么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5页,一起来了解一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在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阶段,三大改造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农村土地从私有到公有,这一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来得太快,很多八年级的学生适应不了这一生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学生存在疑惑:为什么农民刚分到了土地,就那么快又把土地交了出去成立农业合作社,建立公有制?为了解开学生的疑惑,在本课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刘老汉”的事例引出教学内容。刘老汉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但由于生产工具缺乏,个体生产无法对抗天灾,这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开展了三大改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目标是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案例的使用让生涩的内容变得鲜活,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三大改造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成为教师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来源于生活,让课文内容更具吸引力,密切了课堂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引用一些实际案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极大的帮助。

一、教学案例应用原则

1.选用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

案例的使用是为了对抽象的概念进行表述,用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来契合概念进行理解,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知抽象的概念,进而将知识内化,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案例教学法是为教学服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的的典型案例。由于班级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从一个案例中很容易生成不同的问题,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因而在选用案例之前,首先要将易引发歧义的案例剔除,确保在案例使用过程中,不会因问题的讨论而生成其他问题,打乱教学节奏。其次在语言上力求精练,案例不是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修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即可,让学生能通过案例马上发现问题所在。

2.选用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接受新知。案例不是故事,不是让学生听完就结束,而是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教师给出一个案例,无法去启发学生的思考甚至就没有让学生思考,那么这样的案例是失败的。抽象性的概念是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得出概念性结论,表面上看这些结论是抽象的,但说到底这些概念都是从生活中得出来的,所以只要问题设置得当,学生是可以从生活案例中一步步总结出抽象性的概念的。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但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最终的答案,实现教学知识的内化。

3.选用的案例应具有客观性。

抽象的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得出的,两者有必然的联系,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不能为了使用案例而杜撰。只有在确保案例客观的基础上,分析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才能体现教学价值。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出于教学的需要,采用未经实证的例子或凭个人的想象,虚构出一个案例并拿到课堂上供学生分析,这样的教学不仅不严谨,而且应用虚构的案例来教学,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分析的结果也是与实际相脱离,得到的结论犹如浮萍,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4.选用案例要有一定吸引力。

案例的使用,除了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生活化,让学生易于理解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案例要能启发学生思考,从思考中解决问题,并将课文知识进行内化,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确保案例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讲授“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时,笔者截取了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主人公在商店买电视的一段视频,给学生播放完之后,让学生思考:以前在市场购物与现在在市场购物有什么区别?哪一购物方式更方便?首先这一段视频案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电影内容的诙谐幽默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其中,其次市场购物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经历,对比思考发现,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教学案例应用误区

1.案例教学被泛化。

由于案例教学法易于上手,课堂效果佳,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案例教学法有被泛化使用的趋向。案例教学法也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被广泛使用,只有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收到教学效果。然而,过多地使用案例教学,会在教学中转移学生注意力,弱化了教学效果。

2.案例选择不恰当。

教师在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从个人擅长的知识领域寻找案例,对于案例是否适应学生则欠缺考虑。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否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比如国际关系、经济、军事或者国学文化等。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的使用也是以初中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所以,在案例应用前,一定要对所教学生的学情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依托教学案例,通过适当的启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3.分析评价不到位。

如果教师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后,没有给出总结性的评价,没有将学生的思考成果进行提炼,学生也没有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完整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最终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所体现。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一个肯定,也是将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向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是案例教学法最为关键的地方。往往有的教师仅注意学生讨论的过程,忽视了最终的总结性评价。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确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制度等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但不可否认,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合理应用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空间。

猜你喜欢
老汉案例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样板案例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吴老汉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