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富
(温州技师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匠心筑梦,家国情怀筑人生。”[1]中职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立德树人”的育人机制贯穿于整个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育人之本,立德铸魂”,青少年正是人生茁壮成长的阶段,要培育德艺双馨的一线劳动者,不仅需要重视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操守培养,更要在教育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技强人”,只有在专业领域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才能真正通过教育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色彩构成》是中职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设计工作者培育的必修课之一。设计工作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信息的表现者,生活的美化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政思维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中华道德情怀,树立中华文艺的民族自信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设计正能量。设计人员使用色彩的认知和内涵能够在室内设计,建筑装饰,环境艺术,产品设计,多媒体制作领域的作品中得到传播,给用户传递不同的情感态度,表达不同的心理认知。在中职《色彩构成》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的作品能够承载更多的情怀,责任与担当。
另外,21世纪已经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产品技术的更迭可谓日新月异,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也是当代教育必须去正视的课题。新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必将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立足于设计的专业能力,跟随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脚步,这也是将色彩知识推陈出新的一个过程和新契机。课程思政能够将当下的民族意识,中国符号进一步发扬光大,曾经世界只知道中国红,而如今中国还有中国蓝,中国绿水青山。如何让中国的色彩面向世界,走入人心除了依靠杰出的设计师,还要依靠无数在一线工作的设计技术人员一同去感知华夏大地上的点点滴滴,去提炼,去创新,去传递——共同打造更多中国符号的色彩。
作为一个设计技术工作者应当深知自己是一个传播者,设计的作品是一股传播的力量,色彩是这股力量中的一个符号——能传递情感,传达美学意识,引起人的想象与共鸣。设计技术人员自身及其作品应当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意识,有家国情怀。对此,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进行传达。将课程思政与中职《色彩构成》融合并实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博古:色彩知识体系的讲解融入中国传统人文元素。工业革命以后,启蒙运动首先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色彩学也首先在西方各国确立。然而将这些科学理论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或借助科学的力量将中华传统进一步发掘出来正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
在《色彩构成》的课程中,一方面要结合科学知识讲解释义色彩的原理,调和方法等;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更多的中华美学意识。在“色彩三属性”的课程实施中,教师一般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用颜料调出黑白无彩色五-七级渐变。我们引入中国传统人文元素与知识点相结合的思政理念,在课程实施阶段分析“江南素材国画”的案例。江南题材的中国水墨画通常用黑白灰的墨色去渲染粉墙黛瓦的水乡韵味。课堂上让学生从江南题材国画中寻找若干处明显的无彩色明度变化,分析作品案例中通过明度的不同所传达出的由近到远的空间感,烟雨蒙蒙抑或水光潋滟的环境特色;学生互动结束后教师出示苏杭江南特色建筑群的实景照片让学生联系“水墨江南”的实景与画作对比,感受明度变化带来视觉体验与心灵感受。作业任务实施阶段,以黑白灰五到七级渐变或有彩色明度五到七级渐变为知识点基础,结合“梦里水乡”主题让学生设计图形和色彩(色彩构成课程在平面构成之后,学生已经具备设计图形的能力)完成巩固练习。
本次课程项目,学生在学习色彩的明度变化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不同明度下的“江南”,从教材走向现实场景。“梦里水乡”主题的作业旨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明度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身边的“水乡”文化结合自己的构思做融合与提炼,又能将明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通过这次练习学生能逐渐对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关注,中国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正是色彩的知识宝库。“色彩三属性”在色相的教学实施中可以结合“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色彩变化让学生分小组做系列作品色彩设计与表达。“二十四节气”提示着中国农耕饮食文化与天候的关联,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先做研究和分享,再进行结合知识点的创作与表达。
中国传统人文的瑰宝若只是静静地保存,我们就只能去瞻仰那“曾经留存的东西”,若在课程中以色彩的名义发掘出来将有更多的可能与新的时代发生碰撞,形成新的中国符号,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这种思维和作法传授给学生,借助课程思政的导向性培养学生发掘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性,色彩的教育与探究也应当在民族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中做出专属的贡献。
3.2 通今:着眼当下社会生活的点滴,通过色彩传递正能量。色彩教学常说“与自然对话”,“从生活中找元素”,而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涌现着一个个最美中国人,一个个拼搏的劳动者,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色彩构成》的课程更应当立足当下,将当代社会正在发生一切正能量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去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从色彩与设计的角度与时代产生共鸣。
在“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带学生进车间去搜集劳动者的色彩,通过几个小时的劳动实践和观察让学生实地实物感受机械车间的工作,钳工的汗水,机械工作服,数控切削液,让学生带着实践的感受去采集当代工匠的色彩。课后再通过微课视频和自己搜集资料去回味80年代的工厂车间,通过研究和对比,结合实物样本,现场照片等方式做色彩的采集。项目作品呈现的教学实施阶段让学生分析整理采集的色彩,重构80年代劳动者和新时代劳动者的色彩形象,作色彩表达,将设计内涵概括出要点文字,结合色彩形象做成手绘海报,分小组路演和点评。
图片信息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但研究和体验要尽可能地设身处地,这是一个设计人员的自觉。制造业目前是国之重器,课题的展开应当立足于社会生活与实际。中国制造业传递着中国几代人的努力与汗水,人民对于中国工人的感恩之情以及中国社会中所传承的社会主义正能量更应该成为课程思政的载体。[2]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机电类专业实训室或者校企合作的车间,让学生在实地感受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色彩的知识方法,通过训练去真正了解色彩采集与重构的方式方法,并能够立足现实社会去弘扬时代的正能量,讴歌劳动者。
腾飞的中国正不断孕育着新的艺术作品,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以古铜色黝黑的皮肤歌颂了农民的朴实与憨厚,这正是一种正能量的色彩表达。新时代的学生激扬青春,赞颂活力,而他们更应当体会一种责任与担当。在“色彩的情感表达”课题中,作为整个课程较为深入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诠释责任或者感恩。教师可以在课题中引入消防员的故事,白衣天使的故事,结合“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谚语激发学生灵感。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劳动者的汗水,和平的年代离不开无名英雄们的默默付出,教学的实施要去将这些社会中的正能量引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将温暖,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播种下去,让中职色彩专业课既传授知识,也让学生将专业和正能量的当下之间达到“共情”。
3.3 面向世界:《色彩构成》教学要“聆听”国际发展的动态趋势。人们所熟知的蒙赛尔色立体由美国创立,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由德国创立,另外还有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立体,《色彩构成》的课程应当要学习到国际先进的学说和知识体系——学成当为我用。中国古代的色彩表达追求“写意”,西方古典绘画重视色彩的“写实”与光影的表现。《色彩构成》的教学应当带着虚心去汲取世界的营养,感受世界的不同;也当带着信心去看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课题中可以让学生去搭配“地中海风格”的色彩,“美式乡村风格”的色彩,“北欧风格”的色彩,让学生的色彩认知与国际接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色彩使用习惯产生一些初步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建筑,服饰,家装等各方面去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各个地区的色彩使用偏好。授课教师也要时时了解米兰设计周,巴黎时装周,世博会等设计展会讯息,时时把国际上的前沿色彩信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自身及学生们的色彩眼界。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国内北京设计周,上海设计周做资料整理,鼓励学生去观看国内的展览,有条件的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多去欣赏旅游地的艺术展馆,了解国际化的色彩使用模式,让学生的色彩意识立足中国,“聆听”世界。华为,海尔等中国品牌已逐渐走向世界并形成自身的色彩视觉体系;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也用了芒果黄,中国蓝的色彩符号——这些中国元素都可做为课程思政的案例融入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面向国际的色彩认知。
3.4 创新:《色彩构成》教学要重于发掘中国智慧,本土特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品鉴模仿,学成的时候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设计的创新实践是所有设计类专业所提倡的,而怀着中国心的实践,也应当是所有设计相关学科所应当对学生加以引导的。近两年兴起的“国潮”,“国漫”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中职色彩教育的“中国智慧”还要因地制宜,发掘本土特色,充分结合本土元素。在“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达”课题中可以让学生以描绘家乡的诗句(这里以温州为例)为创意素材,提炼诗句中的关键情感,用色彩对其做表达诠释与设计实践,本案例中让学生做“乡情明信片设计”。
温州故称“永嘉”,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们在此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谢灵运《登池上楼》写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让人不知春已悄然到来。王叔本《江心避暑》诗云,“追凉来古寺,露顶坐蒲团。云散诸天净,江空六月寒。丛林开雪窦,曲槛落风湍。一入清凉界,顿令心地宽。”给人以“静”和“禅”的心灵慰藉。在本课题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先给予学生创作的引导。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教师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春日永嘉楠溪江绿意盎然,水光潋滟,水鸟停靠蚱蜢舟那生机勃勃之景,再结合永嘉楠溪江的宣传视频和介绍作为范例为学生深入勾画可提炼的设计元素,并为学生做图形和色彩设计示范。作为设计基础类课程,本课程强调色彩搭配,学生可借鉴相关图形图案,做抽象化加减修改;也可以以手绘图片日记的形式,通过结合诗词的色彩表达呈现出完整的明信片来传递色彩的心理情感。在讲解《江心避暑》的“静”和“禅”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江心古寺为学生做分析和引导。学生创作实践的教学实施阶段再让学生自行搜集描绘家乡的诗句做提炼表达,此处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诗句供基础较弱的学生选择创作。
本教学采用150X100毫米尺寸做明信片,学生可以将同等比例手作绘制在纸上,然后进行扫描,附上文字后联系网络商家做成明信片上交。课程评价阶段,教师将全班的明信片在展板上做展示,匿名投票选出最有“乡情”的明信片。
从本土开始创新,为中国而创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跳出画纸结合涂鸦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做色彩设计,设计主题或创意形式可以融入“地方”特色元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少数民族元素相结合,将身边更多特色的文化变成色彩符号呈现出来,让创新的种子从身边萌芽,为中国智慧宝库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
中职的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设计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传播者,在学习之初就应当受到思政思想的熏陶,让其在学习生涯中,职业生涯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全过程育人机制下,新时代的中职毕业生也要秉承一个设计工作者的担当,培养自己的中华文化认知与民族自信,呼唤自己的中国心与家国情怀,追随时代的脚步,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与《色彩构成》课程融合与实施的初步探索,今后还将不断完善,让课程追随时代的脚步,结合不同设计类的专业的特点,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机制,培育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