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体记者 惠宁宁
淮河水质逐渐清澈,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目前已经有20余种水鸟在此繁衍生息 霍岱珊/摄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从古至今人们向往的美好环境。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珍贵的馈赠。但不知从何时起,工业农业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不断侵袭自然生态环境,“向资源要效益”更是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这其中,淮河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历史上,淮河时常泛滥成灾,给沿岸地区的百姓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治淮取得重大胜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流域各市县(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全长约1000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界线。淮河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个省,流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的覆盖区域,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主要集聚地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退休前,郑启星长期在安徽省下辖的林业、环境保护和经济部门工作,他将淮河水环境以往存在的有关情况和特点概括为“水少、水多、水脏、水不均”。11月5日,他告诉《法人》记者,一直以来,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化学品、无机物农资,这对淮河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生境破坏、污染重、风险高”是淮河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这其中,由于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是主要的非常规补给水源,其水质达标与生态利用的安全性一直是淮河治理成功的关键。近十年来,在淮河流域各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淮河的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团下泄的问题,也使得其下游的洪泽湖水质得到了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出台许多环保、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目前,《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相继编制完成;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建设35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相继建成通水,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淮河流域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建成1000余个幸福河湖,淮河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如今,淮河两岸山绿、水碧、天蓝、土净,真正实现了“生物多样、生态持续、生产发展、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淮河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由于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以及“黄河夺淮”的深重影响,淮河流域成为极易受灾地区。淮河流域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曾因水污染事故频发而引发广泛关注。
“水环境污染治理首先要从源头控制,节污减污,尽量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要抓住重要环节、重点行业、严重区域,综合系统防治、科学精准治理。”郑启星说。
对于淮河的具体治理措施,郑启星表示,首先,要严抓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展开,少用化学肥料,慎用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时回收薄膜及塑料外包装;合理灌溉,实行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推广物理和生物防治,提倡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改良土壤,科学测土配方,针对性施肥,采取综合措施,防止面源污染;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水库塘坝,提高保水蓄水和水体自洁能力;要大力清淤疏浚,实行渠系配套;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对农村居民点实行改水改厕,有条件实行生治污水统一收集,建立小型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和生物降解设备;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实现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
其次,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管网建设必须配套到位,主支干管全覆盖,城区要雨污分流,小区居民和企业、商户、餐饮服务业生活污水应收尽收;进入纳污干管和受纳主要水体两旁截污截渗严格到位,确保污水进入管网,主干管必须有提升泵站,严防污水自流入厂;加强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治理技术和工艺,在处理氨氮等元素污染物的同时,还要具有磷离子功能,确保污水处理厂进出水COD (化学需氧量,即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达标或中水回用,发挥进出水连续监测的作用;最后还需妥善处置干燥化污泥。乡镇街道或中小集镇有条件的需建设收纳污水管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微动力生化处理装置。
此外,杜绝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各类固废,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等,也是治理的关键。“要让水动起来、活起来,曝气氧化或挂膜处理水体,让水体自然降解污染物、自我修复,结合城市景观建设、种植固氮水生植物、放养观赏鱼类等,让水体清起来、美起来、亮起来。”郑启星说。
2011年6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获水利部批复。该工程是国家加快淮河治理的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30多亿元,工程跨江苏、安徽两省,主要任务是系统整治河道、加固堤防、改造病险建筑物,使入江水道行洪能力全面达到1.2万立方米每秒。
今年上半年,淮河流域381个国控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的断面占比达到77.4%,同比上升了3.6个百分点,水质实现了持续改善。
9月22日,总投资104亿元的安徽省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在蚌埠市开工建设。该工程在城镇供水、提高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
霍岱珊曾是一名摄影记者,在他的镜头里,记录了中国各地山河美丽图画、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上世纪80年代,当他来到从小印象中清澈的河流旁,却看到河里漂着死鱼,河水已不再清澈透明,被铁锈色、黄色和黑色取代,仿佛一个巨大的排水沟。“污染最严重的河段,鱼虾绝迹,没有任何水生生物。”霍岱珊说。
“水污染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视觉上的触目惊心。”11月3日,霍岱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当年的景象让他深受震撼,霍岱珊立下“淮水不清不过江东”的志愿。
那之后,他沿淮河流域行走,途经20多个县市,走了4000多公里,拍摄了1万余张生态照片,直观展现了污染状况。同时,霍岱珊还获得政府支持,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沿淮河建立生态保护站。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淮河流域不仅再现了水清的面貌,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渐恢复。
近期,霍岱珊再次来到淮河岸边,这一次他看到的是天蓝水清。对此,他深感欣慰,也满怀希望,“未来,我们关注的目标,将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转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