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艺术区:从宋庄艺术区发展看艺术参与乡建的实践

2022-11-19 13:19张艳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宋庄当代艺术艺术家

张艳(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乡建是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也是学术界开始关注的新方向。宋庄艺术区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聚集区,现今对其变迁和发展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已相对丰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艺术家从圆明园、东村等艺术聚集区自发转移到宋庄,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相对单一的艺术家结构扩展到雕塑家、摄影家、表演艺术家、观念艺术家等众多艺术门类,起初是艺术家的个体聚集行为,后来在当地政府介入和参与下,宋庄最终由北京郊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镇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区,其背后的原动力即是艺术介入乡村。本文试将宋庄艺术区近三十年发展视为艺术参与乡建的实践过程,为宋庄研究提出一点新的解读和视角。

改革开放后,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乡村遽变。在这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距离首都北京国贸商圈约30 千米开外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镇——宋庄,因最初几个独立艺术家的偶然进驻,遂在后续近三十年中,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中国·宋庄”艺术区。对于一处乡村,艺术与其组合在一起,艺术是什么?是新的景色,是新的视野,亦是新的机会。“中国·宋庄”何以直接跳过省、市、县的层级,从“国”跃到了“庄”,这种书写方式仅从指称上而言,即是一种具备象征意义的身份标识。1993 年,以方力钧等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从业者,开始入驻宋庄,到如今这里究竟生活着多少位艺术家,确切的人数已无从考证。小堡村作为整个宋庄艺术区的中心,是最早接纳艺术家进驻的自然村落,从彼时起艺术家们在此安家落户,他们或在这里兴建工作室、美术馆、展厅、画廊,或在这里经营商铺,或在这里举办美术展览,他们的子女在这里出生、长大,从移民一代成长为原生二代。

如果将宋庄艺术区的发展历程放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改造与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中考量,无疑可以将之视为是一场规模浩大的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运动,套用一个当下时髦的概念——“艺术乡建”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

一、自由选择的艺术乡建

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各地陆续建立了许多艺术区,20 世纪90 年代起各种艺术区的建立达到高潮。这些艺术区从其形成的模式进行分析无非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自发聚集形成,第二类则由政府或者地产商规划建设。宋庄艺术区作为第一种类型中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相比那些各地开花的其他艺术区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宋庄艺术区是一个自发聚集形成的艺术区,它是以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及周边村落为核心,涵盖周边如通州滨河聚集区、燕郊部分艺术家集聚社区为地域范围的艺术群落,在地域形态和地理空间上,没有明确的地域边界分隔;而后继者往往以政府规划为主导,以商业运作为手段,在某个行政区域内划分出独立的区域辟为典型示范区或者产业园营建艺术区,这种建设模式割断了艺术与其所在地周边社会的生态关系。

第二、宋庄艺术区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个体自发性的聚集行为,进驻于此的艺术家群体围绕小堡村呈同心圆结构散落分布于周边临近的几个村落中,由于其居住空间均购于村民的宅基地及农家院,所以,自进驻之时起,即是与村民杂居混居在一起的。

即使在2004 年之后,宋庄艺术区开始有政府部门规划的介入,宋庄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艺术园区,艺术区的发展也是与地方村政和文化产业同步向前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即是随着艺术家群体的不断扩大,美术馆、画廊、独立书店、艺术餐厅、设计空间等有艺术格调的场所从无到有,市政道路、建筑及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画材销售、装裱配框、艺术出版、运输布展、空间规划与工作室租赁等相关配套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诸多新的就业机会。

宋庄艺术区从最初萌芽到形成规模性的成熟艺术园区,始终与当地的社会生态如犬牙般交织交汇在一起。由以上两点来看,不论是从宋庄艺术区自身的发展进程而言,还是新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在宋庄的引入,促进了乡村生活的现代改变,实现了传统乡村朝文化艺术方向进行的转型、提升和再造。宋庄近三十年来的变化足以表明,它是国内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受益群体最大的一个“艺术乡建”案例。当代艺术与社会意识关系绵密,农耕与当代艺术在过去看来,犹如对立之事,不相往还。可是,作为一种自由与边缘的艺术立场和态度,主动放弃体制化的职业、身份和收入,完全依靠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不仅难以保障个体的生存,这种根本性的对立,也催生了当代艺术家对城市的“逃逸”。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宋庄近三十年来的变化,也折射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是艺术家创作生态变迁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0 年以前,宋庄艺术区只是北京郊区一个毫无特点的村庄,一些艺术家从圆明园、东村等艺术聚集区自发转移到宋庄,对于他们而言,这里既远离市井喧嚣,又没有脱离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更重要的是作为怀有共同梦想的艺术群体彼此在精神上,能够获得相互认同。后来在村领导的疏通下,来宋庄的艺术家通过购买农民房屋宅基地修建工作室,开始安定下来,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职业状态和生活方式,结束了圆明园时期的居无定所的生活,开始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尤其1994 年至2003 年这十年间,也是宋庄的早期阶段,依靠艺术家的自发性、边缘生存和乌托邦梦想,此时散居宋庄的艺家们的艺术形态以玩世、艳俗、政治波普及自由艺术为主体,加之还没有受到政府因素的介入,艺术还保留着原初的草根性特质。”

同时,在展览的发生和组织方式上,由于中国尚处于发展期的状态,此时美术馆、画廊的管理还是相对不成熟的境况,独立艺术家鲜有有机会进入官方的展览体系。“宋庄艺术区内汇聚着数量众多的民营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等非营利性的展示场所,因为这些场所的存在,艺术活动的主办权被掌握在了宋庄的艺术从业者手中,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来举办展览、举行艺术活动。”田野、村巷、露天广场这些非正式的场地,也时常被艺术家们临时征调作为展示艺术创作的现场。这些新颖的空间结构与传统的“白盒子”相去甚远,为当代艺术从业者和艺术作品提供了更为包容的平台,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在此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展示场所,这不仅鼓舞了宋庄的当代艺术从业者投入更多精力创作作品,也为艺术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群体艺术事业

伴随着宋庄艺术区名声见涨,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从业者不断涌向这里,散居在此的艺术群体的构成,也由原来单纯的画家、艺术评论家,逐渐扩展到雕塑家、书法家、摄影家、表演艺术家、观念艺术家、独立制片人、音乐人、诗人、职业作家、手工艺人等众多艺术门类。2004 年,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启动;2005 年,由小堡村委会出资修建的宋庄美术馆开建;2006 年,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区成为北京市首批文创产业集聚区之一,同年10 月,中国第一家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落成开馆。短短几年间,宋庄迅速盖得到处都是画廊、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借着政府开发创意产业的东风,宋庄艺术区的规模迅速扩大,浓郁的艺术氛围不仅改变了住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成为艺术区正名后的最大受益者。在这座京郊小镇,艺术家通过租赁或者购入使用年限等方式,将住民自建房屋改造为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从美术馆参观后出来,游客甚至能遇到正扛着锄头从农田走回家的村民,而当地村民中有些人受艺术家的耳濡目染,也拿起了画笔搞起了艺术创作,更有村民的子女和后代受到艺术的启蒙,最终选择进入艺术院校就读,最终走上职业艺术创作的道路。而另一些具有商业远见的村民更是在自家做起了画廊代理,进行艺术品销售。宋庄艺术家群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也使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和居住地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从2004 年起,政府介入艺术区建设规划,着手打造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区,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艺术区实现产业转型走上振兴之路的发力点。如果说此之前艺术家是宋庄艺术区乡村建设的主体,政府介入后,通过对创意阶层聚集行为加以规划、引导和组织,举办文化艺术节,则带动起住民甚至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到艺术区建设当中。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宋庄自身兼容并包的艺术氛围,艺术区持续吸引众多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来到此处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的数量、质量和规模的不断升级不但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也使宋庄区域的艺术产业呈现高度的专业性和多元性。自从艺术家进驻宋庄后,大批做画材销售、装裱、印刷设计的从业者,也相继来到这里,在艺术区主干道的两侧不难发现那些地理位置最好的商铺往往都是画材及装裱店,整条街林林总总不下三四十家。甚至有画材、装裱商因为长期服务某些艺术家彼此间已形成默契配合,商家只需知晓艺术家的名字或工作室,便知道顾客的画框该订多大,常用的颜料是什么品牌及规格。伴随艺术区工作室集群的同时,艺术地产的发展也带动画廊和艺术机构开始入驻宋庄,众多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在一年四季中,各种展览、活动接连不断,不仅吸引广大爱好艺术的民众来此参观游览,也让专业性布展团队和高效的艺术品物流服务变得炙手可热。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来宋庄寻求艺术梦想和机遇的艺术家并非独自一人前来,他们同时还带来了自己的亲属,而完全依靠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不仅难以保障个体的生存,更何谈供养。在生活方面,这些举家而至的艺术家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艺术创作之外,将视角转向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餐饮店铺因为有着艺术的加持,在环境和装饰方面极其注重个性化的设计,且这些艺术家从全国各地而来,各种地方口味,在此均能找到适宜自身的消费群体,在前网络时代他们所经营的餐厅,也成为圈里圈外口耳相传的网红餐厅。伴随这些多元性的主体共同参与到宋庄艺术区的建设当中,宋庄的经济产业发展与艺术区规模快速提升的同时,也滋生和促进了艺术本体现象的发展。

三、作为艺术社会学经典案例的宋庄艺术区

回望宋庄艺术区的发展历程,起初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然后带动村民,后来又与当地政府在管理上互动,且赶上了“文化造镇”的快车,一路高速行驶。2005 年,宋庄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造镇”的设想,经过组织专家论证,以“首届宋庄艺术节”拉开序幕,这次艺术节凭借开放的姿态,对艺术作品不予设限,鼓励艺术家自由参与而大获成功,期间吸引游客10 万余人。艺术节的举办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宋庄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创意小镇的先驱,“中国·宋庄”艺术区的品牌从此打响。自2005 年“第一届宋庄艺术节”肇始,通过几代文艺人、从业者、宋庄住民的共同创造,至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12 届,作为行政自然村的宋庄,在名称上实际已经被宋庄艺术区所取代。在由自然村向艺术村的变化过程中,艺术家不再是某一物件的唯一生产者,作为原住民的那些普通村民业从“观看者”“旁观者”转变为合作者和参与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空间感受方面,也随着艺术的介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这个全世界拥有最多艺术从业者和艺术相关行业的地方,正以具有本地特征的当代艺术样式,并凭借艺术积极融入当下生活,使之在乡村产生良好的公用效应和持久价值。

运用社会学对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将艺术实践置于生产它的社会语境中。相较于纯粹的通过作品进行的艺术学研究,以地域或聚落形态进行的整体考量,虽然充满着各种复杂性因素,但却比单一的艺术学分析更具现实意义。艺术品的价值是无法脱离艺术家及其所处时代的各种因素的,纯粹的学理辨析,并不一定符合所有的艺术问题,艺术作为象牙塔中的人文现象,是无法脱离社会基础而论及的。由此,区域性的艺术生态分析,将是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分析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宋庄即是中国最为典型的区域性艺术生态案例,特别是这里的乡建特色,艺术与村庄自由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

宋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区,宋庄艺术区乡建实践的特殊之处,即在于它的原发性,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的具体情境中生出的一种对应模式。

如果说判断艺术乡建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真正实现了住民的参与,是否形成了一系列对文化传承发展,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制度和保障,和是否培养了乡土人才资源。宋庄不期而遇地和艺术发生关联,在全面的社会变革中,一个毫无特点的中国村庄遭遇到一个特殊境遇,使它与一条同样经历着变革的艺术路径相交汇,昔日的“乡村”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作为与城市对立存在的空间形式和社会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方式,一种当代文化中的社会生活的符号。

猜你喜欢
宋庄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北京宋庄(诗歌)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转体与重建
“转体与重建”
我来过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