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实施
——以甘肃灵台县为例

2022-11-19 23:52郭欢
现代园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草原生态建设

郭欢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自然资源局,甘肃灵台 7444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建立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进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社会,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我国草原覆盖率较高,对草原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就草原生态修复项目这一重要生态修复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其实践现状,发现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

1 甘肃灵台县草原生态项目

1.1 灵台县草原基本情况

草原生态项目主要实践地为甘肃省灵台县,其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海拔较高,地势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便于机械化作业,适于规模化生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利用。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地形地貌较为特殊,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川台、丘陵、残塬。土壤类型包括黄棉土、红胶土、黑垆土等,相对而言,受土质影响,土壤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11.5mg/kg 以下。有机质的缺乏导致耕地产量较低,因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草原作为灵台县重要的自然资源,依托当地其他地貌特色,草原分布和草原状态都具有地域特色。当地草地类型可划分为暖性稀树灌草丛、暖性灌草丛、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草甸草原4 种类型。2021 年,草原植被盖度为92%,草群高度为50cm,植被分布以草本型和灌草型为主。合理保护草原资源,对提高当地资源可再生能力和生态平衡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 年以来,为了保护草原资源,当地相关部门着重对已经退化的草原资源进行修复,减少放牧,提高草原修复能力,增加修复期限。目前,灵台县已将20906.67hm2可利用草原全部划入黄土高原禁牧区,根据《灵台县草原保护修复和改革有关问题调研情况汇报》显示:截至2019 年底,灵台县草原退化面积3000hm2,其中,重度退化面积533.33hm2、较重度退化面积1000hm2、轻度退化面积1466.67hm2,草原退化问题亟需解决。项目区的草原总植被盖度略低于全县平均值,约为78%。依据当地地形特点、地貌特点、气候特点、草原情况,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有的放矢了解当地草原,从实际出发,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1.2 项目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对加强草原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及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国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草原保护的区域划定、基本原则、具体措施、目标任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草原保护落实中,由于草原周边区域部分农户养畜观念根深蒂固,偷牧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加上灵台县气候干旱、草原草层矮稀、毒害草未及时治理、草原监理经费和人员不足、草原防治面积大等多种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草原日益退化。实施草原修复治理项目,能提高草原植被总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及草原生态价值,因此,实施该项目意义重大。

为了进一步加快灵台县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草原生态功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项目建设单位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0]22 号)文件精神,结合灵台县草原资源分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提出实施本项目。

1.3 项目实施意义

1.3.1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施灵台县草原修复治理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对于项目实施地而言,实施生态保护工作,是维护其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灵台县是甘肃省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偏低的地区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需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灵台,为当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振兴提供切实的支持[3]。当前的发展现状,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着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项目的实施能极大防止天然草场退化,扭转天然草场超载过牧、植被破坏的不利局面,使得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恢复植被,为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草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平衡发展。

1.3.2 遏制草原退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受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畜破坏的影响,项目区草原日益退化。项目采取围栏封育和多种草籽补播措施,有效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产草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草原生态功能的显著增强,对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3.3 促进灵台县和谐发展。灵台县草原畜牧业既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又是当地经济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灵台县是农区养牛大县,肉牛养殖业全省闻名,走草畜一条龙的道路切合灵台县实际。近年来,肉牛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4],通过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草养畜新模式,要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草原畜牧业是灵台县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对全县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民族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施草原植被修复项目,将进一步遏制全县天然草原退化的不利局面,促进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对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民族和谐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 草原生态项目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系统性不足

在草原生态修复系统项目的实施下,“不进则退”是当前草原生态情况的准确描述,也是草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时期。脆弱性、反复性、不稳定性是当前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表现出草原局部土地沙漠化严重、草场持续退化、水土不断流失,为放牧带来了较大困难,并经常有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出现,容易发生虫鼠害等灾害。另外,还需充分了解当下并未解决的人、草、牲畜矛盾,例如,在灵台县草场生态修复进程中,仍有项目实施受阻现象,具体表现为畜牧道路被人为踩踏或车辆碾压。雨雪天气过后,不断开辟多条道路,导致同一个区域出现多条道路,形成即使在草原修复区域但仍有无植被覆盖的情况,草原生态修复状况并不稳定。总的来说,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即为项目实施的整体系统性不足,修复草原的任务仍然停留在单体上,未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治理联系起来,导致单体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2.2 草原修复监测能力较弱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最常见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及半干旱,而夏天的暴雨、冰雹,春季的低温霜冻、干旱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5],因此,灵台县草原生产能力会受到不同季节气候的干扰,草场生产能力低下,极易发生超载过牧现象。在暴雨、冰雹、霜冻等极端天气中,容易出现牧草长势茂盛而载牧量较低或草场受损的现象。就目前来看,灵台县仍缺乏动态草场监测手段,无法实施草原生产力的动态化调整,导致众多草原生态修复项目的信息收入慢,相关政策不能跟随动态信息第一时间做出调整。

2.3 专业人员团队建设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促使人们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6]。从当下灵台县草原专业化队伍情况来看,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1)队伍人数少。灵台县有资质、有体系的专业团队屈指可数,这对草原建设来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专业人员数量少。主要技术人员只有2~3 人,严重缺乏生态保护与监管人员,未能形成有专业意识的生态监管队伍,并缺乏基本的检测设施;(3)团队建设不规范。在仅有的几支队伍中,基础设施仅有拖拉机,存在库房共用现象,只能满足日常基本工作,未达到专业修复工作标准,交通等基础设备短缺,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修复项目进度。

2.4 生态修复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自然资源部推进生态修复的意见等文件,旨在鼓励各个地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及科学性的自然修复工作,并努力探索出有益的生态修复模式,并不断创新,找到符合不同地区情况的修复新做法、新路径[7]。但在具体修复实施中,仍然缺乏地方性的相关政策文件,社会资本想要参与草原生态修复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就灵台县修复经验来看,具有公益性质的草原生态修复案例仍然处于空白,并没有形成具体的修复体制。因此,各级政府相关人员应就此情况做出积极反应,改变当下在法治、政策、标准下的不完善治理体系,奋力引导有序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机制,避免让其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短板。

3 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总结和反思

3.1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形成修复体制

在生态修复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应合理转换治理思路,确保治理的良好效果。遵循客观依据来确定方案,考虑到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确定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年限。在修复治理过程中,重视公共关系,不断权衡公共及私人利益,兼顾牧民生活质量,同时,对畜牧业发展有所了解,确保草原修复任务的的准确落实和治理成效。为保障项目实施质量,在项目管理中,对目标实施管理责任制,考察方案设计、具体施工、管理资质,优先采取有经验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项目承包。各级政府适当介入,确保责任分权到位,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评估灵台县修复效益及成果,杜绝夸大成果、只说不做的现象发生,与当地政府有效协商,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前、中、后的项目内容,并可在年后进行方案汇总分析及绩效考核,组织有纪律性的阶段验收工作。

长此以往,建立有效且持久的修复模式,鼓励政府及项目修复人员在设计及总结工作中积极探索,吸纳各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地形的草原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确保修复成效的同时,也可为今后其他地区修复管理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

3.2 做好地区规划,凸显地域特色

考虑到灵台县草原生态管理生态修复长期缺乏合理的规划,且治理退化的草原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的综合系统工程,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及专有情况的中长期规划,需要当地人民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可加大牧区储草棚及打贮草机械等基础设施补贴力度,进行饲草加工储存基础建设,并继续加强牧机服务合作社建设,持续性发展饲草产业[8]。在农田区域,可推行草田作业,推广种植大麦等高产农作物,将作物、耕地休闲、种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基础施肥、灌溉等配套措施,提升牧草效益的同时,建设休闲乡村观光文化生态园。

在草种、草质产业中,努力做好区域规划,实施草种繁育工程,引导草种基地的扩大,逐渐建成有一定规模体系的草种优质生产区域。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规划的建立和实施应符合国家规定,并与美丽乡村政策相结合。同时,培养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及可行性强、科研水平过硬的企业,逐步建立起由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研究体系,聚集专业人才,并将理论成果转为实践内容,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建议。

3.3 协同社会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草原生态修复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多方协同治理,共同促进草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协同各宣传部门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和思想,可制作草原生态修复宣传专题内容及宣传板块,以加强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媒体资源,即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普及和解读草原生态修复内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其充分了解生态修复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的异同,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其次,在实际建设任务及落实中,能充分调动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牧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修复及保护的参与度及认可度。在项目实施中,多走进百姓家进行有效调查,建立牧民意见反馈体系,提高牧民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的地位及话语权。政府可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管理方法,努力获得社会认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需要的品牌能力及形象,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草原保护,及时科学、合理地修复区域草原资源,有助于提高草原资源可再生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从生态建设角度进行草原修复和资源保护,符合政策要求,也符合当下的建设和发展需求。灵台县具有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地理特殊性,因此,修复当地草原资源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猜你喜欢
草原生态建设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