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辰,王俊,隋龙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
城市河道具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并在功能方面有相应的综合性,基础设施也较为多样。河道在不同的城市、地理位置、社会、人文、气候等方面产生的差异巨大,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内,不同区域或产业结构中,其河道建设情况及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加强河道改造方法和具体发展方向的研究,必须控制地点、时间等变量,才能得出客观结论。
青岛城市内的河流整体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河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自然水系,自然水系的社会属性较低,人工开发力度较小,没有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自然水系的生态系统十分完善和稳定,依靠河道内部或周边区域的动物、植物生长保持生态循环与稳定,此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力度最强,并且在低污染情况下,其净化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发挥出充分的优势。
城市居民在该区域生活时,自然水系逐步发生演变,其中,防洪泄洪是该区域人们着重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保证生存安全。然后出于防御目的,护城河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安全,同时,河道具备相应的运输功能,如青岛河。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河道与社会发展间存在部分问题,为缓解此类问题,景观河道的建设尤为关键。景观河道是城市的综合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属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的水系带来角色变化,如青岛李村河在许久之前还具备饮用水功能,但因后续建设工厂加剧污染,无法保持正常供水,在河道改造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景观河道,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20 世纪的青岛河具有货物运输功能,但现在已不具备运输功能,现代青岛河道的建设和发展整体过程变化较单一,特别在20 世纪50-80 年代,青岛水利建设通常注重拓宽河面,及确保河道的疏通程度,砌筑堤岸。改革开放后,青岛市城市建设速度大幅度加快,重工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人口的增长速度飞快,没有重视治理河道污染,造成河道污染加剧,淤泥无法清理,并在时间的推移下,造成河堤的损毁与破坏,导致河道干涸,并逐步演变为排污渠,进一步破坏了城市环境[1]。
城市内部的河流景观作为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建设与发展生态廊道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功能的深入开发。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城市的发展不仅限于工业进步,在生态方面也需达到相应的平衡。河流功能也需在原有的基础功能以外,进行其他社会项目的开发,如休闲娱乐、旅游、文化、教育等。
城市滨河区域包括陆地、水域及湿地3 个区域,复合程度非常高,河流孕育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也是该区域居民生活的开发空间。河道的开发和城市建设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体现在互动方面,关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城市的建设能促进滨河区域开发,与此同时,滨河区域的功能开发能充分展现城市社会功能的真正职能。增强滨河区域的社会属性,也会增加人们对河道生态方面的干扰。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河道自然属性通常会减弱,并且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进程中,部分自然水系会转化为暗渠。河道在出现属性的转化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环境变化,树木覆盖率降低,高楼林立。这种高度城市化的生态结构,其应变能力非常有限,并且副作用会明显地施加在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中,如产生温室效应。
在青岛市开展河道景观设计前,需了解市内河道分布的具体情况。从区域划分来看,青岛市内主要分为8个流域:楼山河、李村河、海泊河、团岛、麦岛、白沙河、黄岛及大福岛,其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河道有37 条,总面积为605.3km2。在河道变迁方面,青岛的河道分布较为密集,整体水量丰富,但青岛市河道类型通常为季风雨源型,流域体系明显,水流湍急,汛期河水会暴涨,结束后断流,大部分流入胶州湾、黄海区域。
在河道尺度变化方面,通过谷歌地图工具,可系统观察和测量青岛主要河道的尺度,其结果表明:城市内主要河道于2000 年之前完成工程改造,并在河道两岸的护坡上增设垂直挡墙,在张村河的大桥南边,于2015 年内将河道的宽度缩减至原来的26.9%。李村河将青龙桥作为界限,其下游河道的宽度没有明显变化,上游的宽度则增加了51%。李村河的上游区域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改造工程相对要早于其他规划建设内容,保留了拓宽河道的条件。城市其他规划或用地占据导致张村河的河道及河面呈现缩减的情况。海泊河作为青岛的城内河,其河道为“U”型,尺度方面没有明显变化,该区域的城市化程度也相对较高[2]。
青岛市的城市规划概要中,主要内容是改造河道生态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生态状况与河流的生态化治理方式,共同促进沿河区域的城市经济发展,多方面协调整治经济、社会、自然、城市。在设计过程中,着重将城市的住宅建设协同交通、其他基础设施融入自然生态,充分激发河流的生态功能,打造适宜居住的城区。通过科学打造生态环境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沿河区域土地的开发力度,提高城区的发展水平,吸引高质量投资,推动沿河区域的各个行业发展。顺利实现流域经济与城区的双重建设目的,打造优良城市形象。
从青岛的自然地理情况来看,其内部河道主要流向胶州湾,同时,河道的长度较短,坡度较大,在雨季能快速排除累积河水,但在枯水期无法保障水源,使河道的整体利用率不高。在河道的初期整治阶段,开发行洪功能较为关键,但也造成河道硬质化和渠道化,忽视了生态化。由于河道下游受潮水的顶托影响,底部淤泥严重,并且该区域的土壤出现盐碱化趋势,整体的绿化效果较差[3]。
青岛市总体规划对生态结构方面的重视力度有所加大,开展城市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结合生态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问题。在滨海区域的东部地区,将崂山作为中心,西部将胶州湾为中心,北部将小珠山、铁撅山及大珠山作为中心,共划分了12 个生态间隔区域,加强对滨海区域生态问题的处理力度。在建立生态控制带的同时,增强河流的治理水平,并采取河流保护措施,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胶州湾生态线,并加强对港口岸线向城市生活岸线的转变。在打造河道水系服务结构与安全体系的过程中,正确规划该区域工业结构,针对性处理环境问题,降低工业污染对该区域的影响,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生态结构的稳定性,这也是升级原有产业结构的关键路径。
青岛的河流体系中,各个河流具有入海独立性,并在水文条件方面也相对独立,从这种方式加强对水系功能的定位,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确保服务区域的多样性,促使该地区达到相应的生态平衡。
3.3.1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85%的群众非常关注环境问题。由于河道景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特点,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生态化治理,整个过程规模较大,并涉及许多公民的切身利益,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在整治河流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率需达到要求,并广泛征求该区域居民及专业人员的建议。与文化相比,地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在这种空间范畴中,包含许多重要的信息,如人文因素、生活观念、风土人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面貌。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时,地域文化主要指出自乡土保护意识进一步开发的一种特殊印记。地域文化通常拥有自身的文化体系,并具有独特的空间面貌,同时,地域文化也会产生特殊的社会现象,为城市赋予更加鲜明的辨识度。
如青岛市60 周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在146 万人以上,约占据该市总人口的19%,而现代河道景观在改造过程中,通常会增设娱乐设施,此类设施的设计风格通常具有后现代气息,但无法弥补年龄差断层现象。部分老年人难以适应此类设施,所以,提高公众的参与权,更能掌握公民的真实心理,加强人文关怀,这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促使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3.3.2 动态化与静态化景观。河道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李村河就是较典型的例子,李村河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可作为建设平台,并发展为休闲空间,间接带动了此处的商业、金融投资、房地产、娱乐服务等方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经济水平。城市河道景观充分结合了地域特色,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场所,重视人们的旅游需求。而海泊河的发展则不够科学,没有及时治理河道的污染情况,使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影响了城市生活质量与商业环境,无法吸引优质投资。
景观状态可分为静态、动态2 种,河道景观也可划分为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对比城市河道景观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的关键,在于时间的掌握,河道存在的本身与古典园林或相关建筑的历史有密切联系,在静态的物质与动态的时间推移作用下,使景观元素具有一定的同时性,并且不可与历史分割。所以,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其历史元素,并将其融入设计中,增强河道继承感[4]。
3.3.3 系统化设计。河道的生态化整治十分关键,设计原理需遵循生态、特色、人文、统筹方面的原则,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全面建设绿廊、绿水、绿肺等绿色工程。绿色建设也是青岛河道改造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概念。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设计,更具有层次感和革命感,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现代景观的生态学设计能逐步开发河道的其他功能,作为景观基础设施,其建设类型更具多样性,不仅能在防洪、泄洪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还能保留基础的运输功能,涉及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廊道功能等方面,加强河道的承接作用,打造生态开敞空间。
在进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过程中,通常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亲水、生态等方面的景观打造力度,尽可能提高景观的视觉效果,巧妙隐藏或合理利用提防。(2)合理利用坝体,同步规划李村河的泄洪功能与景观功能,加强对河床的整体利用。(3)在基地面积较宽的区域可进行划分,并适当整合商业部分与景观,通过商业发展为景观提供经济支持,提高经济效益,为该区域创收,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4)滨河绿地区域可将文化、自然、生态等多方面融入河道景观中,打造具有休闲特点的旅游地,吸引游客。(5)在社区活动设计方面,可结合居民区和景观区,并优先解决交通问题,这是城市范畴内着重需要处理的突出部分。尤其在容易引起交通堵塞的部分,需合理布局,确保人车分流。(6)考虑河道两岸的高度差,设计无障碍设施十分必要,确保人性化设计。
3.3.4 科学利用河湖水系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20 世纪90 代开始,青岛实现了从城市中心向东移动,并调整了相应的行政区域。市区的总面积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00km2增长至1216km2。到了现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西海岸的经济建设重心也进一步扩大,城市范围也向周边发展,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水域功能不仅限于供水方面,还需体现在调节气候方面,增加景观数量,能起到城市绿肺的作用,加强城市的水循环与呼吸循环。基于此,需保护现有水域的面积、水质,合理增加水体面积,从根本上缓解热岛效应。在城市内部,较大规模的水系或河道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与影响,成为热岛内部的低温区域。青岛市的高温区主要包括建筑和人口流动较为密集的区域,而低温区主要为水体、绿色植物等,零散分布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包括中温、较高温、特高温等区域,同时,对应着公园或森林、水体等分布区域,如各类公园、植物园、浮山、崂山森林等风景区。在设计河道景观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绿色生态植物的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绿植的覆盖率。森林及公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热岛效应,提升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5]。
综上所述,青岛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需充分结合河道区域的历史发展、人文信息、地理情况等,予以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虽然一线城市的景观改造水平要更高,但其他城市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河道的实际整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好设计优化,提高创新水平,针对性处理突出的生态问题,结合地理环境带来的优势,科学规划城市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