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璨
(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继发于脑血管损伤后,患者除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之外的,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睡眠障碍、意识活动减少、思维迟缓及疲劳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1],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9%~31%,是影响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2-3]。目前,临床以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对患者抑郁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患者依从性差,且长期服用价格昂贵。大量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抗抑郁药,针灸治疗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及费用低廉等优势[4-5]。“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三才”思想的挖掘及其在针灸学上的应用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PSD开辟了新思路、新途径,分析探讨如下。
“三才”理论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易传·说卦》对“三才”深层次理解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6]。所谓“三才”,狭义指天、地、人,天在上为阳, 地在下为阴, 人居于天地之间为和;广义指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各自独立,各有特性,又相互交融,互为一体[7]。
“三才”思想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重突出的便是中医“整体审查”的基本诊疗原则,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8]。《素问·宝命全形论》有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将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人体既是统一的整体:以脏腑为中心,联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血脉筋骨;又是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周围环境及自然界的一般变化相适应[9-10]。治病当从人体的整体内环境、人的身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考虑。
三才者,以“中之人和”为要点。《素问·六节脏象论》有载“三而成人”,所谓“三”,就与“精、气、神”三者密切相关。又《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言“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由此可见,“精、气、神”是“天地中和”在人体的形式[11]。以三才之象取类比象于人体,则生成上、中、下“三焦”的概念。另有诊脉之“三部九候”法、病因学理论“三因学说”等[12],都为“三才”思想在中医诊治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才”宏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万事万物相互联系。而相较于其他古代哲学思想,其进步之处在于突显“人之中和”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人顺应自然。“三才”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中医诊治理论中又蕴含着其人体“微观化”。
按照“三才”法象思想,划分人体体腔部位,“天、人、地”三部则分别对应人体上、中、下“三焦”。其中心、肺属上焦,脾、胃、肝、胆属中焦,肾、膀胱、大肠、小肠属下焦。故心、肝、肾三脏可与“三才”相应。正如张景岳所言:“夫所谓三焦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之谓也。”
人有“三宝”,分别为“精、气、神”。“精”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源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础物质[13],而“地”厚重沉稳,厚德载物,孕育万物生长,“地”与“精”都有着“基础、本源”的含义,故“精”为“地”在人体“微观化”的具体体现。《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14],而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由此,“气”与“人”都有着“促进、推动”的共性。“神”是人体生命的主宰,是生命的根本标志[15],“三才”理论中,“天”居于统治地位,统摄着万物,与“神”在人体中的含义一致,具有“统帅、主宰”的地位,故相应。由此“精、气、神”是“天地中和”在人体的形式。“三焦”“三脏”“三宝”均为“三才”宏观思想在人体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微观化”的具体体现,既是“三才”思想的继承,又是“三才”思想的深入延伸。
归纳不同学者[16-17]对PSD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本病总因卒中后气血未复,痰瘀阻滞经络,气、血、精生成、输布、运行失常,精气神功能发挥失常所致;其病位在脑窍,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病性多本虚标实。“三焦”“三脏”“三宝”虽分属不同层面,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三才”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基于“三才”思想,从自然宏观至人体微观,整体把握PSD发生的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3.1 神之失常,心之失调 “三才”中“天才者”于人体之上焦,心为主脏,其主神。“心”在上焦,为“神”之所宅,心统帅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主司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故称“心主神明”。卒中时或怒、或悲,伤及心元、心血,心元乏绝,生血、运血无力,“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神气昏蒙”(《杂病源流犀烛》)[18]。又卒中后灵窍闭阻,神机不运,脑窍受损,神不居安,而发为PSD。
3.2 气之失常,肝之失调 “三才”中“人才者”于人体之中焦,肝为主脏,其主气。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气机畅达则精、血、津液运行规律、通畅,脏腑组织各司其职,新陈代谢正常[19]。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包括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情绪也是气机运动的结果。卒中发生时肝阳上亢,疏泄失司,气血瘀滞,五脏功能失常,则五脏之“神魂意志魄”失常,气机运行不畅而致脑窍清灵之气郁滞[20]而发为PSD。
3.3 精之失常,肾之失调 “三才”中“地才者”于人体之下焦,肾为主脏,其主精。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生元神而藏于脑,肾精足则髓满脑充[21]。卒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实就是脑髓的消减、破坏[22]。督脉为肾中精气上输充养脑髓的重要通路。卒中时督脉经络受阻,导致肾中精气不能正常运达脑髓;卒中时耗损肾中精气,精气不足不能正常充养脑髓,致脑消髓减,发为PSD[23]。
依照“三才”法象思想,“天、人、地”三部分别对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三位一体,相互贯通。其中人是由精(形、肉体)、气、神构成。从上至下论,则神在上,气在中,精在下[24]。心居上焦而主神,犹如天之统摄;肝居中焦调气机,犹如人之能动;肾居下焦而藏精,犹如地之载物。是故“三而合一”,宏观至微观的整体思维。把握PSD发生、发展的病机要从整体审查,不可但从一焦一脏而论治。
4.1 以“三才”为基,遵循“三因制宜” 《灵枢·官能》中明确提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施针行针时必须遵循“视天、司地、察人”的应用法则,方可避免诊治有误[25],这便是“三才”思想在针灸方面的体现。施行针刺时应考虑时间、地域、气候等自然要素,更要关注患者脏腑虚实、气血盈亏、患病长短及病位深浅等各要素,与“三因制宜”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
视天—因时制宜:《素问·诊要经终论》言“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要依据人体阳气盛衰的昼夜、四季变化选取正确的刺灸方法、适当的经脉及腧穴[26]。察人—因人制宜:《灵枢·终始》载“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要根据患者素体体质状况、患病时长[27]及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经络腧穴及行针手法。司地—因地制宜:要依据患者生活条件、饮食习惯不同,地域气候不同,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法[28],即《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言“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4.2 掌“三才穴”为要,精气神并调 三才穴首见于窦汉卿的《标幽赋》“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窦汉卿弟子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云:“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29]《灵枢·海论》中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百会)”。百会位于巅顶,于人之最高处,可应天气,针刺百会穴可以调节督脉经气,振奋阳气,醒脑益智[30]。《医理真传》记载“肾通于两脚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阳寄焉,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31]。涌泉又名“地冲”,居人体最低处,应万物生发之气,为肾之井穴。针刺涌泉穴可滋阴降火,宁气安神开窍,其远治作用可使心肾相交,精神互用[32]。璇玑在中,为上、下二焦枢纽之一,可调畅气机,疏利三焦,以应人气。三才针百会、璇玑、涌泉三穴同取,应人体上、中、下三焦,天、人、地三部。天部以通清阳,醒神窍;人部以畅气机,调气血,助五脏功能恢复,神机复用;地部以疏经络,促患者身心康复。三穴精、气、神并调,使得阴阳相合,阴平阳秘。
4.3 从“三脏”论治,养精理气调神 “三脏”之间与“三宝”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三才”思想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不可独取一脏一经,亦不可独调“一宝”。故在选穴时天、地、人“三部”当皆调治。
心为神之窍,心包可代心受邪,故常选用心经、心包经腧穴以调神。神门,是心经之原穴,为心的经气所注之处;内关,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33],主治情志、神明。针刺两穴可疏通心络,调养心之气血,以达到调神的功效。膻中穴为心包募穴,又是八会穴之气会,《行针指要歌》中记载“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而且膻中位于上焦,是宗气聚集之所,可补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是调理气机的优选穴。此为天部取穴。
《医学论·越鞠丸》载“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何郁之有”。故解郁病当需解气结。肝调气,“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肝经输穴、原穴之太冲,为肝气血汇集之地[34]。针刺太冲可疏肝理气,解郁除烦,调畅气机[35]。《勉学堂针灸集成》中云:“一切气疾,取气海。”气海穴属任脉穴,肓之原穴,主一身气机,有疏导任脉、调一身之气的功效。PSD肝郁气滞明显者可加气海穴[36]。此为人部取穴。
《景岳全书》言“阳主神也”,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沿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从而温养脑神。肾经“其原出于太溪”(《灵枢·九针十二原》),太溪穴是肾经的经气输注之穴,可纳肾之气[37],亦是肾经输穴,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可滋肾阴,补肾阳,益肾精。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经气的所起之处,所出为井[38]。《医理真传》记载:“肾通于两脚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阳寄焉,故曰阳者,阴之根也。”涌泉、太溪合刺,生精华髓,滋养脑府。此为地部取穴。
4.4 行针有律 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从“三脏”入手,将“天地人”之宏观与“心肝肾”“精气血”之微观相应和,全面而深刻。继而行针之法亦应遵律。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内经》对“三才”和“五体”的针刺层次有这样的阐述:“三才”以天、人、地划分3层,“五体”则以皮、脉、肉、筋、骨5种组织结构划分,这是最基本、最具体的层次结构观点[39]。《针灸大全·金针赋》记载:“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之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又《灵枢·官针》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分层操作则可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和阴阳营卫,使针刺取得应有的感应,即“谷气至”[40]。因此,针刺时要根据患者病情状况、体质因素及施针目的,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和层次。
国医大师程莘农是针灸学的现代集大成者,其对“三才针”的针刺层次有着独特见解,认为“三才针”针刺取意天、人、地三才,即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先针3.5~6.5 mm深,透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16~20 mm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10~13 mm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41]。
小结《周易》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综合概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力图从根本上探索事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奥秘,对后世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阴阳学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2]。天、地、人“三才”学术理论是《周易》中极为重要的思想研究,其强调“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在针灸诊治疾病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对“三才”思想的深入剖析,从根本上探究PSD发生、发展的机制,抓住PSD的本质特点,上承中医学“整体审查”的观念,下启针灸分经而论的施治理念,并涵“三焦”“三脏”“三宝”,为针灸治疗PSD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三才”思想指导下的“三才针”及取穴、取经、刺法为临床针灸治疗PSD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