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宇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高中生物学科方面,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多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创造力以及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得以提升,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1.1 将生命观念融入生物教学中。在高中生物学的课程里,学生将会学到细胞组成、遗传与进化的知识,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并对其发展的规则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种生物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细胞的组织结构、细胞的能量等,进而发现细胞的结构和形态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这些基础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对生命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尊重。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发展其实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在一般的环境中这些影响和制约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体态变得更加的稳固,但也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必须通过调整来实现。比如,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老师特别提到了关于生命概念的知识:当吞噬细胞吞噬掉有碍于人体健康的菌后,它就会结束自己的一生;在身体温度升高的时候,有些细胞会迅速死去,但同样的也会产生新的细胞,且这种动态的过程无法被身体察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物学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运动的科学理解,从而使他们了解到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1]。
1.2 将科学思维融入生物教学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要尊重科学,要用自己掌握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阐释问题,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现象,并根据生物学的客观情况做出理性的推断和证明,以揭示自然法则。然而,科学思维必须建立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只有把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打牢,学生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在《分子与细胞》课程中,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细胞的组成元素进行归纳。通过对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生物学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细胞的分化和演化,从而使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3 将社会责任融入生物教学中。在高中生物学的课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更要注重在教学中融入社会责任,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活与社会。比如,在《遗传与进化》课程学习中,学生们进行了学习克隆技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疑问,把人类的克隆问题带到了课堂之中。从人伦道德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克隆技术是被禁止的。有同学说自己曾看过一个假设:如果把一个人的肾克隆出来,然后等他老了或者病了,他就可以把克隆的肾移植到他的身体里,这样就不会存在病人等待捐献器官的情况发生,也有人说,他曾经看过一部关于人类被克隆而造成社会动荡的科幻片,进而老师可以对其进行科学指导与剖析,使同学们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禁止克隆人的意义,进而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
2.1 学生现代化思维的缺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运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视角来理解高中生物学的内容。新课改后,尽管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但由于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导致当前的高中生大多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感觉当中,未能及时掌握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2]。
2.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所要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的繁杂,进而在高中生物学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重丰富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且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背诵,进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而且还会因为教师的讲解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效果,导致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效果不佳。
2.3 教学硬件设施比较陈旧。生物学是一门试验性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所以,在生物课堂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些学校没有购置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以节省教学费用,或是仪器落后,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由于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室不够等方面的制约,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不高,很难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的。
3.1 巧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前预习。俗话说,凡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生物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还能勉强看出问题所在,但当遇到难题时,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另外,在课堂前,尽管老师给了他们相应的预习作业,但在预习阶段,学生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课本的内容。在这种预习方式下,学生在预习结束后往往会忘记一切,不能实现预习的目标。因此,老师要在课堂实际教学之前发放教学大纲,并为学生准备好预习的思维导图,还要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预习,进而促进学生充分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效果,进而为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奠定基础[3]。
3.2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高中生物学还包括大量的实验探究教学内容,这些探究内容如果只是单靠教师教学讲解而不经过学生实验探究演示,就难以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学生的知识理解也将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基础生物学习不仅局限于生物理论知识,学生的生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实践能力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在与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与讲解过程中,借助具体的实验内容,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实验内容的情况下不断促进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探究实验与教师直接将实验的内容、原理、步骤讲解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存在显著不同,探究实验的开展以学生为核心,在明确探究实验的主要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物基础知识的运用,设计相关实验步骤来验证生物理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并将探究实验的形式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3 找准教学突破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在实施生物学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认识,将其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并找到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去,在设计切入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向、行为导向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主体知识的讲解。例如,在《群落的演替》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大兴安岭四代树木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同学们想像一下森林着火,然后化为灰烬,再提出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森林被烧毁后,怎样才能还原出火灾之前的景象?还原出来的和以前一模一样吗?”通过结合教材的学习和反思,使学生明白:大兴安岭地区的历史是一种次生演替。以森林火灾为契机,激发学生对次生演替的认识与运用,进而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探究,从而既可使学生体会到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趣味性,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生物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得以加强,进而使得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4]。
3.4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如果不能有效运用所需知识,那么也就会被尘封。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学生有效运用知识,才能使得自身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教育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指导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了《细胞呼吸》的内容之后,老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来为其创设一个生活化的现象,并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了解这个现象:同学们有谁想过,为什么要让创可贴的材质要尽量透气?花盆中的硬土为何需要及时松土?通过对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的运用,使他们能够从现象中寻找到事物发生的真谛,以前学生可能会对这些缘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模糊,不能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进而在完成了细胞呼吸的课程之后,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而促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3.5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则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不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满足感,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使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提升。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与探究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同时,老师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在自身的探索与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生物学知识系统。比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程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团体,并为其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而让学生通过自学来领悟基因的发展规律。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将以前学过的基因内容与其结合起来,对其基因特性、生物变异规律进行有效的梳理与归纳,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系统,为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奠定基础[5]。
3.6 挖掘生物教材,渗透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种生命观念是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可以看到各种生命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在人类的实践证明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生物学教科书中加入了许多有关生命理念的知识,进而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比如,在讲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老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各种功能在身体中的平稳、均衡地运转重要性,有助于高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稳态与均衡理念灌输给他们。其次,老师可以通过生活课堂让同学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的生态均衡有多么重要,并向学生列举由于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各种生命的减少,进而来让同学们对生命观加强认识。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和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把生命理念融入到学生的生命意识之中,让他们对生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和珍惜。
3.7 丰富生物教学资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要使学生完全掌握,就必须通过实验来进行。然而,由于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致使实验教学难以进行。为此,应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的情景,从而促进学生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全面了解。比如,在学习细胞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装置,将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分化、变异等通过影像和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再由学生使用胶泥来制造,或是由3D打印机制造出细胞的三维形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6]。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和学习中,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步伐,寻求新的教学方式,适时地进行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