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洁,王晓桦
(新疆山川秀丽生物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11)
农产品的绿色发展将会成为农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为此,我国正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
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具有着环保性、绿色化以及安全性的特点,其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种植技术,主要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化肥使用调节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性危害,也促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具体来说,该项技术是围绕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的技术,同时也涉及到耕地保护内容,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让粮食更好地吸收肥料营养,达到高产效果并提高粮食作物的质量。近些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粮食种植地区都出现了质量下滑情况,影响粮食出售。而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应用下,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可以得到良好改善,尽可能减少传统危害性化肥的用量,让农作物高产的同时也能保证其质量。
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在该项技术作用下化肥用量大幅度下降,人体吸收农作物营养时也会更加安全,同时,该技术应用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应用了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种植地,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尽可能将这两种物质控制在合理用量范围之内,避免土壤被化学物质过分污染而出现变性情况,体现出良好的土壤环境,也能保证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维持和谐状态。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还会运用轮番耕种方式、间歇休种方式以及梯度改善方式等,全面促进土壤利用率的提高,进而使农作物种植效益达到最佳。由此可见,我国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良好应用,对整体农业领域的发展都有着较强积极影响[2]。
尽管我国较为重视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其实践运用上仍旧遇到许多难题,对该项技术的难点加以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在推进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国情会限制该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虽然国土较为辽阔,但人均占地面积较小,农业人均耕地颇少,再加上近年来环境逐渐发生改变,很多地区的土壤肥力都在下滑,为了尽可能保障国民粮食供给,农作物种植都需尽可能提高产量,因此,在农作物生长期间会大量使用化肥,这就会限制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推广运用,即使部分地区尝试运用该技术,但在使用期间,还会面临着土壤肥力不足、整体农作物生产效益偏低的情况,故而许多地区农民为了保证效益,选择放弃采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
我国目前也存在着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现象,导致政府部门对该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不足,尽管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质量,但目前仍旧有一些地区农作物种植应以产量为优先,否则将会无法满足供应需求,影响到民生,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也不会在农业相关技术上投入太多资金支持,导致相关部门没有建立起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推广机制,甚至只能在小规模农田试用,使技术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技术,其要想获得良好应用效果,必须由专业人士开展技术指导。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在推广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时,仍旧缺乏有力的技术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进行技术指导,导致种植人员无法掌握该技术的应用要点,难以发挥出技术价值,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专业指导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两点内容。其一,负责推广并指导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人员对该技术认识不足,相关知识掌握有限,具体操作土肥技术时也会存在不规范情况,比如说有些人员没有重点处理肥料,或是把控用量不合理,使得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的专业度偏低,也无法获得良好成效,不仅无法保证农作物产品质量,也影响到农业效益的提升。其二,技术指导的主要操作对象能力不足,我们知道,目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而许多农民虽然长期开展农业活动,掌握了一定农业知识,但其文化水平偏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不足,在农作物种植中也更看重生产效益,相关人员开展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指导时,这类农民无法快速掌握操作要点,学习能力不足,致使技术推广面临着很大挑战。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农作物对种植要求也不相同,在采用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时其适应性存在差异,部分农作物可能仍旧需要投入较多传统农药和肥料,对新技术存在 “挑剔” ,这也影响到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有效应用[3]。
以往农业生产的种植环节中,土肥施用和管理都采用较为粗放的模式,因而体现出两种现象。其一是农作物和土壤都具有大量农药、化肥残留,在传统农作物种植程序当中,农民会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优先,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农产品出售检验时发现大量农药残留与化肥物质残留,这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无公害农业种植推进。部分农民为了尽可能保证农产品新鲜度,获得更高经济利润,还可能使用添加剂。许多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容易面临病虫害威胁,因此也会大量使用防范药物,但也使农作物品质降低。化肥滥用情况屡见不鲜,过量使用给周围的土壤和水源都造成不良影响,给予环境很大压力,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是环境污染加剧使得农业产业发展更为不利,除了农业本身过量使用化学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之外,一些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很多农田周围也被建设了工业产业区,还出现了占用农业种植土地资源的情况,阻碍农业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发展不断深入,也使得大量的废气、废水被排放出来,其附近环境都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周围农田的种植工作,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干扰,不利于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为了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切实保证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合理应用,还需在技术应用管理上着手,首先就是要确保贯彻科学施肥的基本原则,控制肥料的实际使用量,调节肥料配比。例如,农业种植人员首先要掌握依据农作物种类与特性来选取肥料的技能,不盲目跟风选用肥料,还要对肥料使用量进行科学计算并严格把控,尽可能在土壤肥力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下,减少肥料用量,从而提高农作物质量。像是部分农民在对农作物施加氮肥时,为了达到高产效果,未严格控制使用量,就可能会造成农作物烧苗情况,后续土壤的氮肥残留也比较高,不利于重新种植农作物。肥料的配比也要保证合理、平衡,比如说氮、磷、钾肥料配比过程中,需根据农作物品类来设计,一般小麦施肥的氮、磷、钾肥料配比宜控制为1∶0.44∶0.93,尽量减小配比误差,避免盲目施肥,从而促进农作物健康发育,达到高产和高质量的要求[4]。
目前的无公害农业种植土肥技术中,有机肥施用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其也是突出该技术优势的关键。大部分农作物在施加有机肥后能够获取到必需营养物质,也能防止出现盐害情况。有机肥使用后的种植地土壤中有机质还会快速增加,土壤本身就能提高供给水平,助力农作物的生长。土壤添加的有机肥也能促进其内部微量元素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让土壤更具有活力,这也能让种植的农作物质量更佳。在把控有机肥施用过程中,还需认识到有机肥的性质,其一是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营养,其二是能够让土壤条件更适合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进而促进农作物良好发育。正式进行有机肥施用时,除了要把控用量外,还应合理采用施加方法,一般是与农作物根部保持一定距离,但要保证其充分吸收,同时还要注意,有机肥应完全腐熟,这样才能达到无公害农业生产种植的要求,也能减少病虫害情况的发生。
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应用时,也要做好氮肥与钾肥的施用工作。首先是施用氮肥,这种肥料是许多农作物生长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尽可能发挥出氮肥促生长的效果,还需采用科学方法。比如说在氮肥施用之前,应对种植地的土壤施基肥并覆土深翻处理,这个过程可运用沟施方式或穴施方式,都能获得良好效果,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土壤基础。正式施用氮肥时,种植人员要把控好用量,避免氮肥不足或是过多,否则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欠佳,若是施加过量还会使肥料残留在农作物内,给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同时,氮肥施用也应尽可能保证效率,基于种植环境情况与农作物种类进行施用调节[5]。
其次,在进行钾肥施用方面也要控制施用的量和方法,钾肥能避免植物的叶片发黄,有助于农作物的健康发育,从而提高农作物质量。在无公害农作物土肥技术应用中,许多种植人员对这种肥料的了解不充分,容易忽视钾肥施用,影响到农作物生产的品质。在实际施用时,由于钾肥肥效较迟,因此要适当早施。
无公害农业种植土肥技术的应用,不能够随意进行操作,应当严格管理相关技术操作时间,确保技术优势显现出来。例如,对施肥操作的时间要重点管控,若是不再恰当的时间施肥,农作物生长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通常来说,农作物种植的第一次追肥最佳时机应当在20 h后,有利于控制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确保其健康生长。此外,为了保证农作物生长良好,可重视 “沃土工程” 的实施,对耕地质量进行全面监测,更好地发挥出无公害农业种植土肥技术的价值。
为了保证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的合理运用,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于利用该技术进行农业发展的地区要大力支持,还需利用法规来保护土地资源,避免耕地面积被违规占用,鼓励农民积极改良土壤,为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操作奠定良好基础。还要重视对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推广及技术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求技术指导人员定期到推广站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知识,促进农业技术的操作水平提高,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指导农作物种植人员,发挥出该项技术的作用。
综上所述,无公害土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还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被国家农业部门大力推广,但在实践上仍然遇到了一些难题。由本文分析可知,目前,技术应用主要是受到推广体系不完善及技术指导水平偏低的限制,为了进一步落实无公害农业土肥技术,要做到合理把控有机肥的施用、做好氮肥与钾肥的施用工作、严格管理土肥技术相关操作时间、完善法规政策并提高技术指导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