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国奇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一般会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的重点内容。而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知识重点、难点,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无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生表达能力、知识储备量、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需要教师重点培养的综合能力之一。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培养学生该能力过程中始终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优化培养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誉为三大主科之首,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汉语使用基本规则,感受教材中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有三大益处。
其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1]。在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能够快速从他人语言中准确抓住重点与意图,学生就可以省略很多不必要的交流步骤,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
其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新想法、新建议,在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研究、理解,逐渐丰富自身的学识与素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其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流意识与表达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表达能力较强,可以担当一个团队的领袖;有些人不善言辞,无法清晰地将自己的意图告知别人,总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一些人并不受其他人欢迎,他们说话总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给他人心理造成不适。而这都与交流意识形态和表达方式有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表达习惯[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部分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上,轻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语文应试能力与背诵能力较强,自主学习活动完成能力较弱,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最终逐渐沦为知识积累的机器。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口语交流沟通环节,只是变相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只在提问环节才有语文课堂发言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地位[4]。
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节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只让学生进行简单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有“任何废话”或者“无用言论”,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内心中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也就丧失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机会。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师传统课堂教育理念根深蒂固[5]。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学目的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外,也需要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在语文课堂上对未知事物提出各种幼稚的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语文教师若不给学生表达机会,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沉默学习”状态。此外,部分语文教师在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知识积累时,会强行给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而这也会让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
很多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会准备多套备用方案,尽量保持语文知识学习的紧凑感,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质量,但是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压力较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创新性也比较强,但是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实践培养,若缺乏实践培养环节,一切教学改革必然会走向失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并不是十分重视,他们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片面地认为,即使不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也可以取得成功。这种想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想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将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相结合,从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年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保障学生的口语发音、表达能力、表达方式始终处于正确状态,为后期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准备。
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锻炼,而这需要教师设定有话题的语文场景,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促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为了构建良好的教学场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以形象且具体的视频、图片、解说等方式呈现出来,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评价的优化,避免使用“对”“不错”等千篇一律的大众化评价语言敷衍学生。教学评价中必须包含学生往期表现、学生当堂表现、学习进步点、口语表达进步点、存在缺陷、弥补意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增强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内容,包含动画片、照片、影像、音频解说,将其融合成一个完整的PPT 课件,作为教学活动情景“面板”,延伸学生学习范围。此外,教师还对文章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创作背景。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微课视频,将书本上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完成微课观赏后,教师带领学生与微课视频一起进行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断句、停顿、语调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完成诗歌仿写创作任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充分想象画面,以此进行诗歌仿写创作。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与他人更好地交流沟通。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打乱学生原来的分组顺序,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彰显出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开始采用新型的小组学习方法,为学生布置教学活动探究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期还算成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利用其他学生的任务探究成果应付教师的检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长时间没有更换小组成员,任务探究内容较为单一,让很多学生抓住了应付教师的“窍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分组学习法,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配合与交流,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为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学生预留探究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蔺相如、廉颇、秦王(秦始皇)的生平及历史背景故事与后世评价。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检查,对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并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人数不限,男女不限,在完成分组活动后,教师再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朗读文章内容,解决生字、通假字发音、解释问题。而后教师要根据每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提出差异性的教学问题。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需要让其探究:“为什么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秦王没有直接杀死蔺相如呢?廉颇为什么会与蔺相如相比较呢?”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小组,教师需要让其探究:“蔺相如拥有怎样的品质?请通过三个小故事举例说明。”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小组,教师需要让其探究:“蔺相如如何在完璧归赵过程中取回传国之宝?蔺相如如何在渑池之会与秦王斗智斗勇?蔺相如为什么会谦让廉颇?”利用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提升学生交流沟通频率,让学生集合小组成员智慧解决相关问题。此外,在低层次小组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其继续探究高层次小组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层进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必须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有话题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口语交流意识与表达习惯,保障各层次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深研教材内容组织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评价内容、分层分组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三方面入手,让学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口语交际机会,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