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茗兮,彭雨琳,安玉浩,甘德欣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长沙 410125)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增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 年,中国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8 亿,占总人口的近30%;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5 亿,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的一大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自身会出现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认知功能衰退、情绪抑郁等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心脑血管、糖尿病、风湿病、高血压等成为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绿色自然环境,对改善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参观城市公园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1]、降低慢性病风险[2]等。同时,城市公园在促进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体验大自然或接触绿色植物,可以鼓励老年人进行更高水平的体力活动[3]。
步行是一种便捷且低成本的保持健康的方式,适宜于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体力活动,是防治肥胖、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及精神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4]。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作为日常活动和娱乐,中等强度的步行是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最受欢迎的体力活动[5]。城市公园路径是公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证明路径是影响公园体力活动的关键物理环境特征之一[6],其中公园园路与步行行为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了解城市公园园路现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老年人步行行为以及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
影响城市公园老年人步行行为有多层面的影响因素,各类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主要包括两大类: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以及态度、情绪及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而环境因素则包括环境空气状况以及城市公园物理环境。
在个人社会属性中,老年人的性别对步行来说存在差异,由于男女的出行目的不同,女性出行目的受家庭属性的影响,家务活动等使女性更多地进行步行活动[7],但基于公园中的休闲活动,女性的休闲活动时间明显少于男性,男性更倾向进行体育锻炼[8];文化程度对体力活动有显著影响,一项对上海市老年人居民步行情况的调查中,文化程度是老年人步行的影响因素之一,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参与者和步行表现出更强的关联[9]。家庭收入高的老年人可能居住在更舒适的社区环境,步行频率可能会更高[10],但在不同地域可能存在差异,在美国贫困社区的居民则更可能进行步行活动[11]。老年人的家庭组成和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老年人的活动起到干预作用[12]。
老年人心理感知层面与步行也有密切关系,有学者从个人心理感知层面进行分析,个体中态度、情绪、认知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陶燕霞等[13]研究了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精神健康、抑郁、精力等心理因素与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正相关;Barnett 等[9]通过研究老年人出行影响因子,发现步行的安全感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从上述分析得出,老年人的步行会受到个人及家庭层面和自身心理感知层面的影响。
步行作为基本的出行方式和身体活动方式,老年人除了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空气状况、城市公园建成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空气状况会对步行造成影响,空气中对人体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有PM2.5、SO2、NO2、CO、O3、VOCs 等[14],空气质量的恶化会影响人体健康,提高居民步行性的同时,一定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所以识别出高步行性、低污染暴露的健康空间,以期能为老年人步行提供更健康的步行环境[15]。
城市公园内部环境也是影响老年人步行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园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园设施及活动区域、公园景观以及公园质量等。公园设施及活动区域对体力活动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有球场、操场、运动器材的公园会观察到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且与活动频率呈正相关[16]、有步行道或者有小径的公园会观察到更多的步行活动[17-18];公园景观所具备的美学价值也与步行有关,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缺乏树木的环境反而会减弱步行动力[19],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开阔的水面、丰富的植物等都能使老年人心情愉悦、减缓压力,更能促进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18,20]。另外,有研究表明,城市公园质量也影响老年人步行,受访者老年人表示他们更喜欢高质量的步行道以及被保养很好、平坦的步行道,不喜欢有裂缝和有水坑的步行道[21];Veitch 等[22]对比利时的老年人进行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维护不善的公园路面是老年人步行的主要障碍。
总体而言,目前大量研究从城市公园物理环境层面出发,通过改造公园环境以促进更高水平的体力活动。因此,通过可干预性的操作制定设计相关政策和有效方案,尤其对老年人群体,更加需要进行介入性操作,以建设支持步行的老年友好型环境。
烈士公园是长沙市面积最大,集纪念、游览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为153.3hm2,其中水面占比40%。现烈士公园园路主要以环式路为主路,一条具有纪念性的主轴贯穿于公园南北方向,且湖上一座拱形石桥通向湖心岛,其他园路形成网络状结构系统。烈士公园景观丰富、路径特征多样且附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附近居民使用频率高,是典型性的综合公园代表。
2.2.1 园路休憩设施数量不够,服务设施设置不合理。老年人体力有限,行动距离较短,休憩设施对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在调研与老年人交谈时,部分老年人提及烈士公园园路上虽然有休憩设施,但数量仍然不够,公园内座椅材质大多为石材且无靠背。另外,烈士公园面积较大,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的距离相隔较远,给老年人的长距离步行带来了不便,没有体现公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2.2.2 植物结构单一,空间布局单调。植物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在公园中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园路植物种植方面,烈士公园内园路出现裸土或地被植物稀疏的情况,影响了公园园路植物景观以及老年人的步行体验。
在植物群落空间方面,烈士公园内大部分以乔、灌、草的形式种植,种植结构单一,缺少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步行活动中不能感受到园路空间的变化。此外,烈士公园园路四季景观变化较小,缺乏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季相变化,对灌木和花卉搭配运用较少,造成植物景观、植物色彩单一。
2.2.3 公园滨水园路缺少安全措施。烈士公园内的水域面积较大,水景提供了良好的公园景观,滨水路以及滨水平台为公园中较受欢迎的游览观赏区域。但烈士公园中部分滨水路缺少围栏的保护措施,且宽度较窄,同时路灯维护不及时导致夜晚活动区域以及园路上缺少照明设备,通过观察调研发现,老年人晚上散步极少出现在没有照明设备且没有护栏的滨水路边,因为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休憩设施在公园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尤其对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在行走或观赏游憩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合理布置园路休憩设施的间距,满足老年人步行中途的休憩需求,提高老年人步行舒适感。从园路休憩设施的布置形式来说,布置形式大多为沿园路边界排列或者形成半围合的座椅空间,沿边界排列时,注意休憩设施的间距,需要根据园路长度合理计算;而作为半围合的座椅空间,则可以采用桌凳配套的休憩设施,不仅能提供休憩空间,也能满足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以及小群体活动;其次,有靠背的座椅由于无需老年人背部脊柱支撑身体重量,其使用舒适度对老年人来说较高,可在城市公园内广泛应用。
城市公园园路植物空间是影响居民游览观赏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园路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倡导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不仅是为了营造多层次植物空间,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区域微气候,吸收污染物和净化周围空气,促进体力活动的发生。在园路植物种植设计时,主路两旁应增加种植树形优美的秋色叶或春色叶树种,与常绿乔木搭配形成不同的四季景观,丰富乔灌草群落结构;在支路以及小路的种植设计中注重灌木的合理配置以及合理运用花卉,灌木形态丰富多样,能够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而花卉的颜色、形态多样与灌木搭配起到点缀的作用,形成公园特色园路植物景观。
老年人的安全感知是影响步行的重要因素。完全密闭的步行空间、缺少围栏的滨水路、夜晚缺少照明设备的园路都会降低老年人步行安全感,在公园园路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安全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行走速度较缓慢以及持续性步行的时间较短。因此,城市园路需加强内部连通性,步行路线中适宜地插入小的游憩空间,丰富步行空间感,会使行走的老年人不易产生枯燥易疲劳的情绪。加强内部连通性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路线到达目的地,而且适时变换园路也能丰富老年人步行过程中的感官体验,提高公园锻炼的频率以及增加步行活动时间。
经研究表明,公园客观物理环境已被证明与老年人步行量有关,而城市公园园路是影响公园体力活动的关键物理环境特征之一,通过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园步行空间提出建议,建设老年人友好型步行环境对促进老年人积极进行体力活动、缓解压力以及放松心情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根据我国老年人制定相关规划与设计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