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陈栋 , 王史潇傲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00)
数字化平台赋能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数字化智能治理的重要实践形式,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1]。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硬件基础,以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重要载体,能有效促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数字化平台赋能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会对乡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产生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深刻变革。
通过数字化平台形成一个乡村帮扶的网络化、智能化虚拟空间,再将数据承载的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催生、激活和放大匹配效应、扩散效应、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公平效应,补齐乡村系统短板,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赋能[3]。针对应用人才缺乏、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存在体制性障碍等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4],如果能够及时把握数字化时代的新机遇,把现代数字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将加速推动乡村振兴[5]。
数字技术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形成了以交互性和群结构性为特征的交互式群治理模式[6]。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从传统乡村管理到数字乡村治理的理念转变,可以更好地释放数字技术的治理效能[7]。实现从政府权威管控到社会网络构建的结构优化,从外生资源驱动到内生需求发展的动力转换以及从封闭分割应用到数字参与赋能的治理创新,以此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最终提升乡村振兴绩效。
乡村数字化振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深度与广度的重要表征[8]。浙江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的先发优势,有城乡融合、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基础优势,并且不断探索实践数字化平台实现网络帮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改进模式。
目前浙江省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也就是说低收入农户的网络帮扶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浙江省低收入农户大多存在分布于欠发达地区和帮扶系统风险多样两大问题。低收入农户大部分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资料缺乏、交通相对不便的山区,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吸引力度相当有限,加上当地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和群众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1年,浙江省地处山区的26个加快发展县低收入农户共22.09万户34.92万人,户数占比49.25%、人数占比6.37%。其中的2 397个省级重点帮扶村低收入农户10.07万人,占山区26个加快发展县低收入农户人数的29.37%。
针对分布于欠发达地区的地域问题,浙江省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作,提高民生兜底保障水平,但是难点是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优势相对薄弱。因此结合数字化平台,实现数字赋能网络帮扶,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是未来实现低收入农户网络帮扶持续改进的方向。而针对帮扶系统风险多样的问题,浙江省现有的措施包括多渠道促进就业帮扶、着力推进产业帮扶以及有序实施金融扶贫,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往往都存在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偏弱、帮扶资源精准投放门槛较高以及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有偏差等难点。因此,利用数字系统处理优势,网络帮扶的改进方向是建立数字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农户产业帮扶措施,创新贫困户识别机制等[9-10]。
针对目前网络帮扶工作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低收入农户需求表达不充分、帮扶干部信息获取不及时和社会帮扶渠道不畅通等突出问题,浙江省以“浙里帮农促富”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数字化改革集成改革V字模型为导向,通过不断开发完善应用场景,拓展功能服务宽度,实现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帮扶工作清单化。
3.1.1 围绕改革目标细化分解任务
实施“我要帮扶一件事”改革,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防返贫预警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系统谋划梳理农户需求一码通办、结对干部一帮到底等各类一级子任务,并进一步细化分解具体的二级子任务,包括就业帮扶、爱心助学、金融信贷等多个项目,使用结构化改革的任务分解方法为实现网络帮扶工作清单化奠定重要基础。
3.1.2 以业务协同为途径集成数据
以三大业务协同为途径,作为集成数据的基础。一是集成政策“清单”,打通民政、司法等多个跨部门数据共享通道,将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相关帮扶政策举措进行集成,形成一张“幸福清单”;二是搭建愿望对接“平台”,便于社会各界组织、企业、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助学、帮助病残等关爱行动;三是集成农户“画像”,为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浙农码”,汇集低收入农户风险类型、帮扶政策以及低保救助等信息。
3.1.3 多端口子场景便于需求对接
建设坚持“顶层设计—迭代开发—扩面推广”,实现子场景建设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搭建多端口子场景,提升需求对接精准度。一方面,服务端建成多个子场景,满足查询信息、匹配需求、帮扶记录、申请贷款、匹配就业等低收入农户的实际需求,实现助学帮扶、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多维网络帮扶;另一方面,治理端可由帮扶干部实时获取结对低收入农户的相应数据,通过提交走访和研判记录进一步实现需求网络对接的功能。
3.1.4 数据归集是帮扶工作的核心
以数据归集为网络帮扶核心,归集低收入农户获得的保障救助、资助补贴、产业项目、慰问金等内容,形成“幸福清单”。通过建立线上随时查询、短信定期推送、线下纸质送达相结合的机制,及时将帮扶收入情况整体呈现在低收入农户面前,有助于提升低收入农户的获得感。2021年,该网络平台已归集“幸福清单”52.47亿元,人均帮扶7 320元。
为实现社会网络帮扶平台化,浙江省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浙里帮农促富”数字化平台重塑网络帮扶流程,包括明确平台帮扶流程、完善平台预警机制、统筹平台管理协调以及多维平台帮扶参与四大方式来提高改革突破力度。
3.2.1 明确平台帮扶流程
重构帮扶流程,建立闭环责任体系,浙江省研究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与方案。低收入农户可以通过“浙里帮农促富”数字化平台提出自身诉求,帮扶干部通过浙政钉针对性实行每月一走访、一更新、一统计,及时掌握结对农户帮扶需求解决进展,提高农户帮扶需求解决时效。
3.2.2 完善平台预警机制
通过农户自报、干部研判和系统报警三个平台途径,该数字化平台对低收入农户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反馈。数字化平台会及时向结对干部、驻村干部发送“黄码”和“红码”预警提醒短信,帮扶干部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启动针对性帮扶措施。2021年,浙江省利用“浙里帮农促富”数字化平台累计解决风险预警4 365次。
3.2.3 统筹平台管理协调
数字化平台管理体制的重构需要各级有关单位与部门的高效协同。浙江省各级乡村振兴局负责好帮扶工作统筹协调,并牵头数字化帮扶应用平台的建立,开展低收入农户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解决;此外,各有关部门负责提供平台化的政策匹配清单,及时接受并落实有关帮扶的需求申请。
3.2.4 多维平台帮扶参与
浙江省建立多维平台帮扶参与机制,让社会各界通过数字化帮扶应用平台参与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利用平台化的手段进行帮扶,确保“最容易掉队的一个不掉队”。2021年10月份,在浙江省衢江、龙泉等地先行试点上线的就业、社会帮扶等多维帮扶平台已发布各类工作岗位348个,促成农户就业282人,帮助农户36户。
以数字赋能推进数据共享、风险预警和后台监测的机制,能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帮扶过程中的政策信息碎片化、帮扶干部掌握信息不及时、帮扶不精准等问题,有利于实现网络帮扶精准化。浙江省通过“浙里帮农促富”数字化平台开发拓展低收入农户帮扶数字化系统应用功能,不断重构帮扶、预警和管理机制来加强改革突破力度。
3.3.1 打破数据壁垒,强化贫困识别机制
利用数字化载体打破数据壁垒的关键是解决民政、住建、医疗等各个部门系统数据不共享的弊端,实现低收入农户的信息同步更新与按需抓取,为实现政府帮扶精准化提供了信息基础。省、市、县三级网络帮扶相关部门要对系统数据进行月度维护更新,动态管理每个低收入农户帮扶基础信息,最终实现贫困识别机制的有效强化。
3.3.2 打造数字系统,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自动化、智能化的数字系统可以有效防范低收入农户返贫风险,为实现政府网络帮扶精准化提供了行动路径。开展低收入农户网络帮扶数字化改革的系统数字化工作,依托大数据动态化、数据化的优势,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融合,可以拓展实现帮扶需求、帮扶措施与农户识别管理的“网上一条龙”服务,实现数字系统对低收入农户的覆盖,为乡村振兴提供数字支撑。
3.3.3 完善反馈闭环,加强数字系统监测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数字监测预警,完善网络帮扶反馈闭环,为实现政府网络帮扶精准化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实施网络即时预警保障,做到网络帮扶状况及时监测、闭环预警;二是实行帮扶干部“一户一策”,帮扶干部也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线下现场巡查,融合线上线下帮扶数据,完善网络帮扶反馈闭环。
网络帮扶实现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三条:第一,改革集成实现网络帮扶清单化;第二,流程重塑实现网络帮扶平台化;第三,数字赋能实现网络帮扶精准化。首先,帮扶工作清单化有助于实现低收入农户的需求定位以及工作系统的定位,发挥受帮扶地区基础资源要素优势,逐步提高社会兜底保障能力,实现帮扶效率再提升。其次,帮扶工作平台化有助于完善数字化工作平台体系,整合企业和个人资源,实施农户产业帮扶措施,提升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加速迈向乡村振兴步伐。最后,帮扶工作精准化有助于创新贫困户识别机制,利用数字赋能持续推进一户一策一干部,建立数字风险预警机制,精准识别困难群众,落实精准监控与施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帮扶资源的有效分配。
总之,基于网络帮扶实现数字化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协调统筹,运用改革集成、流程重塑以及数字赋能等大数字化改革措施实现网络帮扶工作清单化、平台化以及精准化三化提升,是浙江省利用数字化平台赋能网络帮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