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壁樯,杨之义
(四川电力医院影像科 四川 成都 610021)
据相关数据统计称,非早期阶段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2%,而在早期阶段即及时发现并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70%左右[1],因此可见,对于肺癌患者而言,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其生存时间以及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断手段对提高诊断正确性以及治疗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即为CT扫描,但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来讲,进行临床诊断时如果利用常规CT检查存在图像质量不理想、操作时间长、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符合率不够理想、误诊及漏诊概率高等不足之处[3-4]。目前,多排螺旋CT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探测器宽度等均得到了不断的优化,探测器宽度更是可以达到0.625 mm[5],这也使得检出效果得到了提升,通过该检查方式对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进行筛查和鉴别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了临床的普遍认可。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四川电力医院收治的肺小结节患者以及早期肺癌患者98例,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对于上述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四川电力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患者98 例,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61.22%),女性19例(38.78%);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为(55.28±6.56) 岁;体重 42~ 81 kg,平均体重(62.16±6.35)kg;病程1~ 13个月,平均病程(6.57±1.13)个月;其中肺小结节患者27例,早期肺癌患者22例。研究组中男性28例(57.14%),女性21例(42.86%);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5.42±6.33)岁;体重43~81 kg,平均体重(62.87±6.42)kg;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6.72±1.21)个月;其中肺小结节患者26例,早期肺癌患者23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手术病理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以及聋哑等依从性差患者;②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病变者;③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④结节性质为钙化结节,或者形状为索条状等陈旧灶患者;⑤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陈旧性肺结核等肺部疾病的患者;⑥影像学结果显示为胸膜结节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CT检查(美国GE公司,产品标准编号:YZB/JAP1551-2008),检查时患者需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其胸廓开始直至其肺底部结束,扫描结束后将所得数据上传至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处理。研究组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检查,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保持静息状态至少15 min,同时需指导患者进行呼吸练习,使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减少运动伪影的发生概率,对患者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情绪应予以耐心安抚。检查时患者需取仰卧位,所用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该检查可分为自动毫安模式和固定毫安模式两种模式,具体参数设置如下:自动毫安模式参数,电压120 kV,噪声指数:20,100层厚,螺距1.75 mm,机架转速水平:0.8 s/r,35 mm/围,探测器规格:16×1.25 mm,准直器宽度:1.25 mm。固定毫安模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50 mA,螺距1.75 mm,机架转速水平:0.8 s/r,35 mm/围,探测器规格:16×1.25 mm,准直器宽度:1.25 mm。自患者胸廓开始扫描直至其肺底部行连续扫查,并将扫查结果上传至工作站显示器,利用肺窗与纵隔窗对CT影像进行观察,了解肺组织与支气管、肺血管与纵隔解剖的情况,对病变位置进行详细的观察。检查结果由2名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以双盲法分别独立阅片后得到统一结论,若结论不统一时需要经过会议商讨后得出统一结论。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时的影像质量优良率,具体评价标准如下:图像中没有任何伪影存在时评价为优;在肺底及肺尖位置虽然有少量伪影,但不影响基本的图像识别为良;有明显伪影,对疾病判断造成明显干扰,无法准确判断肺部小结节及早期肺癌为差,图像质量优良率=(优+良)例数 /49×100%;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操作时所耗时间;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以及误诊率和漏诊率。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图像优良率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n(%)]
研究组检查所用时间为(17.34±3.19)min,短于对照组的(25.12±5.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
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研究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误诊及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比较[n(%)]
临床上对早期肺癌患者推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一般而言,早期的肺癌不会在患者身上出现明显症状或特征,若是未及时诊断并对症治疗,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早期肺癌的诊断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所主要采用的CT技术图像显示结果无法满足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和检查要求,而多排螺旋CT已经在其他领域大范围应用,因此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扫描,并且扫描图像结果显示优良,目前正逐步应用在肺部疾病诊断领域[6]。大多数小结节通常是随机发现的,具有不可预测的意义,即使它们很小或更容易出现。此外,在癌症患者(胸部或胸部外的肿瘤)中,肺部结节的出现表明恶性肿瘤的增加。过去,临床上常使用X射线板对此类患者进行检查,而普通板是最常用的,并且通常是提示诊断的首选研究方法[7]。胸部X光检查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得,但仅通过胸部X光检查很难诊断肺癌。胸部的螺旋CT低剂量检查技术一般而言不会对肺小结节检出率、早期肺癌诊断准确率产生影响,并且起辐射计量降低,后期影响与危害小,现阶段已经取得广泛应用。临床上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的降低主要是通过对管电流和管电压水平降低实现的,同时采取了增大螺距措施,能够提高扫描效率,缩短扫描时间。另有研究显示[8],多层螺旋CT的X射线管球利用率高,其图像噪声水平相对较低,利用于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的诊断检查中,能够提升图像质量,使得图像分辨率水平显著增加,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临床上,将直径≤2 cm的肺部结节称为肺小结节,≤10 mm的肺部小结节多数为良性结节,通常情况下,只有少部分肺小结节会有恶变的可能,通过对结节详情的检测即可对其性质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明确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通过对肺结节血管征的判断基本上能够明确是否为肺癌,血管征主要包括肺血管包被征、集束征、周围血管充血征以及单纯血管推移征[6]。当结节灶的境界较为清晰且完整,同时病灶周围肺血管有向病灶聚集的时候说明病灶炎性反应的概率更高,只有将肺血管移位现象与其他血管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总体来讲,肺结节内部的血管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对诊断是否为肺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主张对于肺癌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是早期肺癌患者往往无明显的特异性,因此在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如果在此阶段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并进行对症处置的话则会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9-10]。因此可见,对于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有效的诊断措施进行明确诊断,并且对高危人群开展早期肺癌筛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进行诊断过程中应用高效、快捷的诊断技术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常规CT会受到层厚和扫描速度的限制导致对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的诊断效果不够理想,而多排螺旋CT技术一方面能够扩大扫描范围,另一方面扫描速度也明显提升,而且能够消除漏层因图像显示效果造成的影响[11],这样就使得图像纵轴的分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图像质量也更好。通过降低管电压以及管电流也使得多排螺旋CT技术的X射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这样还能够增大螺距、缩短检查所需时间。另外,该扫描技术图像噪声水平也更低,X射线中的管球利用率则显著提升[12]。CT图像噪声水平下降后图像质量则会得到明显提高,这对处理曝光剂量以及提升图像质量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13]。以往研究证实如果时间分辨力以及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提升后辐射剂量则会减少,而层厚提高、图像噪声不变的情况下辐射剂量会增加[14]。可见多排螺旋CT的X射线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次研究的宗旨是进一步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图像的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操作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误诊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肺小结节和肺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效果更为理想,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依据,与梁拥辉等[15]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综上所述,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在临床诊断时均具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此类患者在临床筛查和诊断时采取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操作速度快、图像质量好、能够显著提升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或是漏诊率,为临床进行明确诊断以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均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