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2022-11-18 23:46:32刘旭挺房先平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兰州市人才农村

刘旭挺 房先平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必须先行,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才兴,乡村才能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人才资本优先投资、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大力推进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农村广阔舞台上汇聚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以农村人才的全面开发和振兴,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振兴,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建设行动的高效实施不仅价值重大,而且意义深远。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共辖3县5区,2011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7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国家六盘山片区县3个、省级插花贫困县(区)1个,兰州市的贫困发生率之高,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都较为罕见。十八大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努力,2019年所有县区全部脱贫。但乡村振兴的基础依然不牢固,乡村人才的振兴存在农村人口“空心化”、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人才培训工作滞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基于对兰州市乡村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结合笔者在脱贫攻坚一线参与扶贫和乡镇挂职的实践经验,从乡村人口结构、人才特点、培训考核等多个角度分析兰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困境,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视角,提出兰州市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的意见建议,为兰州市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

1 兰州市农村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

根据2021年兰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62万人,占83.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3.6万人,占16.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63992人,乡村人口减少12070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8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加速流向城市。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86.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2%。而同期兰州市的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7.42%。这意味着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不到2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0%以上的GDP,兰州的经济总量的聚集程度要远高于人口,与省内其它地区人均GDP形成较大差距。较大的人均GDP差距说明,兰州相对省内其它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自然会吸引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向兰州聚集,从而导致兰州周边农村人口的“空心化”。

从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人口数据差异方面,也可以说明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2020年末兰州市户籍人口为3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7.87万人,占总人口的26.3%,而同期兰州市地区GDP总量为2886.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43亿元,占GDP总量为1.99%。从人口职业分布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乡村人口的产出都应计入第一产业,并获得劳动报酬,这就是说兰州市第一产业1.99%的产值“养活”了乡村近30%的人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大量兰州市农村户籍人口都在第一产业以外的行业就业,并不在户籍地工作,农村留不住人。

根据2021年兰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435万人,60岁以上人口占16.56%,主城4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6.53%,周边郊县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19.59%,该比例明显高于主城区,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明显。

1.2 人才总量不足,实用人才、管理人才双紧缺

根据兰州市农业部门调查提供的数据,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市各类人才总数的3.76%,尤其是全面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科教文卫保障、农业农村旅游、医护康养结合等涉农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紧缺。同时,缺乏管理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在类似兰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年龄45周岁以下等相关条件的年轻人更愿意出去打工,不愿意担任村干部,部分想当村干部的或因不符合条件或其它因素,组织和老百姓不认可、不拥护,影响乡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多数乡镇干部行政能力强,专业知识欠缺,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很多时候开展工作凭感觉、凭经验,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兰州市现有人才规模、结构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技能和智力需要,与人才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1.3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才招留困难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虽然比东部省会城市条件差,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对省内其它市州有明显的优势,无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环境等远好于农村地区,对周边乡村人才虹吸作用很大。从地理环境条件来看,兰州市处于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3大板块交汇点,远离海洋,年降雨量只有300mm左右,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年无霜期不足180d,农作物生产时间短,生产条件差,农业产出效益很低。兰州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周边农村多数位于山区地带,生活条件环境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榆中南北山片区、永登西北片区和皋兰县北部一些地区,海拔高,冬季气温低,生态环境差,生活条件艰苦。截至目前,这些片区许多乡镇政府连卫生厕所都没有配备,只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与城市生活条件差别很大,恶劣环境条件极大地削减了对人才的吸附力。很多有资本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找到发展机会也只是把农村当做一个工作平台,待时机成熟多数会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人才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1.4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从整体上看,兰州市农村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更是短缺,满足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人才结构不合理,农村人才结构可概括为“三多三少”,主要表现在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无职称人才多,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少;教育卫生人才多,农技实用人才少。同时,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体制内乡镇单位和教育卫生部门,民营企业和农村一线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十分缺乏,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1.5 人才培养培训滞后,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兰州市目前对乡村人才的培训多集中在农业理论知识和传统的种养殖方面,而在当前农业信息化、三产融合化、“三变”改革引领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乡村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有较大差距;对农村人才的培养过度依赖政府主导,企业、民间机构、公益性组织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官办科研机构等部门在培训安排上也存在交叉重叠、形式主义和投机骗补情况,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1.6 缺乏培养引留乡土人才的有效政策,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兰州市为解决乡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实施了大量人才支持制度,如引进人才、科技特派员制度、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人才振兴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监督机制和政策,很多优秀人才留不住,甚至培养出的人才在服务年限内就去往他处发展,从而形成农村人才严重短缺。如,目前实施的行政性强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1a或2a作为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候鸟式的人才来了又走,而对留在本地或想来农村的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2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路径探析

2.1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用好用活乡村本土人才

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个宏大远景目标,不但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一课题。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从事农业产业的主体力量仍然是广大农民,发展培育农村人才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最懂乡村的人,也是最希望乡村发展的人[1]。要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依托省会城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积极鼓励懂生产、懂管理、会技术的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的方式接受更加专业的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从事农村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手机微信App等新媒体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继续再教育的学习平台,通过互通互动和跟踪指导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服务。支持特色龙头产业企业、公共组织机构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让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2.2 改善农村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兰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与主城区相比,周边县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对于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仍是短板。要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一线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交通、卫生厕所、取暖和垃圾处理等。不能简单通过发放津贴补贴补偿农村人才,应从提升农村人才软硬件工作生活条件入手,满足农村人才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以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地分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建设好城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让城镇成为能满足乡村人才居住、子女教育、医疗需求的地方。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人才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医疗保障政策,解除广大农村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农村人才创业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环境,让更多人才愿意在农村创业发展,通过人才的流动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

2.3 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基础牢固了,才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向农村聚集,才能为农民收入提高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进一步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农业工作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2]。在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兰州市应立足地理气候环境市场等自身特点,围绕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升打造蔬菜、药材、百合、玫瑰、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大特色产业种植力度。全面提高生猪、肉羊等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养殖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在发展都市农业产业方面,兰州市应发挥省会城市人口密集、中高端消费群体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打造都市精致农业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与休闲农业、生态修复、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规划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引导建设一批乡村民宿精品,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通过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结合各县区农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经济,厚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沃土。依托各种产业园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发展。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返乡青年有创业平台,如果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只是利用行政化手段将无法取得长远效果。

2.4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农业相关产业就业规模

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农村人口减少而流向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农村人才回流必须让乡村产业从过去传统种养殖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渐向多业态融合发展过渡,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促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科教文卫业、健康养老业、观光旅游业和电商等产业互补互促[3]。多业态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附加值,也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有志于乡村事业的人提供展现能力的平台。兰州应发挥省会城市科教人才优势,在制定乡村产业规划方面更多体现产业融合的内容,让更多以农业为依托的产业留在农村,让更多的就业岗位留在农村,扩大农村就业岗位,让三产融合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通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人才振兴,也是让乡村吸纳人才、人气回温的重要途径之一。

2.5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干部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这支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程[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工作报酬机制,财政部门应当在充分了解各县区的收入水平前提条件下,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不能低于城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条件相对比较偏远和艰苦的地区,应当调高乡镇和艰边补贴,还应当给予长期扎根基层的人员其它方面的照顾,确保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待遇能够得到保障,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改善;提供可上升的政治发展空间,要为扎根基层的一线人员搭建良好的上升平台,提高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坚持重基层、重实践的导向,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在基层表现突出的干部作为选拔任用的重点对象,对拟提拔担任县、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凡是基层工作经历不满2a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在提拔前后都要安排到乡镇、村(社区)挂职锻炼1a以上。

2.6 提供有效激励政策,加强基层人才服务管理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是乡村振兴各领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要发挥好人才作用,除了招揽人才、培育培养人才,还要通过加强基层服务职能积极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让人才更加安心地留在农村。进一步优化基层人才服务工作,为人才到乡村创业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各领域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等部门在立项、审批税费优惠、金融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应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结合“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对乡土人才身份地域方面不合理的限制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在求职录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酬劳分配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加快培养中高级农村乡土人才。同时,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出台项目规划、申报支农项目、申报科技成果、推荐各级劳模中,优先支持高素质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或领办的经营主体,吸引“雁归巢”;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职能,为人才的引进和长期留任提供保障[5]。弥补基层政府在某些治理环节中缺位的同时,规范了人才的管理、考核和奖惩,从而改变人员不断外流现象,为农村基层加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带动农村基层治理的整体创新。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赖于大量“三农”人才的支撑,没有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高质量发展都无从谈起。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才振兴作为所有振兴基础和支撑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农村人力资本优先发展战略,在乡村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上不断改革创新,在乡村广阔的天地中汇集各类人才,以乡村人才的振兴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兰州的乡村振兴虽然面临自然环境条件差、人力资本储量结构不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等多重困难,但只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科技人才优势、区域经济特点,围绕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构筑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统筹建设好宜居宜业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兰州市乡村人才振兴的任务一定能够完成,进而为全省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兰州市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46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学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 08:21:3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