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11-18 21:25□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国际金融思政大学生

□黄 媛

一、《国际金融》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学校到社会的一座桥梁。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将从学业—专业—职业产生跨度变化,在思想上爱国爱家才能将自己的专业与自己的职业融合在一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设计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上,但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下,部分高校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按照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逐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日常行为教育、课堂教育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行为规范、健康心态、探索精神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1996年,《国际金融学》课程正式被教育部列为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经过20多年的课程建设,其内容主要涉及国际收支、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汇率制度与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及协调、金融全球化的冲击等课程内容。国际金融知识的学习、国际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必然受到目前多元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知识体系的学习、传承、创新,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培养和竞争,源于对人的培养,根基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融人才。金融案例、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板块中涉及各国政治、经济的博弈,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金融道德观,才能在世界金融经济秩序变化、国际金融竞争实力博弈和较量中体现出国家的根基和竞争力。

二、《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内容的板块设计

(一)课程思政之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资本国际活动日益频繁,汇率成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业务的纽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金融体制与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融合、协调、博弈的过程。一国汇率的变动往往与国内经济、政治目标制度息息相关。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四个阶段:一是1949年~1980年,计划经济时期下外汇集中管理阶段;二是1981~1993年,经济转轨时期的汇率制度;三是1994年~2004年,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制度;四是2005年至今,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每个阶段外汇制度的选择,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推进的见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主要基于每个阶段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目标设定,从整个过程来看是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在每个阶段中,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还会做适当的微调,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避免经济金融危机进行制度保障。这一部分将结合学生学业目标设定、职业证书获取目标设定、职业规划设定展开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国际金融》课程主要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在大一接受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管理学、金融学等思政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课程教学计划中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老师是从全体大学生的角度展开,普遍适用性较强,而《国际金融》课程中可以让经济专业特别是金融专业学生更明确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目标方向,规划好后续每个学年阶段目标、学点分析和技能培训目标,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行,体现协同效应。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认为:“中央外汇业务工作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为服务国家战略、稳定市场信心、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十四五”时期培养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中应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思想目标引领方向,结合学生专业及特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经济金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思政之二——责任及担当。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等区域性半区域性金融机构,是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抗疫对资金需求激增,各国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加大,并通过捐赠,改革贷款工具,简化审批,对各国医疗卫生相关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但同时,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浪潮随之而来。在全球抗疫严峻时期,一些国家没有将自己一直扮演的大国角色的任务和责任肩负到位,反而通过冻结对国际组织的捐款等行动对国际合作进行破坏,缺乏大国风范及担当精神[1]。

责任及担当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优良品德之一。大学四年是开始融入社会的时间段,大学生正好处在心理塑形成型阶段,表现欲极强,但逆反心理也同时存在,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环境、情绪的影响,失去判断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勇担重任的责任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当代大学生将成为主力军。我们应多宣传榜样的力量,做正面的引导。如通过“时代楷模”系列故事将“中国精神”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呈现于课堂。案例人物的身上彰显着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追求,对国家发展奉献自我的担当精神,这些品德与精神将作为大学生时代担当情怀、担当精神的领路神灯,引导大学生责任及担当品德的塑造[2]。榜样案例从思政的角度展开分析,结合专业课程契合点,并最终形成于对社会事务、学习态度、视野远见的行为引领,推动大学生责任担当品德的形成。

(三)课程思政之三——诚信为本,重视征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和加剧,如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区域内,货币大幅贬值、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出现缩减,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国家社会、政治局面面临着动荡的风险。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是《国际金融》课程中详细讲解的一个金融危机案例。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虽然明知贷款者信用状况不佳,但是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并允许新申请贷款偿还旧债,在房价上涨周期内,风险被弱化。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价值下跌、银行资本金亏损、股市急剧下跌、美元贬值、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在案例中,可结合大学生消费贷款问题,展开大学生征信教育。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爆炸式的增长,“超前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时尚模式。2013年至2019年,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消费交易金额由11.5亿元上涨到2394.5亿元,增长了208.2倍。花呗、京东白条成为大学生使用得最多的互联网信用工具,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是盲目消费、资不抵债现象频出,大学生征信教育亟需由点向面在高校展开教育工作。[3]

三、《国际金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壤,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人格品德的平台,思政元素加入到专业课程中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和接受的程度。遵循学生成长的特点,充分考虑《国际金融》思政课程的特色,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要加强教学设计,从专业板块中寻找和挖掘思政内容,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出发,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精神,将国际金融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二是利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新教学方式,将教与学进行适当的角色变换,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提高思政内容教学效果。三是将课程思政内容、案例学习效果加入到课程成绩体系当中,与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应,培养出具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征的合格大学生。

猜你喜欢
国际金融思政大学生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区绮雯:水城魅力·环湾之芯 洞见国际金融岛的湾区竞争力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