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2022-11-18 21:25□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黄 慎

高校心理育人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协同联动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和完善满足学生成长诉求,与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把握“虚”与“实”,实现虚功实做。这解决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问题。政治引导、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功能。把教育师生同服务师生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虚功实做,就是既要防止就实际问题谈实际问题,坐失思想引导的机会;又要避免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青年学生工作“两张皮”,各管一段。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用得体到位、具有价值导向性、师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治性、价值性、导向性、服务性有机统一。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内涵

(一)心理育人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历史新局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及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客观教育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在国内部分高校开展,在学生工作范畴内为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和困扰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心理咨询的快速发展逐渐扩展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延伸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其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化,工作队伍也日益壮大。进入21世纪,在教育部统一指导下,各高校逐渐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教育任务、主要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更为系统的要求,持续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积极推进完善“心理育人”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全领域、多维度、可持续的育人格局。教育中心逐渐进入高校视野,成为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化和职业化。

(二)心理育人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入新时代,“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阻力和困境也日益增大。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大幅增强,普遍存在难以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绪低落、学习动机缺失、适应社会能力差,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碍等问题,从表现上看是心理问题,但是追根溯源也包含着理想信念缺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问题,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根源所在,因此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首先应该明确理想信念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在心理学上其实质是缺乏意志品质,表现为在面对困难时缺少积极应对的行为,最终导致任务难以完成,个人意志消沉等。心理育人要持续激励学生奋发进取,锤炼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新人所有优良品质的基础,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育人的核心价值体现。因此,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途径和手段,二者有机统一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育人在理想信念的导向、奋斗精神的激发以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心理育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目标来看,心理育人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高校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关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才有可能接受并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最终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育人理念和方法来看,心理育人注重与受教育者之间保持相互尊重、真诚、积极关注以及共情的基本关系,以生为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1],时刻受到人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心理的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中国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迈入新时代育人空间不断拓展,不仅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以及家庭、社会等领域要聚焦立德树人,更要将育人思想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传统育人方式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范畴[2]。

从工作机制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不断发展的30余年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壮大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处)下进行日常运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也极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二、新时代心理育人的实现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思政测评、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创建等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校内各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机制。高校要落实全体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发展,要充分挖掘课程教材蕴含的心理要素,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增强高校心理育人意识,明晰心理育人的价值导向。心理育人概念的提出直接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的系统性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学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及专业课教师等心理育人工作队伍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解领悟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增强心理育人意识。自觉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推向“育人”的高度,提升至为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战略高度。在用心理的方法解决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注重心理育人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自觉将个人的价值观念、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联系起来,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辩证看待个人利益和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利益得失、成功失败、个人集体等方面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在理性的价值选择中缓解心理冲突。

(二)完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心理育人合力。要注重提升各类课程协同效应,理直气壮开好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扎实推进心理育人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元素,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做到课程育人与心理课程建设统筹推进、所有课程与心理育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在建设心理育人专业队伍方面,充分发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育人中的骨干作用。在心理育人总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育人队伍各级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培训,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等环节确保心理育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构建涵盖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基层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朋辈学长的心理育人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心理状态摸排、心理活动组织、心理知识宣传以及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和学校其他管理服务部门的心理育人队伍能力,加强专业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其在支持服务学生成长、构建和谐美丽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极速发展演变的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该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后盾,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等“填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针对大学生不同特征的心理问题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室、心理团体辅导,各学生社团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针对特定学生或群体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进行个别教育。以此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多样化教育活动的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大众传媒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传达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与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还可以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建立心理健康在线教育的网络平台,既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护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也能使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直接的帮助。

三、结语

新时代赋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全新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内涵,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历史新局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应不断增强心理育人意识,明晰心理育人的价值导向,遵循心理育人规律,构建全方位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